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时间:2023-10-23 17:35:37 文圣 公开课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通用8篇)

  庄子·秋水选自《庄子·外篇》,《秋水》篇。庄子,姓庄,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宋国蒙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通用8篇)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1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其人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领会主旨,鉴赏语言及表达技巧

  教学重难点

  理解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教学方法

  诵读法、文言卡片法、课堂讨论法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很短小的文言文——《秋水》。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吧。大家认为其中最有名的两个派别或者说对中国影响最深远的两个派别是哪两家呢?代表人物分别是谁?(儒家孔子孟子、道家老子庄子)

  师补充: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倒,否则,我们就没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

  可见,千百年来,道家思想对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者便是庄子。今天我们就来一次亲密接触,零距离感受其思想魅力。

  介绍庄子

  先让学生介绍,教师再补充,展示PPT介绍庄子。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安徽蒙城,又说河南商丘东北)人,大体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和发扬了老子的思想,是道家学派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庄子的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精神生活却异常丰富:读书、漫游、观察、遐想,追求“至人无己”的自由境界。庄子的思想较为复杂:在政治上,他激烈而深刻地抨击统治阶级,赞同老子的“无为而治”,主张摈弃一切社会制度和文化知识;在思想意识上,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属于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在生活态度上,他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

  庄子的散文在先秦诸子中独具风格。它吸收了神话创作的精神,大量采用并虚构寓言故事,想象奇特,形象生动。此外,还善于运用各种譬喻,活泼风趣,睿智深刻。行文有时像风行水上;有时像万斛源泉,随意流出,汪洋恣肆,奇趣横生。总体来说,庄子散文极具浪漫主义风格,在古代散文中罕有其比,赢得无数文人学士的仰慕。

  《秋水》是《庄子·外篇》中最重要的一篇,它以河伯和海神对话的形式,讨论了“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课文节选《秋水》开头的一段,单看此文,寓意已经有了新的理解。

  解题

  “秋水”的含义:秋天的雨水。

  一、第一次诵读

  指定个别学生诵读,让其他学生仔细听,指出错误之处或者和自己读的不一样的地方,教师再纠正。

  二、教师讲解课文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重点字词:

  1、时至:按季节来到。

  2、百川灌河:许多小河流的水都流入黄河。

  3、泾流:同“径”,直流的水波。

  5、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两岸和河中沙洲之间,分辨不清对岸的牛和马。

  6、河伯:传说中的黄河之神。

  7、尽在己:都汇聚到这里来了。

  8、北海:北方的大海,今渤海。

  9、东面:面向东;脸朝东。

  10、旋其面目:改变先前洋洋得意的面容。

  11、望洋向若:望着海神;面对着海神。(望洋:抬头向上看,仰视的样子。)

  12、野语:俗语。

  13、闻道百:听到过很多道理。

  14、莫己若:没人能比得上自己。(宾语前置:莫若己)

  15、少仲尼之闻:小看孔子的学识。

  16、轻伯夷之义:轻视伯夷的高义。

  17、今我睹子之难穷也:现在我目睹了大海您的无穷无尽。

  18、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我将长久地被有学识、修养高的内行人笑话。

  附:《秋水》译文

  秋天的雨水按季节来到了,许许多多的小水流都注入黄河。畅通无阻的流水是这样大,两岸和沙洲之间,都分不清是牛是马了。这时候,河神乐滋滋地高兴起来,觉得天下的美景全在自己这里。他顺着河流往东走,到了北海,面对东面一看,看不到水的尽头。这时候,河神才转过脸来,对着海神若迷茫地感叹说:“俗语有这种说法:‘听到的道理很多,就认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啊。我曾经听说过,有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的人,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我亲眼见到您的广阔无边,我要不是来到您的门前,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大方之家耻笑。”

  三、小组合作,组织学生制作文言卡片

  卡片一:字音、成语

  泾(jīng)流两涘(sì)渚(zhǔ)崖殆(dài)少仲尼之闻(shǎo)

