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时间:2024-04-11 10:18:47 偲颖 中医助理医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春三月,此谓发陈;夏三月,此谓蕃秀;秋三月,此为容平;冬三月,此谓闭藏。中医养生就是根据四季特点采取不同的滋补方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中医四季的养生之道,欢迎阅读。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

  养生之道1:

  1、春季养生

  春天气机升发,植物都长出了嫩芽,此时人也一样,气血经肝气的疏调渐走于外,对于体质较差的人,特别是老人和小孩,因肝血外行而使肝血不足,因而容易出现春困,春天我们可服一些补养肝血、疏调气机的中药,如生地、白芍、当归、枸杞、柴胡、麦芽等中药组成的方剂。

  另一方面,由于春天气温渐热,肝气升发,肝开窍于目又主藏血,所以春天我们还易患一些与肝气有关的疾病,如:俗称“红眼病”的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等,由于血热所致的湿疹、牛皮癣在这个时候也常常发作加重。

  2、夏季养生

  夏天阳热已盛,万物繁茂。中医认为夏天内应于心,心主血脉,其液为汗。夏天我们的气血都走到了体表,毛孔张开,因而汗出较多,以利暑热的排出。这时千万不可过于贪图凉快,使毛孔闭塞,汗流不畅,暑热内闭不能外泄,轻则感冒不适,重则暑热内迫心包,致神昏谵语,变证多端。

  夏天开空调温度最好保持在26-28度为好,以不热为度,并且不要长时间待在空调房中。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要保持情结的平稳,不要使情志过激,以保持心神的饱满。如果暑热过盛,汗出过多,容易损伤心气,导致胸闷,心慌等心气不足症状。可服用生脉饮,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方用人参、麦冬、五味子。人参补养心气、麦冬清心养阴、五味子固摄心气,以益气养心,生津止渴。亦可用黄芪、生石膏为方,黄芪补气升阳,生石膏清热解暑生津,以补气清暑。夏天一定要多喝水,主动喝水,及时补充盐分,特别是老年人一定要做到这点。

  3、秋季养生

  秋天,五行属金,对应人体的器官是肺,应该多吃水果等酸性食物。秋天,自然界景象因万物成熟而平定收敛。此时,天高风急,地气清肃,宜早睡早起,收敛阳气,以使意志安宁清净、神收气敛。同时秋季主收,要收敛自己的神气,不要使神志外驰,借以缓和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秋高气爽,湿气减少,气候变燥,树木因此枯黄落叶,保持津液,养护自身,等待冬天的到来。人体也要将津精收敛,以养内脏。此时适宜吃些养阴润燥、滋阴润肺的食物。

  老年人津液不足,容易出现肺燥伤津、口鼻干燥、皮肤干燥等表现,应在饮食方面进行调节,多食用滋润的食物,多喝粥,如百合粥、杏仁粥、贝母粥等。秋天的时候劝大家吃点秋梨膏、秋梨贝母粥等。大家都应该知道梨可生津止渴,梨得秋气最重,入肺经有润肺、止咳的作用,建议大家秋天的时候,要用一点秋梨膏。

  4、冬季养生

  冬季草木凋零,水寒成冰,大地龟裂,树木已成枯枝,许多动物也已入穴冬眠,不见阳光。人此时也顺应天地闭藏之势,气血内收,运行于内,这时我们不要过分的扰动阳气,应早睡早起,日出动。在精神上,使神志深藏天内,安静自若,像个人的隐秘严守而不外泄一样。再一个,中医说恐伤肾,恐则气下,我们常听说一句话,“吓地屁滚尿流”就是因为恐则气下的原故,所以在冬天的时候,我们不要有恐惧感,这样损伤肾气不利于肾气的闭藏。

