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时间:2021-02-24 15:08:30 我要投稿

2017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

  2017年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就要测试了,请同学们抓紧时间复习,下文yjbys小编为大家分享高中政治会考复习提纲,欢迎阅读~

  要求A:了解 B:理解 C:运用

  《经济生活》

  生活与消费

  1、货币的的概念、本质(B)

  (1)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就是货币。(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

  2、货币的两个基本职能(B) 货币从产生时起,就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货币在执行价值尺度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即可。(生活中的“明码标价”)

  (2)流通手段: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的是现实的货币

  其它职能:支付手段、贮藏手段、世界货币

  3、信用卡的功能(A)

  信用卡的功能:信用卡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能减少现金使用,简化收款手续,方便购物消费,增强消费安全,给持卡人带来诸多便利。

  4、树立正确的金钱观(B)

  (1)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①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②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

  5、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A)

  (1)引起价格变动和差异的因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宗教信仰、习俗等

  (2)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该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①供不应求,商品短缺,价格升高。 ②供过于求,商品过剩,价格下降。

  6、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B)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①一种商品价格变动会引起消费者对该商品需求量的变化,两者成反比。

  ②一种商品价格变动还会影响相关的其他商品的价格和需求量。相互替代品和互补商品

  (2)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①调节生产规模。②提高劳动生产率。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

  7、收入水平、物价水平等因素对消费水平的影响(C)

  对消费的影响主要因素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一般说来,居民收入水平与消费水平成正比,物价总体水平与居民消费水平成反比。

  8、消费心理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 B )

  (1)从众心理引发的消费——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不可取。

  (2)求异心理引发的消费——有时可以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但展示个性要考虑社会的认可

  (3)攀比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不健康的。 (4)求实心理引发的消费——是一种理智的消费。

  9、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做理智的消费者(C)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要在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之内进行消费。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并重。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性消费。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生产、劳动与经营

  1、劳动者依法享有的主要权利(C)

  我国劳动者享有的权利包括: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法律规定的其他权利。

  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的途径(C)

  当劳动者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

  3、新型就业途径和创业方式(A)

  如自由职业、弹性工作、临时工、家政服务等就业方式可更加灵活地选择。还可以通过职业介绍所、媒体广告、网上人才市场、招聘会等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4、树立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积极创业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C)

  (1)树立自主择业观。根据自己的兴趣、专长和条件择业。

  (2)衬立竞争就业观。要努力提高自己的职业技能和素质,改变观念,积极主动地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3)树立职业平等观。正当职业虽有行业差别,但无高低贵贱之分。

  (4)树立多种方式就业观。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和渠道选择职业,实现就业。

  5、收入分配公平的主要表现和意义( B )

  (1)表现:收入分配的公平,主要表现为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不能过于悬殊,要求保证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它与平均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2)意义:A、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 B、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C、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

  6、我国财政的作用(C)

  (1)国家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收入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

  (2)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如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3)国家财政具有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作用。(在经济增长滞缓、经济运行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反之,在经济过热、物价上涨、经济运行主要受供给能力制约时,政府可以采取紧缩性财政政策,通过减少财政支出、增加税收,抑制总需求,稳定物价,给经济降温。)

  7、财政收入的来源(A)

  财政收入分为税收收入、利润收入、债务收入、其他收入。其中,税收是国家组织财政收入最普遍的形式,是财政收入最重要的来源。

  8、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B)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个人利益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国家各项职能的实现,必须以税收作为物质基础。因此,每个公民在享受国家提供的各种服务的同时,必须自觉诚信纳税。

  市场经济

  1、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积极作用(B)

  (1)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

  (2)积极作用:市场通过价格的涨落和供求行情的变化,象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调节人、财、物在全社会的配置。

  ①市场能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活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

  ②市场通过利益杠杆,刺激商品生产者、经营者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2、规范市场秩序的意义(B)

  (1)良好的市场秩序依赖市场规则来维护。市场规则以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市场道德规范的形式对市场运行的方方面面做出具体的规定。

  (2)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切实加强社会信用建设,大力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尤其要加快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3)总之,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法律、道德的规范和引导。每个经济活动参与者都必须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既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又能运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都应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逐步在全社会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

  3、市场调节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C)