  望洋兴叹:仰望海神而兴叹。原指看到人家的伟大,才感到自己的渺小。今多比喻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望洋,亦作“望羊”,仰视的样子。

  贻笑大方:留下笑柄给内行人,让内行的人笑话。贻,遗留。大方,大方之家,指修养很高、明白道理的人。常用作谦词。

  卡片二:通假字

  泾流之大:泾,同“径”,直。

  不辩牛马:辩,同“辨”,辨别。

  卡片三:古今异义

  (1)至于古义:到了,到达

  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2)河古义:黄河

  今义:泛指河流

  (3)面目古义:面孔

  今义:相貌

  (4)大方古义:大道理

  今义:不吝啬;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5)于是焉古义:介宾短语,在这时

  今义:连词,表顺接

  卡片四: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按时。名词作状语。

  (2)顺流而东行:东,向东,名词作状语。

  东面而视:东,朝东,名词作状语。

  (3)少仲尼之闻:少,以…为少,形容词意动用法。

  轻伯夷之义:轻,以…为轻,形容词意动用法。

  (4)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美,美景,形容词作动词。

  卡片五:一词多义

  (1)若望洋向若而叹曰:海神名,海若。名词。

  以为莫己若者:动词,比得上。

  (2)闻闻道百:动词,听到。

  少仲尼之闻:名词,学识,学问。

  (3)始始旋其面目:副词,才。

  始吾弗信:名词,开始。

  (4)见不见水端:动词,看见。

  见笑于大方之家:与“于”一起表被动。

  (5)之我之谓也:结构助词,提宾标志。

  少仲尼之闻:结构助词,的。

  卡片六:特殊句式

  (1)宾语前置句

  以为莫己若(以为莫若己)

  我之谓也(我谓之也)

  (2)判断句

  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3)定语后置句

  闻道百(闻百道)

  (4)省略句

  (河伯)顺流而东行

  (河伯)东面而视

  (5)被动句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见…于…)

  四、问题探讨

  ①秋水来了,黄河是怎样的情形?(1生读这几句,质疑问难)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②秋水来了,东海是怎样的情形?河伯又是什么样的表现?

  情形表现连接语

  百川灌河欣然自喜于是焉

  秋水时至

  不见水端望洋兴叹于是焉

  ③河伯引“闻道百,以为莫己若”“少仲尼之闻,轻伯夷之义”的`作用是什么?换句话说是批评谁?

  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尽在己”的狂妄自大。

  ④本文写的是真人真事吗?以虚构的故事来讲述道理,属于寓言。

  本文既属于先秦散文,又是一篇寓言故事。本文艺术特色照应了介绍庄子时说说的想象奇幻,善用寓言和对比,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⑤讨论从这则寓言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呢?(启发学生敞开思路,大胆发表看法)下述观点都符合文意: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人贵自知之明;

  谦受益,满招损;自大由于无知;

  知耻者近乎勇(知耻而后勇)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有比较才能有鉴别。

  问:你们可否用熟语作答,看你能想出多少,记时开始,看谁最快?

  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小结

  《秋水》我们学的只是开头的一段。《秋水》全文以河伯和海神若对话的形式,讨论“价值判断的无穷相对性”的问题。庄子采用寓言形式,用河伯、海神若的对话来讨论玄妙的哲学问题。课文这一段河、海的对比,实际只是引出大小、多少、贵贱之类的看法,然后一层深一层地引到漫无边际的认识的海洋。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课外阅读《秋水》全文。

  六、布置作业

  展开想象,用现代汉语把《秋水》改写成寓言故事。

  七、板书设计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领悟庄子的思想在《秋水》中的体现

  2。进一步体味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

  课前准备:

  完成第一课时词语疏通的教学并要求全文背诵,请同学们以四人为组查找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

  教学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二课时

  1、导入

  师:前一段时间我们一直在学习诸子百家散文,其中著名的有哪几家?

