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时间:2024-04-11 18:16:22 帅帅 民间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东北大秧歌这种歌舞活动与东北人民的热情风格结合,形成了独具稳、梗、翘风格的秧歌舞,也渐渐形成秧歌音乐,由锣、鼓、镲、唢呐等奏出曲调。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希望大家喜欢!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

  一、东北大秧歌的历史渊源

  杨宾在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到关外宁古塔地区考察民风,编著《宁古塔诗杂》突出述说了关外满族秧歌的存在与演唱现场,其诗句:“夜半村姑著绮罗,嘈嘈社鼓唱秧歌,汉家装束边关少,几队童儿簇拥过。”

  在《上元曲》中说:“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傍以锣鼓和之,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旦乃已。”

  杨宾在《柳边记略》中又说:“满洲有大宴会,主家男女必更迭起舞,大率举一袖于额,反一袖与背,盘旋作势,曰‘莽势’中一人歌,众人皆‘空齐’二字和之,谓之曰空齐。”

  二、东北大秧歌的文化底蕴

  (一)东北大秧歌的民俗风情

  东北大秧歌如今已是逢年过节必有的民间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前后,是东北秧歌大显身手的时候。就其舞蹈而言,重点在一个“扭”字,所以俗称“扭秧歌”。

  扭秧歌不分男女老少,着上盛装,摆动彩扇,几十人或数百人排成队列,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大街小巷,田间地头,尽情扭跳。在表演过程中,乐手们常常即兴发挥,使乐曲的变化丰富多彩。演奏的方式出现很多超人绝技,有的唢呐艺人能一人演奏5支唢呐,致使场子气氛极为热烈。”

  (二)东北大秧歌中萨满文化的体现

  1、从早期秧歌典型人物角色扮相看其满族秧歌文化特征

  典型人物叫“克里突”,也称“外鞑子”。涂黑脸,头顶扎抓髻小辫,他反穿皮袄毛朝外,下穿花裤,斜挎串铃,手里拿一鞭子。以此甩出各种声响,帮指挥队形变换。从其角色功能、化装、道具等方面分析,这是极典型萨满文化遗存。面部涂黑与萨满祭祀前脸涂黑,男扮女装相同,头顶系抓髻与萨满发辫通天观念一致。其反穿皮袄毛朝外和萨满神帽、神衣、神裙多条皮带装饰寓意神鹰观念相同。串铃和鞭子均是萨满祭祀跳神法器。

  综上这一角色是全方位北方满族等萨满文化载体,是研究满族秧歌的“活化石”。

  2、从秧歌走大场(走花场)可看其满族等族人文化传统

  满族秧歌人数多者以三百人组成队,这是满族军事组织文化史遣存。并在此基础上秧歌队又以诸多军事布阵法中演化出满族秧歌中的几十种“走阵花样”,如“六合阵”、“八卦阵”、“十字阵”、“葫芦阵”、“蛇脱皮阵”、“八面阵”、还有“盘肠大战”、“十字盘旋阵”等,这是满族秧歌中极珍贵历史文化,在满族民间补绣品中都有较多图画遗存,这些阵法图形随着时间流逝历史变迁,这些花样逐渐简化,但其主要特征仍然在东北各地区大秧歌中有遗存。

  三、东北大秧歌的风格特征

  东北秧歌在表演上和扭法上的特点,可以归纳为:媚、逗、浪、良、俏五个字。东北秧歌以“稳中浪、浪中民、良中俏”为主题风格,它主要表现在女性和男性两方面的特点。

  (一)女性风格特点

  1、动态的“根元素”(基本动律、基本步伐)提取

  以“根元素”为核心的动作的训练层次及可变性,探究各种可能的延伸角度以丰富的训练组合,尽力拓宽动作的可舞性,强调并注重动作的过程展示,发力提示,重视“点”与“点”之间的“线”,以强化“韵”的到位。

  2、注重心态体征的提示,强调“以情带动”

  现在的东北秧歌在地秧歌及高跷秧歌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目前课堂上的东北秧歌是徒步做的,体现为“良劲儿”的步,带动上肢随中心移动的“扭”,波及到手腕的“花”,以及“出脚急,落脚稳,慢移中心”的步伐要点。

