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发声的呼吸技巧

时间:2022-08-31 13:07:10 播音主持 我要投稿

播音发声的呼吸技巧

  正确的呼吸方法播音主持最重要和最必要的基础。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播音发声的呼吸技巧,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呼吸是声音的动力。歌唱家们常说“会呼吸,就会唱歌”,说明了呼吸在声音艺术中的重要性,播音发声时的呼吸与日常说话的呼吸是不同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用说话来交流彼此之间思想感情,说话的场合地点和环境比较随意,所以说话音量较小,气息很浅,不需要用力,更不需要传得很远,如果我们照搬平时说话的呼吸方式,连续用声时间长了,嗓音就容易疲劳、嘶哑。播音主持是为了给听众观众传达信息,表情达意的。我们面对的观众听众往往人数众多,再加上电声设备传输的要求,就需要声音既要有一定的音量,又要有一定的力度变化,要有长时间播报的能力,还要求根据稿件的需要,有变化有控制地进行呼吸,支持自己的表达。如果要做到这些,呼吸技巧就不是那么简单的事了。所以播音发声的呼吸需要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技巧和手段,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后天训练出来的。

  播音发声和声乐的发声方法一样,都是用胸腹式联合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包含着吸气和呼气两个过程:

  1、吸气

  第一步,“吸到肺底”,用口、鼻同时向下吸气,自然地深呼吸,有意将气吸到肺的底部,注意不能耸肩;第二步,“两肋打开”吸入气息时使肋骨下方附近向两边扩张起来,感觉像扇子打开一样;第三步,“腹壁站立”,横膈膜逐渐向两侧及下方扩张,使上腹部向前及左右两侧膨胀,而小腹自然绷紧;第四步,“后腰撑胀”,背部保持挺立,后腰的部位保持扩张。

  2、呼气

  播音发声的同时,就是呼气的过程。声乐教学中要求“在呼气的时候保持吸气状态”。这点非常重要,就好像我们吹气球一样,气球充满了气息之后不能一下子放松了。所以要求我们在呼气的时候要保持住气息。也就是在播的过程中保持吸气的状态,控制住气息慢慢呼出。在呼吸对抗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控制的过于僵硬,整个身体状态都应该是积极放松的。需要注意的紧张的部位就是横膈膜、两肋及后腰这一圈肌肉,我们有意识的用它们把气息往下拉,不能让气息全部浮出去。所以说呼气的时候要找对抗的感觉,控制住自己的气息缓慢悠长有力的往外送,支持发声吐字的动作。

  3、胸支

  胸腔支点是声乐中的一个概念和技巧。这个支点当我们轻声咳嗽或欢快的笑的时候,可以直接感觉到它对气息和声音的支持作用。即使经过了呼吸训练的人,往往在发声的时候还是会感觉到声音和气息是分离的,找不到一个支撑点,非常费力,这个都是因为没有找到气息的胸腔支点。如果我们掌握了科学的呼吸方法,并且找到了胸腔支点。当我们呼气发声时,便会感到声音是托在气息上,落到了实处,真正做到声音由呼吸来支撑。有支点的声音不仅不费力,而且会非常有力优美。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用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来进行自然的呼吸,也能支撑我们完成一定的有声语言工作。但如果掌握了胸腹式联合呼吸,我们的发声就会变得更加轻松自然,也能胜任更高要求的工作了,能事半功倍的技巧,大家都应该去学习掌握。这里还要提醒大家,呼吸发声的训练是一个非常严谨科学的学习过程,最好在有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当面学习。万不可摸索自学,盲修瞎练往往会对声音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不可不慎!

  拓展:播音发声时呼吸的控制方法

  气息功力的深浅,与呼吸训练的方法、训练的规律性和持久性有关。对于练习者来说,播音气息训练,其实就是改变呼吸习惯的训练,始终是一个破与立的过程。养生功练气为益寿,而播音练气为发声。二者适当相融有百利而无一害,对健康大有益处。

  播音发声训练,不论是吐字还是气息,都存在某种相反的规律。我们平时说话常用的那部分器官,要尽量使其放松,而平时说话不用的部分器官,却要尽量激发其灵活程度。比如吐字训练,强调的是开槽牙、挺软腭、上唇及舌前部中纵线的独立性和灵活性。这些对于播音发声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技能,未入门者说话时却很少训练,其目的是为了在口腔上部建立一个控纵有度的回音壁,使声音产生自然的口腔共鸣,平时说话常用的下巴和喉部,却一再强调需要尽可能地放松。而要做到这些,离不开播音发声中气息训练的配合,播音发声训练的胸腹联合式呼吸,要求以丹田为轴心,放松肩胸、喉部,最终建立一个中间松、两头紧的正确的发声系统。呼吸控制的基本要求:呼吸时要吸得多、用得少,简单说就是稳劲、持久、自如。

  第一、用穴位滑动感去稳定呼吸控制

  要全面理解呼吸的内涵。生理学上将气息从口鼻到肺部一呼一吸的过程,称为外呼吸;而通过血液循环完成人体各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内呼吸。从整体的角度来看:由口鼻吸入的气息,最终是由体内细胞完成气体交换的。气息从口鼻不是吸入肺底,而是吸至通体细胞。在发声训练过程中,不断捕捉这样的感觉,对控制呼吸状态大有帮助。