  生: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师:著名学者南怀瑾这样说:“儒家像粮食店,绝不能打,否则打倒了儒家,我们就没有饭吃;道家则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多少年来,道家思想对乱世中饱经创伤的心灵给予了莫大的慰藉,而道家集大成的人物便是庄子。在现今高度发达的社会里,庄子思想对于我们或许更有一种特殊的感受和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感受一下庄子的精神世界。

  师:庄子是一个善于用寓言讲故事的人,他讲了许多有趣的故事,我们现在常用的“井底之蛙”就是其中的一个,有哪位同学能讲给大家听听?

  生:井底之蛙对东海的大甲鱼说:我快乐极了,出来时在井栏上跳跃,回去时在井底休息;在水里游的时候,水会浮起我,到水底的时候呢,有泥巴来按摩我的脚,可看看旁边的小蝌蚪、小螃蟹它们就比不上我了。我独据一池井水,跳跃其间,无比自在,你也进来享受享受吧!可是甲鱼的左脚还没有跨进去,右膝却已被绊住了。它缓缓地说道:东海有一千里长,八千尺高,即便连年旱灾水灾海水都不曾为之减少或增加,这才是它真正的快乐呢!井底之蛙听了之后若有所思。(可简要讲述)

  师:庄子通过这样的一个故事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生:不要自以为是,天外有天……

  2、领悟课文《秋水》中庄子的思想含义

  (1)师:那么课文《秋水》中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要告诉我们什么道呢?请全体同学齐声朗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

  生:以河伯与北海若的一段对话说明要谦虚,不能自满;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强中自有强中手……

  (2)师:我们从课文中的什么地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请同学们散读文章的第二段,从文中找出最关键的词句。

  (3)师请生一边回答,一边自己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

  中国——四海——天地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4)师总结归纳:

  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这几个比较,“百川之水,莫大于海”,四海与天地比,好似小石小木与大山,中国与海内比,有如小米粒在大粮仓中,四海在天地之间,犹如小洞穴在旷野里,人与万物比,又如毫末在马体上,同样的“四海”因为所比的对象不同,也被比成了“大粮仓”和“小洞穴”,同一个事物,可以是大的,也可以是小的,我们很自然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事物的大和小是相对的。(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

  小米粒—大粮仓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由课内知识延伸至课外,进一步理解庄子思想的深刻含义。

  (1)师点拨:由前面我们所得出的“大小是相对的”结论,很容易能想到物理学家爱因斯坦的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相联系的相对论,空间的`大小是相对的,时间的长短是相对的,《秋水》中的“少仲尼之闻”也反映出了另一种相对性,同学们想一想这指的是哪方面的相对性?(知识)

  (2)庄子有句与此有关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物象,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出不同的印象。在庄子看来,一样事物可以是大,又可以是小,可以是贵,又可以是贱,事物没有确定不变的标准,所以他提出了大小、贵贱、生死、物我等同的观点,即齐大小、齐贵贱、齐生死、齐物我,这就是庄子思想颇具特色的“齐物论”。(出示板书)

  水——海——天地

  小石小木大山大和小齐(以…为同)大小天地与我并行

  中国——四海——天地是相对的→齐生死→

  小米粒—大粮仓齐物我万物与我合一

  小洞穴旷野

  人——万物

  毫末马体

  (3)师:这些看来很深奥的道理庄子也是通过讲寓言故事的形式来告诉大家的,上节课后,我布置大家回去找一些庄子最有名的寓言故事,有没有同学找到庄子讲的有关生死的小故事?

  生讲述“鼓盆而歌”的故事,师同时放幻灯。

  师点拨:这个看起来有点无情的故事恰恰体现了庄子的生死观。人一旦死去,埋掉、烧掉化为泥土,散为尘垢,甚至连意识也没有,这给人带来了无限的恐惧,无怪乎王羲之要说“岂不痛哉”而庄子则认为人开始是没有生命的,只有气息形成“形”,“形”变成“生”,“生”又变成“死”,最后又归为气息。这样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好象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行一样自然。这样的观点不是让人轻视生命、一心求死,而是要人呵护生命,不因为死亡的到来而忧伤生命。