  (1)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某些领域市场调节不了,某些领域不能靠市场调节。

  ②在市场可以调节的领域,存在自发性(不择手段自发追求经济利益)、盲目性(往往一哄而上或一哄 而退)、滞后性(市场调节是事后调节)等固有的弊端。

  因此要把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和国家的宏观调控这只“有形的手”结合起来,以克服市场调节的局限性。

  (2)我国宏观调控的手段和目标

  ①手段:a经济手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常用的经济手段。

  b法律手段:包括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活动。

  c行政手段: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强制性的行政命令、指示、规定等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

  国家宏观调控,应该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的总体功能。

  ②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4、科学发展观的内涵(B)

  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5、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新要求(C)

  (1)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2)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社会就业更加充分.

  (3)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4)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如何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③统筹城乡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④ 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6、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A)

  主要表现: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资本全球化。

  7、对外开放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B)

  我国实行对外开放,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必须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任何时候都不能依靠别人搞建设,必须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自己发展的根本基点。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不是闭关自守,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在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

  《政治生活》

  公民的政治生活

  1、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义务(A)

  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政治自由;监督权(包括批评权、建议权、检举权、申诉权、控告权)

  政治性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遵守宪法和法律;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2、公民依法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的意义 (C)

  (1)依法有序扩大公民的政治参与,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2)能否进行有序的政治参与,决定着能否真正的享受民主生活,这也是对我们政治素养的检验。

  (3)有序参与,公民可以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与能力。

  (4)国家可以不断改善公共管理,创建文明祥和的新社区,有力地促进政府机关的廉政建设,

  总之,有利于政府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不同选举方式的特点(A)

  直接选举:缺点:成本较高,组织技术难度大。

  间接选举:适合选民较多、分布较广的情况。缺点:使选民与侯选人之间的联系受到一定的阻隔。

  等额选举:可以比较充分考虑当选者结构的合理性。缺点:限制了选民的自由选择,积极性受到影响。

  差额选举:缺点:易导致虚假宣传、金钱交易

  4、公民要珍惜自己的选举权(C)

  (1)意义:公民只有不断提高参与民主选举的素养,行使好民主选举的权利,才能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

  (2)态度:是否积极参加选举,是衡量公民参与感、责任感的重要尺度。

  (3)行使:应出于公心,以人民利益为重;在理性思考、判断的基础上,审慎投票。

  5、公民依法行使民主监督权的渠道(A)

  通过信访举报制度;通过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通过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民主监督的新形式,新方法)

  6、正确行使公民的监督权的意义(B)

  既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工作,也有助于激发广大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

  7、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方式(A)

  内容 方式 依据 意义

  社情民意反映制 度 公民向决策机关反映意见、提出建议 电话、信函、传真、电子邮件、新闻媒体 拓宽民意反映渠道,是决策机关进行科学决策的重要前提 使决策反映社情民意

  专家咨询制度 专家学者利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等,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分析论证 论证会、座谈会 专家、学者的专业知识、相关信息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可行性

  社会公示制度 决策机关将涉及公众利益的各项决策进行公示,让公民了解后发表意见、建议 公 示 公民享有对涉及公众利益的决策的知情权,是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前提和基础 有利于提高决策的透明度和公众的参与度

  社会听证制度 对同公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公民充分发表意见、提出建议 听证会 决策机关拟定的'方案可能存在不足 听证的目的是为了决策利民

  8、我国农村、城市实行基层民主自治组织(B)

  (1)含义: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是村民(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注意:不是国家机关)

  (2)意义:实行村民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以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物和公益事业,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的途径;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

  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1、政府的基本职能(B)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的职能(打击、惩治犯罪,保护国家或公民的权益)。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职能(组织科教文卫事业,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公共基础、文化、卫生设施的建设,医疗、社保、计生等)

  (5)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

  2、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C)

  对人民负责是我国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

  对人民负责的具体要求: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1、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A)

  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全国人大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

  2、人大代表的产生和职权(A)

  产生:各级人大代表都由民主选举产生。其中,县、乡两级人大代表按照选区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职权: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

  3、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与宗旨(B)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

  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B)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是由它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5、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B)

  科学执政: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科学的思想、制度和方法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民主执政:就是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

  6、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内容(B)

