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和领导力

时间:2016-10-10 编辑:嘉辉‍ 手机版

  如今,市面上关于“领导”和“领导力”的文章、书籍已经数不胜数,大家似乎并没有厌烦的感觉,新的资料仍然层出不穷;另一方面,对相当一部分人来说,“领导”和“领导力”又确实难以捉摸,看书似乎明白了,做起来却全然不对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据我的观察和思考,主要的原因是:领导和领导力,都是主要与人有关的学问,一旦与人有关,就不能依靠简单的条条框框来行事。下面,我结合自己的经验和思考,谈谈领导和领导力的若干问题。

  首先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有领导呢?或者说,什么样的人是领导呢?一个人被上级任命为“领导”,他就是领导了吗?不。他如果做得好,才可以成为领导,做不好,不过是“空有个领导的架子”而已;相反,民间的很多“领导”(领袖、领头人物),并不需要任命,大家都认可他。那么,一个人会想办法,会谋划,他就是领导了吗?也不见得。古代的军师和谋士,最擅长此道,但他们似乎和领导不沾边;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谋划,也没有规划,似乎也不算“领导”。这样看来,领导确实不简单。

  不妨看看,不存在领导的情况是怎样的。此时基本只有两个元素:人和任务,任务由人完成。通常大家独自完成任务,也可能有多人互相帮助,自发协同完成任务。

  但是随着任务量的增加,任务复杂程度的增长,任务已经不能由单个的人,或者说多人自发完成了,这时就需要一个人,带领、协调、组织其他人,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任务。这个人,就是通常所说的领导。一方面,他有权力去安排更多人的行为,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任命”的必要性(民间领袖通常依靠威信);另一方面,他有规划、有办法去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任务,无论这种规划是他自己提出的,还是采纳别人的。

  由此,就会产生两种观点:领导的工作,到底是应该看重人,还是应该看重任务呢?如果看重人,就需要给予下属更多的自主权,比如容许他们自己规划,自己安排进度,但放开的后果需要你来承担;如果看重任务,就会要求下属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定的事情,哪怕是疯狂加班也在所不惜。两种方式,究竟哪一种更好呢?

  按照我的经验,在一般(非外包类)的公司,除去等几个部门,对领导的考核指标,并不会由对下属员工的考核所构成,而是强调领导的业绩,也就是任务的完成数量和质量;但是领导并不能事必躬亲,自己去完成如此多如此麻烦的任务,而必须借助下属——也就是人——来完成。换句话说,领导的任务是完成更多更复杂的任务,但他必须通过下属,迂回、间接地完成。所谓的领导力,就是这种迂回、间接中动用的能力。

  我把自己对领导和领导力的理解画成一张草图:任务是由人(下属)来完成的,领导的行为对象是作为下属的人,但其领导行为最终指向的,却是下属需要完成的任务。图中的橙色部分,是领导的主要工作内容,黄色部分,是下属的主要工作内容。两者有部分重叠,表示领导的工作不能止步于下属的具体内容之外,下属的工作也不能与领导的工作脱节。

  观察现实生活中的很多例子,都可以印证上面这个模型。读过点历史的人都知道,“文革”结束之后,改革开放之初,老百姓之间流传有“要吃粮,找紫阳;要放米,找万里”的说法,称赞他们对农业的领导有方。紫阳和万里并不种粮,也不是农业专家,但他们采取了正确的政策,激活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扭转了人民吃不饱饭的局面。虽然最终种粮的仍然是农民,但农民的种粮活动,是受到紫阳和万里的领导行为的影响,或者说,紫阳和万里“间接地”解决了吃不饱饭的问题。具体的任务还是那些任务,解决任务的人还是那些人,但换了领导,结果大不一样,这就是领导力的展现。

领导和领导力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