  (4)师:下面我们要讲的故事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于庄子做梦的故事,请查到这个故事的同学为大家讲述一下。

  生讲述故事,师放幻灯。

  师点拨:以梦喻志是文人常用的方法,著名的有南柯一梦、黄粱美梦,都是些平生穷困潦倒的人,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一旦梦醒,一锅黄粱尚未煮熟,而南柯也不过是一个蚂蚁窝。他们梦的是自己梦寐以求的东西,求之不得就产生破灭感。而庄子的梦更奇异、更优美,翩翩而飞的小蝴蝶徜徉在大花园中,蝶儿飞舞在花丛间,逍遥在阳光空气下,在这里天地万物与我合二为一,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庄子为我们营造了一个精神上无限自由的世界,从整体处观察事物,从各个角度作全面的透视,不以人类为中心,不以自我为中心,取消了天地万物和我对立的宇宙观,达到万物合一的境界。

  4、讨论体会庄子思想在今天的现实意义。

  师;现实生活中物质的欲望、名利都可以是牵制我们自由的东西,照庄子看来,人、物欲、自然等等都应该是一个和谐自然的整体,人类的行为与行事都应合乎自然的运行。对于现世人类无止境的贪欲与物化,庄子的思想无异是调剂人心的清凉剂。下面请同学们的四人小组讨论一下现实生活中的那些例子是可以体现庄子思想的时代意义的。

  生讨论略(可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物欲过度的追求而失控浮躁等方面展开)

  5、师小结:

  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一节课的时间只能“蜻蜓点水”,其中的睿智与哲学还需要我们在课后进一步感悟与领会。在上课开始的时候曾经说过,在我们心灵生病的时候,会需要进进药店,可是任何药也不能吃得过量,否则也会有负面的效应,所以关键的是对度的分寸拿捏。

  6、让我们再全体朗读课文《秋水》,体味其中的含义。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与思想的基本点;

  2、掌握文言词语和句子;

  3、领会《秋水》的思想内容;

  4、背诵节选部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文言词语和句子、《秋水》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

  难点:河伯感叹的几句话的翻译

  三、教学方法:

  自学法

  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这节课学习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庄子的一篇文章《秋水》的节选部分。道家的创始人物是老子,即李耳。老子河庄子并称“老庄”。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与孟子大体同时代而稍后。在认识论上,庄子主张相对主义,具有朴素的辨证法色彩;在政治上,庄子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学习这篇文章,也有三个目标:掌握字词、领会思想、背诵全文。

  2、朗读课文,解决文字障碍:

  1)教师朗诵,正音:泾-径、殆、长

  2)教师讲解以下词句:

  泾、渚、东面而视、旋、望洋、若(海神)、若(比得上)、少仲尼之闻(小看仲尼的学识。少,以……为少,意动用法。闻、见闻,学识。)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3)集体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3、内容、思想、艺术手法。

  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以下本文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并简要分析本文的艺术手法。

  学生笔头概括,教师宣读几个好的,并加以重申。

  文章写秋水来临的时候,学多小河里的水都流向了黄河,两岸之间,分辨不清是牛是马,于是,黄河之神河伯就以为天下壮阔的.美景都在自己这里了。但等他顺流而下来到北海的时候,才发现这里的水面更为开阔,根本看不见尽头。所以,河伯对海神若叹息说:古人所谓的“听的道理多了,就以为没有人比得上自己”,这实在是说我啊。况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开始我还不相信;现在亲眼看到您的广阔无边,(我才发现自己错了,也才相信确实会有人会狂妄到小看仲尼的学识、轻视伯夷的道义的程度),我要不是到您这里来一下,哪就危险了啊。(那时)我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啊。

  通过这个语言故事,形象而生动的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有限,经过比较,就会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本文最突出的艺术手法是用寓言故事说明道理。写寓言故事,河伯的形象生动鲜明,通过对河伯的心里描写、神态描写和语言描写,生动的表现了河伯从沾沾自喜到恍然大悟的心理过程,揭示了文章的主旨。文章还很注意对比手法的应用。秋水来临是黄河美景和大海美景的对比,河伯欣然自喜和望洋而叹的神态的对比。对比之中表现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朴素哲理。

