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

时间:2022-10-31 10:06:35 如意 民间舞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

  舞蹈在布朗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

  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

  布朗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凭借自己的智慧和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丰富多采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用以抒发自己心中的喜怒哀乐,表达希望和某种理想。

  每逢结婚、迁新居、过年节或劳动之余,年轻人都爱对歌。布朗族民歌十分丰富,按其音调大体可分为“索”、“胜”、“宰”、“拽”、“脱麻”等几种。这些曲调也因地区差异而各具特色。

  舞蹈也是布朗族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据目前收集到的布朗族舞蹈看,大致可分为自娱性舞蹈和祭把性舞蹈两大类。自娱性舞蹈包括“宰蹦”、“一翻一轻”、“直歌”、“题之歌”、“半翻歌”、“青年舞”等。祭祀性舞蹈包括“波汪顶”、“蜡条舞”、“肯麻”“利阿朗”等。

  布朗族舞蹈表现的内容很广泛,其中有模拟动物动作形态的,如“箐鸡摆尾”;有表现驱魔除邪的,如“大鼓舞”(肯麻);表现年节喜庆的,如“宰蹦”、“克广”;表现儿童生活的,如“克泼罗”、“莫日莫然”等。

  由于各地布朗族居住环境,生产生活水平,宗教信仰及由此形成的民族心理素质、审美观念和思维习惯的差异,布朗族民间舞蹈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

  西双版纳、澜沧县一带的布朗族舞蹈“宰蹦”、“大鼓舞”、“青年舞”等,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其动律特征与邻近的傣族舞蹈有相似之处,舞姿造型优美,动作幅度不大,柔和流畅,动感强烈。但布朗族舞蹈却以其节奏铿锵及伴唱呼应声的强烈起伏造成热烈气氛,而形成为一种外柔内刚的风格特色。双江一带的布朗族居住在高山上,这里山明水秀,空气清新,视野开阔,人们从小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并在艰苦的环境中练就了强壮的体魄,形成了开朗乐观的性格,他们的舞蹈欢乐跳跃,气氛热烈,有其独具的动律和风格。

  “打歌”是云县一带布朗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每逢婚娶,起房盖屋,喜庆佳节,布朗人都以打歌为乐。打歌用芦笙伴奏,流畅的芦笙和声造成强烈的气氛。由于手捧芦笙吹奏,上身动作较少,而步法特别多。舞时,背微躬,双膝微弯,以膝盖的屈伸,带动全身上下颤动,并随着舞步的方向变化带动肩胸左右摆动,形成为粗犷奔放的舞蹈风格。

  舞蹈在布朗族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位置,是在长期发展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

  大鼓舞

  布朗语为“黄柯麦嘎典”,即跳大鼓舞之意。动作幅度较大,擂鼓有力。动作无先后之分,舞者即兴而跳,双膝随打击乐节奏微微屈伸,带动身体上下颤动是动作的特点。

  布朗族制作大鼓很讲究。鼓身用整段树木挖空而成,所用的树段要完整无损,蒙鼓面要用一公一母毛全黑的黄牛皮。蒙鼓面时,要用谷物、茶叶、碎银等放在鼓里面,作为大鼓的“心脏”、“灵魂”。大鼓制作完成后,要举行七天七夜隆重的庆祝仪式,方可抬到佛寺里存放。

  克广

  包括蜂桶鼓舞,象脚鼓舞,手巾舞。跳时舞者排成单行,由两名年轻男子双手各持一条手巾在前面领舞,其后是蜂桶鼓队,两只(或四只,八只不限)象脚鼓和俊,镕,再后是众舞者,人数可多可少。舞队沿着寨子内所有道路边跳边行进。当跳到较宽的平场时,即围成圆圈跳,两只象脚鼓在圆圈中间斗鼓,斗完鼓又沿着道路舞鼓前行。如此反复,直至游遍全寨。

  蜡条舞

  舞者人数不限,大家围成圆圈,两手的中指与食指间夹着点燃的蜡条,相互对跳,边歌边舞。只见舞姿翩翩,烛光点点,别具情趣。可用四弦琴伴奏,也可不用伴奏。

  宰蹦

  “宰蹦”是布朗族民歌的一种曲调,布朗民间盛行的“短鼓舞”,“长鼓舞”均以这种曲调伴奏。男女老少欢聚在寨子中间的平地或佛寺院子里敲响象脚鼓及铓镲,舞者就会自动围成圆圈,男舞者在里圈跟着鼓、铓、镲(长鼓舞打击者在圆圈中间)逆时针方向翩翩起舞。短鼓舞鼓点节奏较慢,动作轻柔悠缓,男女老少皆宜。长鼓舞则节奏欢激,动作轻快,一般为男女青年所跳。

【布朗族民间舞蹈概况】相关文章:

河北民间舞蹈介绍10-20

民间舞蹈的有哪些特点03-18

藏族民间舞蹈有哪些08-24

印度民间舞蹈基本介绍11-16

民间舞蹈有哪些种类03-31

汉族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04-14

藏族民间舞蹈的动作特征10-27

汉族民间舞蹈的基本种类02-23

苗族民间舞蹈鼓舞的表演形式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