  在练声时,首要一点是精神集中。静坐或站立时,要把精神集中在小腹部位(下丹田,脐下约一寸三分处),要防止"心猿意马"。怎样入手呢?应当平时就不要乱想,静坐时全副精神集中在小腹,如果妄念又起,就再放下,反复练习。久而久之,妄念自然会逐渐减少,达到无念的境界。

  其次是体会"缘督以为经",这里的"督"是指人体内顺脊而上的中脉。内气自丹田下沉至会阴穴,再往后从尾间关(尾巴骨处),循夹脊关(肾穴处),至上嘴唇,谓之"督脉"。然后再由下嘴唇到胸部到丹田,至会阴处,谓之"任脉"。还有一种方法,将两眼轻轻闭合,而用"数息"的方法,一呼一吸叫做"一息",从一数到十,周而复始,使精神自然集中,这叫做"心息相依"。庄子的"心斋法"是这样解释"听息"的:凡是呼吸系统正常、呼吸不发生障碍的人,鼻息都没有声音,但是自己却知道鼻中气息一出—入,或慢或快,或粗或细,纵然是聋子也会有所感觉,所以说"听之以心"。要保持吸气的感觉呼气,吸气是感觉气从后背吸入、从全身毛细血管吸入、像闻花那样吸气等等。我们借鉴气功练习的方法,从穴位滑动的感觉去做呼气和吸气的练习,也许更容易找到控制支点。

  第二、让状态松弛成为本能

  播音员、主持人发声训练要求具有松弛的状态,可以解释为,人的心理和生理的充分松弛(不是松懈),心理与生理保持本来面目的自然运动状态,也是人的.一种正常发挥的状态。只有实现心理放松,才能使大脑保持高度的调节能力;实现肌肉组织放松,才能使用气发声,各部位有机地、自然地、协调配合运动,使肌肉产生弹性,从而使声音具有弹性。

  1、借鉴庄子外篇《达生》中举过的一例:醉者坠车,虽受伤而不致死。是因为醉中意识朦胧,虽坠车而不知坠车,虽伤害而不知伤害,这种不知不觉浑然的状态便是"神全"。而保守纯和之气,不在智巧果敢之列,因为智巧果敢是有意识的指导,而"纯气之守"是不自觉的。"神全"的人自觉未被侵入,纯和之气未受侵害,这与练气用功的放松、入静,归于自然的状态同一道理,都是潜意识在发挥作用的心理现象。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证明:潜意识是一种具有强烈心理能量的负荷体。

  2、"辟谷"作为一种短期现象在气功界是认可的。在"辟谷"期间,练功者不但可以不吃不喝,而且"其息深深"的练气功者,用的是胎式呼吸,而非常人所说的用喉呼吸(胸式呼吸)。不过气功界的"守窍"部位颇有差异,"至人之息以踵"就是强调从脚后跟吸气。而体会这些,对播音练气则有着很好的借鉴。

  3、播音发声训练中,很多练习是靠意念调控的。思想高度集中于内心而"凝神",从而体会一种可以传导外气的"意念力"。

  练声时,不能放松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是不懂发声方法,以为发声就是用力。二是心理紧张,如怕发不好、发不准等。三是肌肉组织和发声器官不放松。这是习惯,或者是发声意识太强造成的。当我们把练声的目的淡化,注意力放在气感的培养和穴位的滑动上,时间长了就会慢慢顿悟。

  第三、找到适合练声的气感

  根据气功理论:所谓气感,就是由人体内一系列生理活动所引发的感觉,而这一系列的生理活动,却并非由思维中枢所直接驱动,因而这种气感对于人体思维中枢来讲,就是体内组织自发活动的结果。而这种体内组织的自发活动也就是内气活动,其特点就是循经络发展。人体生命活动的精气神,合乎自然而生生不息,而播音练声的目的性很强,当练声者觉得不好掌握状态时,适当借鉴气功方法,对控制技能向深度拓展有一定的帮助,而无须深厚的气功功力。本人经过一段时间体会,将其与播音练气结合,总结了如下体会:

  1、注意吸气。

  经过后天训练,开始领悟腹壁站定,而且对气沉丹田、肩胸、喉部、下巴放松,和上腭、软腭等"回音壁"坚挺的状态,逐渐有所体会,吸气时就要体会气流按穴位滑动,从人中到神庭、百会至玉枕沿脊柱下行,至肾俞逐渐集中到丹田。这样再体会像闻花那样吸气、从后背吸入,进而感觉气息从毛细血管吸入,就更加稳定、持久、自如。

  2、注意疏通任脉,使气根稳定在丹田。

  呼气过程中气流是上行的,随着肺中气息量减少,丹田的控制力要逐渐加强,这时要体会真气和上行的呼气气流相反,沿任脉一步步下趋丹田的感觉,练得时间长了,会体会到真气随脏器在丹田部位呈良性循环。

  3、在呼气时,还应注意气息呼出时的穴位滑动。

  即从丹田上行至胸部支点,然后至玉枕、百会、人中。心窝部真气旺盛起来,就要充实下丹田,补充先天真气。

  气稳劲、持久、自如是播音发声气息控制的三个层次,而要掌握每个层次的控制技能也非一日之功,练气时的感觉往往很难正确把握,在始终保持松弛的状态下,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播音发声的呼吸技巧】相关文章:

播音发声的呼吸小技巧09-11

播音发声技巧09-06

播音发声的技巧09-05

播音发声之呼吸控制基础10-06

播音主持发声的技巧09-13

播音主持发声技巧08-22

播音主持的发声技巧10-06

播音主持发声技巧-10-08

播音发声小技巧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