  4、引导学生背诵全文。

  线索——分解任务——组合

  5、课堂练习。

  六、教学反思:

  略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4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庄子及《庄子》一书。

  2、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

  3、对比手法的运用。

  4、领会主旨,明确寓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开始了一篇新的文言文的学习,课题是---《秋水》。上一节课我们的主要任务是疏通文意,老师先看看大家学习和复习的效果。

  1、秋水时至:

  2、百川灌河:

  3、不辩牛马: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5、东面而视:

  6、不见水端:

  7、始旋其面目:

  8、始旋其面目:

  9、望洋:

  10、以为莫己若:

  11、少仲尼之闻:

  12、轻伯夷之义:

  13、则殆矣:

  14、 大方之家:

  对于文言词语的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希望大家多加留意。

  二、今天我们进行更深入地学习。先将课文齐读一次。

  三、概括内容:刚才大家朗读的这段文字是《庄子》中《秋水》原文节选部分,但仍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用自己的话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则寓言故事的主要内容。

  你认为概括内容,应该抓住哪些要素呢?(谁干什么,什么东西怎么样)

  四、理清思路:

  对于一篇要熟读成诵的文言文而言,理清写作思路,尤其重要。如果让你给短文分层,明确文章的写作思路,你会怎样划分?

  第一层:河伯见黄河

  (“秋水时至”---“为尽在己”)

  第二层:河伯见北海

  (“顺流而东行”---“大方之家”)

  五、深入文本:

  河伯从见黄河到见到北海,处处都在发生变化。文章写了哪些“变”?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变化的?

  1、“水”在变:黄河宽阔,“不辩牛马”;北海壮阔,“不见水端”。

  2、河伯的认识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他踌躇满志,骄傲自满;河伯见北海,“望洋向若而叹曰”,虚心认错,甘拜下风。

  3、河伯的神态在变:河伯见黄河,“欣然自喜”一“喜”写出了河伯得意洋洋的神态;“向若而叹”一“叹”写出了河伯羞愧佩服的神态。

  点明:对比手法的运用

  六、明确寓意:

  这篇文章是《庄子》这部集子中非常重要的`一篇。这是一篇寓言。寓言的特点是---篇幅短小,寄寓道理。你是怎样理解这篇寓言的?说说你从中受到的启发。

  1、这是一篇

  2、这篇文章好在

  3、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

  教师示范:这是一篇写河神与海神对话的寓言。

  这篇文章好在通篇比喻,将深奥的哲理寄托在简单生动的故事中。

  我从这篇文章中明白了个人的知识有限,知识的大小是相对的。如果骄傲自满就难免贻笑大方。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5

  一、学情分析

  本课采用“词串”的形式,介绍了金秋水乡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景。学生现在接触到的事物可能没有那么多,就对课文介绍的美景无法有深刻的体会。可通过观察课文中的配图进行联想,也可以找一些优美的图片,通过朗读来了解词语,从而感受水乡的美丽富饶和风土人情,感受语言的优美。

  二、教学目标

  1. 了解金秋水乡特有的景色,引发对金秋水乡美好生活的向往,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情景中识字、朗读、联想,了解词语的意思。

  3. 学会本课的'7个词语,认识“火”、“欠”偏旁。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金秋水乡的图片或者照片

  四、教学时间: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小朋友,我们生活在的这块地方啊,有青青的山,碧绿的水,蓝蓝的天空,粉红的鲜花,多么美丽啊!我们能够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地方,是多么幸福的呀!现在老师想考考大家,你们知道古代的人们是怎么称呼我们这块美丽的地方的呢?小朋友,你想知道吗?(板书:水乡)恩,为什么说是水乡的呢?小朋友,你们来猜猜看呢?