  我国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内容:①亲密合作的友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

  ②多党合作的首要前提和根本保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③多党合作的基本方针:“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多党合作的根本活动准则:遵守宪法和法律。

  ⑤多党合作的重要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

  7、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意义(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必然选择,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传统,“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特点,以及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的相互依存的民族关系,使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具有坚实的社会和政治基础。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①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②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③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④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8、我国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内容(A)

  实行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当代国际社会

  1、国际社会的构成(A)

  构成要素: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2、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A)

  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义务:不侵犯他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

  3、我国在联合国中的地位和作用(C)

  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一贯遵循联合国x章的宗旨与原则,支持按联合国x章精神所进行的各项工作,积极参加联合国及其专门机构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活动。中国在世界裁减军队、保护环境、保障人权和解决地区冲突等一系列全球性问题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素(B)

  影响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利益。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由于国家具有阶级性,一个国家的利益首先体现了占统治地位阶级的利益。

  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间合作的基础,利益的对立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

  5、在国际社会中,中国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C)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一致。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有正当性和正义性。我国国家利益的主要内容:安全利益、政治利益、经济利益。

  我国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其他国家正当的国家利益,并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

  6、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A)

  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指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

  7、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 (A)

  世界多极化不可逆转是当今国际形势的一个突出特点。

  目前,世界正在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日本等大国和国际组织在国际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世界向多极化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要求,符合各国人民的利益。伴随着多极化进程,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

  8、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A)

  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9、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B)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我国的外交政策。

  10、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B)

  ①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②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③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

  ④我国外交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

  《文化生活》

  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A)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2、文化的力量(B)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C)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2) 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文化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3)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4、优秀文化塑造人生(C)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

  1、传统文化的影响(B)

  双重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2、说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B)

  (1)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2)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3、社会实践对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C)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基础。

  4、文化创新的途径(B)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5、中华文化的民族性(A)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6、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C)

  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7、尊重文化的多样性(C)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③只有在民族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做到世界各国人民想到尊重、共同发展;只有保持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才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与活力。

  (2)如何做到尊重文化多样性? 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遵循原则。即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8、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及其特点(B)

  途径: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特点:如今,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限度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C)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民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灵魂。

  2、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C)

  (1)在中华文化的百花园中,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中华文化的特征(A)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4、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A)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 爱好和平、 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5、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意义(C)

  (1)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哲学生活部分

  辩证唯物论

  1、世界的物质性(B)

  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B)

  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不能分割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3、规律的普遍性(B)

  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的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4、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

  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B)

  哲学依据: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物质决定意识;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现实意义: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C)

  (1)认识具有反复性(2)认识具有无限性(3)认识具有上升性。人们的认识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

  这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现、追求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

  1、联系的普遍性(B)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这要求我们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2、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B)

  区别:①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①相互依赖②相互影响,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③相互转化

  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系统优化的方法原理及方法论 (C)

  (1)原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4、发展的普遍性(B)

  发展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之中。

  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5、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C)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区别: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

  联系:同一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6、矛盾的普遍性(B)

  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C)

  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②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

  8、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其实质(B)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

  实质:就是“扬弃”。

  9、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C)

  原理:辩证否定观的含义及实质。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10、创新的意义(B)

  (1) 创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2) 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 (3)创新推动人类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发展。

  (4)结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历史唯物主义

  1、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A)

  价值判断,即关于价值的判断,是指某一特定的客体对特定的主体有无价值、有什么价值、有多大价值的判断。

  事实判断,在法学上是用来指称对客观存在的法律原则、规则、制度等所进行的客观分析与判断。

  2、价值观导向作用(B)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1)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A.价值观影响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B.价值观影响着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不同的价值观具有不同的导向作用。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3、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关系(C)

  (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要紧、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个人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的立场上进行选择;当个人利益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3)利益没有冲突时,怎么办?

  把个人他人社会三者利益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4、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的价值(B)

  (1)根本途径:劳动和奉献。

  (2) 客观条件: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即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3)主观条件:实现人生的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5、个人和社会相统一的原理(B)

  原理: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与社会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017年高中政治学业水平测试复习提纲】相关文章:

10-03

08-17

04-08

10-08

10-08

08-23

11-13

02-24

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