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储管理如何走出乱象

时间:2020-09-19 11:15:28 物流师 我要投稿

仓储管理如何走出乱象

  所谓仓储管理,是指对仓库和仓库中储存的物资进行管理。不妨看看仓储管理如何走出乱象。

  保税仓储谁能说的清?

  1、保税仓储与中转贸易

  保税仓储,属于保税制度中应用非常广泛的形式之一,指的是在经过海关批准设立的存放保税货商品的保税仓库进行货物存放。与传统意义上的仓储不同,保税仓储的监管力度更大,同时,存放期无需缴纳关税,可每月向海关进行申报货物进出口清单,当库存商品需出增或销售后一次完税,不仅简化进出关手续程序,同时通关速度快,资金周期更方便。

  对进口方来说,保税仓库相当于“陆上保税港”,国际贸易中的企业可有效利用仓储来随行就市,看准市场有利时机,在低价时购入货品,一旦时机成熟,再以优价出售。青岛的保税仓库就是这样一个协助贸易商们做中转贸易的好地方。

  2、“保税一日游”

  “保税一日游”业务是一个出口复进口的业务流程描述,主要是利用保税物流园区的“入区退税”政策,以“先出口、再进口”的方式,解决加工贸易深加工结转等的复杂手续过程、以及深加工增值部分不予退税的问题。

  在青岛保税仓储物流园区,以保税区“境内关处”的特殊功能标准来操作,企业只要将商品出口于保税区,就会视为离境,即可办理退税,节省了运输费用与时间。

  3、保税仓储与贸易融资“火借风势”

  保税的政策优势,逐渐让保税仓库们找到了更多的生财门路。

  以铜为例,从2004年至今,其交割形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铜进口后交割数量有限,只是用期货市场的价格体系解决产品定价;另一方面,交易所设立交割仓库,大致有三分之一的库存都是为金融客户融资运作。

  与此同时,前几年中央的宏观调控屡出重拳,一些处在调控枪口上的行业,如房地产,在银行信贷紧缩之际,不得不另辟蹊径寻求资金补充。贸易融资恰巧为这些急需资金的.人打开了一扇窗。

  自从有了贸易融资这一出口,进口铜就再不受限于铜短期价格和行业真实需求了,中国保税仓库里的铜现货持续保持高饱和度,甚至出现短期“激增”。

  与此同时,其它的大宗商品的品类,如大豆、石油、化纤、化工材料等,因为有着与铜类似的交易特征,也同步被发展为贸易融资的载体。

  回顾仓储管理的发展历程

  1、担保存货管理发展迅速

  仓储业发展呈现两个趋势:一方面,公共仓储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得到发展,仓储企业由管理仓库、保管商品发展到库存管理、加工包装、分拣配送等一体化服务;另一方面,仓储业的新兴经营业态不断涌现,并逐步形成成熟的商业模式。

  2、我国担保存货管理的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99年至2007年,属于尝试与探索阶段。主要是中国物资储运总公司、中外运、南储仓储等大型国有物流企业先后逐步开展此类业务,当时主要是依托企业自有仓库实施监管,到2005年逐步展开派员到货主企业仓库监管,同时,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仓储物流企业涉足这项业务。这个时期出现的主要问题是,对担保存货的验收责任不明确,导致经济纠纷。

  第二阶段,2008年至2012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此阶段也出现了较多问题,除了第一阶段的类似问题之外,还出现了两个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方面监管企业在货主仓库难以履行对担保存货的安保责任,发生货主强行出货的问题;另一方面是虚开仓单、重复质押的问题,突出的案件是“上海钢贸案”。

  第三阶段,2013年以来,进入调整与规范发展阶段。受“上海钢贸案”的影响,金融机构与仓储物流企业都调整了策略,存货担保融资与担保存货管理的业务规模大幅减少。

  漏洞的根源

  从存货担保融资与担保存货管理的发展过程看,货物的融资及其管理漏洞,不是个案而是比较普遍,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必须更加正视。

  1、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方面,《物权法》只明确存货可作为担保融资,但没有规定存货担保融资应当登记公示以及由谁建立登记公示平台;工商局只负责对抵押品进行登记,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公示平台,有的地区甚至不允许查询;另一方面,《合同法》没有对担保存货管理合同做出专门要求,担保存货管理协议与现行的仓储合同、保管合同如何衔接、适用,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监管担保存货是否承担存货保管责任?什么企业可以开具仓单?存货验收的责任是外观验收还是内在质量验收?《合同法》中相关问题均有待明确。