  我们水乡美,一年四季都是美丽的!但是啊,有一个季节是最美的,你们知道是什么季节吗?(板书:金秋)这是什么季节?(秋天)为什么说是金秋呢?有金色的秋天吗?(农田里稻子熟了,一片金黄色的)

  金秋真的是最美的季节吗?老师这有几幅图,大家一起先看看,水乡的秋天都有什么呢?再想想,你会用什么优美的语句来赞美这些景色呢?

  二、观察联想,读中感悟

  1. 说到水乡就当然要说到水了啊!小朋友,我们来看这幅画。你都看到了什么呢?(板书:芦苇 菱藕 荷塘 )你见过这些东西吗?他们是怎样的芦苇,怎样的荷塘呢?相机补充板书。(注意“芦”的读音)

  2. 仔细观察,引发联想:水乡的荷塘里还会有什么呢?(板书:荷叶、荷花等)谁能具体说说它们呢?(板书:挨挨挤挤的荷叶、千姿百态的荷花等)

  3. 碧绿的荷塘中,挨挨挤挤的荷叶下小鱼在捉迷藏,千姿百态的荷花盛开着,放眼望去,远远的隐约有几只小船在芦苇丛中飘动。在这烟雾笼罩的荷面上美的就好象是在天上一样,好象我们就在云朵的中间,在仙景中那样飘渺。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了解并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及重要句式。进一步学习直译和意译。

  ⑵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⑶在理解字词句及文章内容、结构层次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2、能力目标

  ⑴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使学生懂得“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哲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径流、涘、旋其面目、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并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三、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四、教学方法

  1、朗读法。本文是节选内容,短且易懂,宜于以读带讲。反复阅读利于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的突破口,可通过教师范读、学生齐读、自读、默读等多种形式完成教学任务。

  2、问答法。用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的`有关篇目(《金榜》上的《神龟·鵷鶵·鯈鱼》和《读本》上的《庖丁解牛》,开拓视野,更深入地了解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五、课时安排: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课前让学生对照《金榜》上的“基础归纳整合”中的字音辨认、通假字、古今异义、重点实、虚词、词类活用、文言句式在书上作上记号;每人发张白纸把全文翻译一遍。

  二、课文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初中阶段(九年级下册语文书第五单元)曾学过《庄子》中的两则故事,大家还记得是哪篇吗?

  明确:《惠子相梁》和《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两篇文章用机敏、幽默、诙谐的语言提到过一种像凤凰一类的鸟叫鵷鶵,形容它为“夫鵷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食不食,非醴泉不饮”;以及名句:“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庄子的散文——《秋水》,本文是节选其中的第一段(板书题目)。

  三、介绍庄子及其哲学思想

  请同学们翻开《金榜》第148页,自己阅读有关庄子的助读资料。

  教师补充:庄子一生的文学成就汇聚在《庄子》这本书中,春秋战国时期,学派众多,百家争鸣,在诸子散文中,庄子尤其擅长用寓言故事说理,同学们以前有没有阅读过庄子的寓言故事?

  举例:庄子的生活及其贫困,曾住过陋巷,打过草鞋,并向监河侯借粮,楚威王听说他很有才华,派使臣携重金欲聘他为相,他却对使臣说:“千金是很重的财物,卿相是尊贵的地位,你难道没有看到祭祀用的牛吗?人们养它几年,然后给它披上绣花衣服,送进太庙,杀了作祭品。到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头自由自在的小猪也不行,你快走吧,不要玷污我。”——可见庄子是一位淡泊名利,向往那种不受任何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

  又例如:庄子的妻子死了,惠子前去吊唁,看到庄子正伸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敲着瓦盆唱歌,庄子认为人的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一样周而复始。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秋水》这篇文章,看看庄子是否又在用寓言说理?

  初步明确:庄子说理具有“纵横捭阖”“汪洋恣肆”的特点。

  四、听录音,请学生思考问题:

  ①全文可以分为几层?