  中医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在冬季这个藏的季节,我们可顺势而为,适当地补养肾精,女性可服用一些补肾养血之品,如阿胶、当归、枸杞、核桃仁等等,特别是到了更年期的妇女,在冬季更要重视补养肾精。男性肾气弱者,冬季可服鹿茸、枸杞、核桃仁、龟板等,也可服用一些成药,常见的有桂附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等。冬天也可以多吃点羊肉,本草纲目记载,羊肉有益精气、疗虚劳、补肾气、养心肺、解热毒、润皮肤之效。《本草食疗》中,更记载著凡味与羊肉同煮,皆可补也。羊肉富含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及钙、铁、磷等多种营养物质,是营养价值很高的食材,对于患肺结核、咳嗽、气管炎、哮喘、贫血的人,特别具有益处。

  养生之道2:

  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四时之法而成,大自然界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一年四季的变化同样随时影响人体。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九窍,皮肉筋骨脉等的功能活动与季节变化息息相关。人应顺应自然环境、四时气候,即春暖、夏热、秋凉、冬寒的变化,根据四季变化主动调整饮食,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1、春季,阳气初生

  春季气候变化无常,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不可骤然减少衣被,避免伤风感冒。春属木,与肝相应,“养肝之体用酸,舒肝之气用辛”。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清淡可口食物如豆芽、柑橘、香菜、豆豉等。亦可有目的的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理气的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等放入食物中进行配方选膳。但对于体质过敏,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者,应禁食如羊肉、蟹之类易过敏食品。

  2、夏季,万物生长

  夏季,气候炎热,万物生长,是天地之气上下交合之季,是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盛的季节。中医把夏季分为夏和长夏,夏五行属火,长夏五行属土,在五脏中分属于心、脾。心作用为藏神,脾作用为运化水谷。夏季气候炎热,皮肤腠理开而外泄,人体阳气外发容易外泄,若不及时处理,容易耗伤津液,扰动心神。且暑多夹湿,容易内犯困脾,表现出食欲差,乏力等症状。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多食咸味以补心。冷食不宜多吃,少则犹可,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杂粮以寒其体,不可过食热性食物,以免助热;冷食瓜果当适可而止,不可过食,以免损伤脾胃;厚味肥腻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热生风,激发疔疮之疾。夏季出汗较多,在饮食方面多喝水、多食水果,宜适当食酸味及咸凉食品。酸味可起到收敛作用,防止出汗过多;咸性寒凉,可起到清火散热的作用,同时补充出汗过多丢失的盐分,如西瓜、绿豆汤、酸梅汤、生脉饮等。

  3、秋季,养阴清热

  进入立秋以后,天气由热逐渐转凉。秋季五行属金,秋季在五脏关系中属肺,而肺的生理机能是主气司呼吸,主行水,朝百脉,主治节,同时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季的主气,侵犯人体,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燥的症状,如口鼻干燥、皮肤干涩、大便干结等。

  在此节气期间,根据中医“燥则润之”的养生原则,饮食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静心安神的食品为主,可多食一些芝麻、蜂蜜、百合、银耳、秋梨、山药、萝卜、柿和橘之类的具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作用的食物。秋天肺气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期间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尽量少吃葱、姜、蒜等辛味之品。水能解“燥”,所以秋季最重要是补水,最佳饮料是淡茶水、白开水,也可喝些添加蜂蜜的水果汁和蔬菜汁。

  4、冬季,草木休眠

  立冬后,草木凋零,蛰虫休眠。冬季五行属水。冬季人体受外界寒冷气候影响,阴气也相应增加,伤及人体的阳气。此时人体为抵御严寒,需要储存更多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因此冬季到来时,营养物质在体内也最易吸收和储存。冬令进补能够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进补以食补为上。饮食要以温热为主,如食用糯米、狗肉、羊肉、大枣、桂圆、芝麻、韭菜等,少吃冷饮、海鲜等寒性食物。可多吃些坚果类食物,如核桃仁、榛子、松子、栗子等。煮粥熬汤可以加一些沙参、黄芪、麦冬,但量不需要很多,因为毕竟是食补而非药补。

【中医四季养生之道】相关文章:

武术养生之道03-04

太极拳的养生之道03-25

中医中医内科重点知识梳理03-08

中医助理医师考点:冠心病的中医分型03-25

中医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基础》巩固题及答案12-08

中医执业医师试题03-09

立夏中医养生法03-31

中医角度看养心01-23

中暑的中医防治措施03-30

中医俄语医疗词汇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