  2、缺乏专业性的统一标准

  担保存货管理与一般仓储管理比较、有其特殊性,比一般仓储管理更复杂、风险更大、要求更高,现行的仓库技术、仓储作业、仓储服务与仓储从业人员资质等方面的标准,还不能完全满足管理担保存货的要求。但到目前为止,相关国家标准还没有颁布。

  3、行业监管缺失

  由于人们对担保存货管理这样一个特殊仓储业态的风险性缺乏全面认识,到目前为止国家既没有相关的行政许可制度,也没有企业备案制度,对现有从事担保存货管理的企业情况也不清楚,而且对开展担保存货管理的企业尚无明确的资质条件要求,对这种特殊仓储的管理权是属于商务部门还是属于金融监管部门,此前也没有明确的说法。

  仓储管理怎样走出乱象?

  金融与仓储两个行业在未来要更好地结合,需要业内人士和管理部门对担保存货管理的产业定位、商业模式、发展意义与管理规则等进行统一认识。

  一是关于担保存货管理的内涵与外延

  我国习惯的称谓“动产质押监管”、“仓单质押监管”是不准确的。“动产质押”是一种融资方式,是一种动态行为,仓储企业监管的对象不可能是这种方式或行为,而只能是被质押的动产;“动产”概念很宽泛,实际工作中,仓储企业监管的只是“存货”,没有管理其他动产。

  动产既可以质押,也可以抵押,按我国《物权法》与国际惯例,质押与抵押都属于担保,质押品与抵押品都属于担保品。实际工作中,仓储企业既管理被质押的存货,也管理被抵押的存货,即管理“担保存货”。也就是说,我们习惯说法“动产质押监管”应该科学界定为“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所谓“仓单质押监管”也是管理仓单项下的担保存货。

  按发达国家的惯例,担保存货管理可区分为“监管”与“监控”两种方式,在我国,虽然通称为“监管”,但其中有许多行为属于国外界定的“监控”行为(派员在货主企业仓库管理担保存货)。

  在实际中,由于质押品与抵押品的性质不同、担保品存放仓库的权属不同,使第三方管理企业的“监管”责任很难统一、很难实施,从而在借款人与第三方管理企业之间造成许多纠纷。

  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为我们提供的“监管协议”与“监控协议”两个范本,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按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监控”只负责“对担保存货进行核实与报告”,对仓库与存货保管不承担责任;而“监管”则要对担保存货的仓储保管承担全面责任。按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监管方式适用仓储合同的规定,监控方式适用委托合同的规定。

  在实际操作中,有采取“一元钱”租赁货主仓库、实施第三方监管,其本质是为了满足质物交付、占有的法律要求,但其质权设立与监管的法律风险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储存在货主仓库的担保存货走抵押程序、贷款人委托第三方企业按监控方式管理更为合适。

  二是关于担保存货管理的产业定位

  国际上,担保品管理经历了100多年的发展历史,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行业。国内外专家指出: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是银行业专业化经营的必然结果,不仅仅是我国现阶段信用水平不高情况下出现的权宜之计。在现代经济条件下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

  不论是仓储企业还是专业管理企业,都是依托仓储设施从事担保存货管理,都属于仓储行业,既是仓储企业的增值服务创新,也可以说是仓储业的一个新业态。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的健康发展,不仅对于进一步扩大存货担保融资规模、保障存货担保融资安全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而且对我国仓储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是关于担保存货管理的行业监管

  国际上担保存货第三方管理业务已经有成熟商业模式与严格的监管制度。目前,法国有《仓单法》、日本有《仓库法》、比利时等国家对担保品管理行业实施经营许可制度(持牌经营),并对担保存货管理行业制定了不同程度的监督管理机制。比如,美国有《仓库法》且有发达的保险业,通过保险业对担保存货管理企业进行监督制约,使担保存货管理行业得到规范发展。

  鉴于担保存货管理的特殊性、复杂性、风险性,为了规范发展我国担保存货管理,我们应当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三个方面的监管制度:一是制定专门的管理标准,对第三方管理企业进行资质认证管理;二是建立健全存货担保融资的登记公示制度及其相应的信息平台;三是应当对担保存货管理企业实行备案管理,并对担保存货管理企业及其活动实施动态监管制度。

【仓储管理如何走出乱象】相关文章:

如何走出危机管理07-09

如何提高企业仓储绩效管理10-01

如何有效管理物流仓储提高仓储的作业效率07-14

如何走出企业战略管理的误区-走出企业战略管理误区的方法11-11

制造业如何应用仓储管理技术10-19

如何做到仓储管理目标的优化07-13

如何做到物流仓储管理目标的优化07-11

如何有效地提高彩盒厂仓储管理10-12

医药流通行业的仓储管理如何做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