  明确:全文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秋水时至”到“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

  第二层从“顺流而东行”至“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写河伯见到大海后自叹不如。

  ②初步明确全文的主旨:

  明确:本文以河神见海神为喻,说明人的认识是有限的,通过开拓视野加以比较,就能感觉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的骄傲自满,就难免会贻笑大方。要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五、引导学生翻译第一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

  边翻译边归纳文言基础知识:板书:

  (一)通假字:“泾”同“径”,直“辩”同“辨”,分辨

  (二)词类活用:

  (1)秋水时至:时,名词作状语,按照时令

  (2)顺流而东行: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3)东面而视:东,名词作状语,朝东

  (4)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美,形容词作名词,美好的东西

  (5)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少,形容词作名词,小看

  轻,形容词作名词,轻视

  (三)、重点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3)且夫我尝闻少仲尼(固定句式:且夫……,再说)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非……则……,如果不……就)

  (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于……”(固定句式)见,表被动引出动作发出者

  (四)古今异义:

  古义今义

  东面:脸朝动方位名词,东边

  面目:脸色,神情脸的形状,相貌

  至于:到,达到表示另提一事

  大方:修养很高,明白道理对财物不计较;言谈举止自然

  北海:北方的大海,指东海的北部我国一部分海域

  于是:在这时,这时候连词,表承接

  六、引导学生分析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明确:本文通过通篇设喻,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生动形象,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在行文的过程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河伯“欣然自喜”与“望洋向若而叹”的对比。在对比中使情节加以推动,在对比中河伯大彻大悟,有了新的认识。

  七、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谈谈本文哲学启示。

  明确:

  a、人贵有自知之明

  b、谦受益,满招损

  c、自大由于无知

  d、知耻近乎勇

  e、克服主观主义,防止片面性

  g、有比较才有鉴别

  八、学生朗读全文,强调要读出河伯“欣然自喜”的神态,见了北海后感叹的语气以及明确了自己见笑于大方之家的语气。

  (可叫学生分角色朗读,揣摩人物语气)

  九、布置课后作业:

  1、完成《金榜》中的习题。

  2、将体会的哲学道理写到周记中。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7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阐发的人生哲理,力戒骄傲。

  2、 学习对比的方法。

  3、 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式。

  4、 背诵课文。

  教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我们在小学阶段就学过唐朝诗人王之涣的千古绝句《登鹳雀楼》。(老师和学生一起背诵)“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首诗的前两句描绘出一幅壮阔辽远的山河图,气势宏大,笔意高远。后两句则十分富有哲理: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须再登上一层高楼。这首诗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而现实生活也的确如此,人的认识是有限的。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这个道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已有所阐述,下面我们就学习选自《庄子》的《秋水》。(板书课题)

  二、 作者介绍:(投影)

  庄子:战国时期宋国蒙人,大约与孟子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思想比较复杂,基本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主张保身、全生、养亲、尽年。

  庄子的思辨的`哲学智慧常常令人神往。代表作《庄子》,现存33篇。

  《庄子》散文是战国中最重要的散文成果之一。它的文章写得汪洋恣肆,不拘绳墨,变化无端,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浓郁的诗意。

  三、 根据课文注释自读课文,完成下列问题:(投影)

  1、 找出古今异义词,并解释。

  2、 找出词性活用词语,并理解。

  3、 找出特殊句式,并分析。

  4、 找出文中的成语,并理解。

  5、 理解这则寓言故事包含的道理。

  小结:(投影)

  (1) 古今异义:古今

  至于北海到了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表示另提一事。

  百川灌河特指黄河天然的或人工的大水道,泛指河流。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脸脸的形状,相貌。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深明大义的人,或①不吝啬

  专通某种学问的人②自然,不拘束,不俗气。

  (2) 词性活用:

  秋水时至名词做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做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名词作动词,面对。

  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3) 特殊句式:

  闻道百定语后置

  以为莫己若宾语前置

  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4) 成语

  望洋兴叹:望洋,抬头向上看的样子。本义指在伟大的事物面前感叹自己的藐小,今多比喻要做一件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见笑大方(贻笑大方):让内行见笑。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 8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2、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准确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

