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

时间:2016-10-12 编辑:少芬‍ 手机版

  综合考虑到我国各民族的分布地域、自然界山河的阻碍、单一地形区的封闭、气候与景观的差异、人口的迁徙、历史的变迁等因素,参照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在空间的分布范围,可以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划分出六大类型区。

  秧歌舞蹈文化区—北方汉族以旱作文化为代表

  花鼓舞蹈文化区—南方汉族以稻作文化为代表

  藏族舞蹈文化区—青藏高原藏族以农牧文化为代表

  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西北内陆以维吾尔族为典型的绿洲文化为代表

  蒙古族舞蹈文化区—内蒙古自治区以游牧文化为代表

  铜鼓舞蹈文化区—西南多民族的以农耕文化为代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

  秧歌舞蹈文化区

  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北和黄土高原。这一广阔地区的自然环境有明显的一致性,即地形绝大部分为河流冲击平原(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黄土高原,是我国古代以黄河中游中原民族(北方汉族)文化为代表的北方类型文化中心。在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下,形成了北方风格多样的秧歌舞蹈,如东北秧歌、陕北秧歌、鼓子秧歌等。它们都以各自的表现手法将全身有机的配合起来,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较多地带有信土喜俗、浓郁的乡土风情、演奏出独特的艺术旋律,从而成为北方舞蹈文化的代表。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

  花鼓舞蹈文化区

  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这一地区的自然环境特征是以平原、丘陵为主的长江中下游平和东南丘陵,河湖众多水网密布,是以长江下游民族(南方汉族)文化为代表的南方类型文化中心,形成的南方花鼓舞蹈,其共同特征是以优雅之舞韵、清秀之舞姿、轻巧之舞步,洋洋洒洒地以一种沁心的内韵和典雅的风格表现了南方“渔米之乡”的美丽景色和美好生活,具有典型的外秀内慧之风味,代表了南方舞蹈文化的主流。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

  藏族舞蹈文化区

  主要分布于号称“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之上。这一地区受制于山地环境的多重影响,其舞蹈以松胯、弓腰、曲背、弯膝、“一边顺”为典型特征,表现了山地民族的审美感知;又因藏传佛教之深入人心,歌舞中表现宗教内容的成分比例较大,其歌舞旋律中透出一丝悠悠的思古之情,一股浓浓的神秘之色,一分单调,一分独美;加之寒漠的冬季漫长而色调单一、灰暗、缺少生机和夏季短促却百花争艳、色彩斑斓的特殊景观,从而造就了其舞蹈服装服饰具有突出的特点(如:哈达、长袖),服装色彩艳丽夺目与自然景观形成了鲜明之对比;又由于封闭的自然环境,交通十分不便难以同外域进行经济往来、文化交流,相对限制其舞蹈文化的发展,但也一定程度地保持了其舞蹈的传统性和典型性,以特色和个性见长,更趋内向。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

  西域乐舞舞蹈文化区

  主要分布于西北内陆的干旱地区,地形多为盆地,地表景观多为沙海茫茫的干涸的世界。在沙漠的恶劣环境下,其生活歌舞善于反映乐天知命的欢快、喜庆的美好愿望;舞蹈中多以委婉辗转的散板、节奏明快的手鼓、滑冲微颤的动律、忽旋忽跃的舞步为主体,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西域乐舞;舞蹈风格一定程度也受到了波斯文化、佛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

  蒙古族舞蹈文化区

  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以东、长江以北,自然环境极为单一,地表景观是广袤千里的茫茫草原。在草原上牧民多生活在马背上,开放的环境形成了他们豁达开朗的性格和坦荡的襟怀。这些使得牧民们用他们自己独有的审美角度,刻画反映对生活的深切体会,所以蒙古族民间舞蹈中“马步”、“驼步”、“抖肩”、“碎肩”的舞姿伴随铿锵激越的游牧民族的旋律是草原生活的真实写照。

  铜鼓舞蹈文化区

  主要分布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这一地区地表崎岖、岩石裸露、交通困难,导致了当地各民族以鼓做为传递消息的媒体,如:以鼓声作为举行庆典活动和传统仪式的音乐,有的则是传递消息、互相联系、举行集会的信号,有的是指挥战争的号令。这种以鼓说话的民俗风格广为体现在其民间舞蹈文化中,形成的铜鼓、木鼓舞蹈风格洋溢着社会的气息,渗透着远古的风味,富于民俗的情趣,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体现了战胜自然的民心。

  从以上对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划分可以看出,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形成的初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就很密切,其形成的时间越久远、古老,其分布的范围越广(由文化的扩散传播所致),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影响就愈少;但是不论哪一种类舞蹈文化区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密不可分。所以说,不同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造就了不同民族的文化土壤,从而孕育出在审美情趣、外观特征、表现手法、舞姿动作上各具风格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为中国古老灿烂的民族文化增添了丰富的色彩。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