  3、以“根元素”为依据,探索、出新,扩充民间舞的表演流动空间

  比如在手巾花的训练中,为强化、烘托东北秧歌火爆热烈的艺术气质,在基本动态及心态“恒定”的前提下,加强手巾花技巧训练的内容,从而扩大这一道具的使用范围,拓展了缘物寄情的手段。增加了表现力。

  (二)男性风格特点

  以“扭”、“稳”、“浪”为主体,强调逗眼的情趣与洒脱及豪放的阳刚个性。

  1、动态体现

  (1)扭秧歌。“扭,有“扭腰”之意,即扭在腰“眼”上。

  (2)扭中稳。是指流动中的“稳”,即流动中的动作突然静止,它不是绝对的静止,应是这一动作的延续和下一动作的起式。

  (3)稳中浪。是指一种身体动态和情感高度合一所达到的“浪”的境界,带有狂放不羁之意。

  2、情态体现

  逗哏,是指动态中的情感部分,但它必须与动作完美合一。逗哏能传情达意,更能自成“别”趣,还有“丑态和傻态”之意,即东北人特有的情趣。

  3、洒脱豪放的阳刚个性

  主要是指东北秧歌中的一些大气、夸张和倔强的动态。如:头跷步、顿步、朝阳步的慢板等步伐及与之协调配合的舞姿动态变化。准确把握住这一点,才能不缺遗憾地展现关东大汉的风采。

  (三)东北秧歌中“形”与“神”的和谐结合

  著名京剧教育家钱宝深先生有一句精辟的概括,他说:“开三,劲六,心意八,无形者十”。当形、劲、心意融汇贯通于一体之后,从而进入到一个更深的艺术境界,即“无形者”,那即是真正的“形神统一”、“无迹可寻”了。这正是舞蹈训练和艺术表现的真正目的所在。

  东北大秧歌是一种文化艺术形式,从理论方面对历史和社会大背景下的东北秧歌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既可以使东北秧歌具有一定的普遍理论解释,又可以使东北秧歌在文化风格与东北民俗所包含的文化意蕴被传承,促进民族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东北大秧歌是一种具有鲜明民俗文化特点的舞蹈形式,它深深地扎根于东北这片广袤的黑土地,展现了东北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

  首先,从舞蹈本身来看,东北大秧歌的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它融泼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东北人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舞蹈中,稳中浪、浪中梗、梗中翘,踩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同时,节奏明快富有弹性的鼓点,以及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这种舞蹈形式既体现了东北人民的豪放和热情,又展现了他们细腻和稳重的一面。

  其次,东北大秧歌在服装和道具上也体现了其独特的民俗文化特点。表演者的服装色彩丰富艳丽,多以戏剧服装为主,色彩浓郁,富有视觉冲击力。这不仅使表演场面更加生动,也更能体现出东北人热情、豪放、开朗的性格特征。此外,东北秧歌中还有许多独特的道具,如手绢、扇子等,这些道具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舞蹈的表现形式,也增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

  再者,东北大秧歌在表演形式上也相当灵活。它既可以单独演出,也可以采用群舞或群唱的方式,表演的情感也不仅仅是欢快的,有时候会表现出沉郁和哀伤的情感。这种多样化的表演形式使得东北大秧歌在展现欢乐的同时,也能深入揭示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

  此外,东北大秧歌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它起源于农民的生产劳动,是农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因此,它不仅反映了东北地区的农业文化,也展现了东北人民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精神风貌。通过东北大秧歌,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和文化特点,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总的来说,东北大秧歌以其独特的舞蹈形式、丰富的民俗文化元素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是东北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传承。

【东北大秧歌民俗文化特点】相关文章:

东北秧歌教学中的呼吸特点10-19

东北秧歌的基本动律和风格特点02-24

东北结婚习俗03-30

东北秧歌的风格介绍11-13

东北秧歌有哪些传统乐曲-东北秧歌的传统乐曲分类03-29

七夕的民俗文化历史08-04

东北秧歌的表演形式介绍08-17

东北烤冷面的做法06-02

钢琴的特点02-27

东北高校校园的景观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