  3、通过自读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使学生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

  教学重点:

  1、重点理解“泾流、涘、望洋向若、少、轻、殆、大方之家”等词语。

  2、整理和归纳“焉、于、而”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非……则……”和“见……于……”两种固定句式。

  教学难点:

  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理解河伯对海神若的那番感叹。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课文篇幅短小,文字浅显,宜于以读带讲。

  2、问答法。以有针对性的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

  3、探究拓展法。指导学生阅读《庄子》中有关篇目。开拓视野,更深入了解庄周及他的哲学思想。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中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说的是想要穷尽目力遥望千里,还需再登上一层高楼。给我们的启示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做井底之蛙,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只会贻笑大方。

  二、介绍庄子:

  1、介绍庄子生平。(借助幻灯片)

  2、《史记》中记载庄子与楚威王使臣的对话(幻灯片),初步把握庄子这一人物形象,初步体会庄子精神。

  三、研习新课;

  1、齐读课文、正音释义。

  时:时节、时令 灌:注入河:黄河泾:jīng畅通无阻的水流 两涘渚崖之间:sì水边zhǔ水中的小块陆地

  望洋向若而叹:仰视而望的样子 海神名少:小看。轻:轻视

  难:nái难以、穷:尽

  旋:掉转 殆dài危险

  2、分析课文:

  提问:河伯为什么洋洋自得,欣然自喜?

  明确:“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河伯面对黄河的广阔,觉得天下之美为尽在自己这里,因此欣然自喜。

  提问:河伯后来为何又望洋而叹呢?

  明确: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面对波澜壮阔,无边无际的'大海,他深深的认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所以望洋而叹。

  提问:河伯面对波澜壮阔的大海是如何自责的?

  明确:河伯先引用俗语“闻到百,以为莫己若”来批评自己“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的狂妄自大,继而说自己曾经不相信有“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现在亲眼看到大海的无边无际,才深深意识到自己目光的短浅,接着,发出了慨叹“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河伯深深认识到如果不是看到大海的宽广,那自己的错误认识则永远也得不到改正,自己的浅陋将长久的被大方之家所耻笑。

  3、给课文划分层次:

  明确:两层:一写黄河的壮阔和河伯的骄傲自满。二写河伯看到大海之后自叹不如。

  用对比的方法写河伯认识的前后变化。(借助幻灯片)

  4、让学生找出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成语。

  明确:(借助幻灯片)

  古今异义:至于、河、面目、大方。

  词类活用:时、东、面、少、轻。

  特殊句式:闻道百、以为莫己若、我之谓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成语:望洋兴叹、见笑大方。

  5、幻灯片展示:“焉、于、而”三个虚词的用法。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语气助词,放在句中表停顿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疑问代词当作“怎么、哪里”讲

  焉今吾子又死焉兼词,当作“于此”讲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语气助词

  空囊橐,徐徐焉实狼其中语气助词用作形容词词尾

  于是焉河伯使旋其面目介词当作“在”讲

  于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介词引出行为的对象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表比较

  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介词表被动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连词用在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

  而性贪而狠连词表并列关系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连词表转折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代词用“而”当作“你”讲

  6、本文的写作特色:

  这篇文章用河神见海神的寓言故事说明哲理,通篇都是设喻。在写河神认识的前后变化时,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黄河与北海的壮阔,前者是“百川灌河”,“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后者是“难穷”,“不见水端”。写河伯的认识,先前是“欣然自喜”,后来是“望洋向若而叹”。

  7、补充材料:海神若的回答(幻灯片展示)。稍作解释。

【公开课《秋水》教案设计】相关文章:

公开课《海燕》教案设计09-08

公开课《口技》教案设计06-20

《父亲的菜园》公开课教案设计06-21

《赤壁怀古》公开课教案设计06-22

将进酒公开课教案设计06-20

《晏子使楚》公开课教案设计05-10

2017年公开课《猫》教案设计06-21

《梅花魂》优秀公开课教案设计02-22

公开课《我若为王》教案设计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