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之后的心理健康案例及应对方法

时间:2020-08-17 18:01:58 心理咨询师 我要投稿

高考之后的心理健康案例及应对方法

  2017年6月8日,全国高考结束,考生终于长长舒了一口气,迎接相对轻松快乐的暑假。但是,成绩揭晓、填报志愿、等待录取等也随之而来,这段时间往往成为考生心理问题的爆发期,家长、学校、教师及社会,都应密切关注考生考后的心理健康。下面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考之后的心理健康案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考之后的心理健康案例及应对方法

  放纵型心理 狂欢没完没了

  案例:正在太原某高校就读的大一学生周强,回忆起自己高考后的状态,深感“惭愧”。去年6月8日高考考完最后一科后,他就和同学狂欢了一夜;接下来的几个星期,他是“越来越管不住自己”:打游戏、上网看通宵电影、睡懒觉……当时,他认为终于等到了“解放”的时候,应该把压抑了多年的压力全都释放出来。他已经无暇顾及自己到底考得怎么样,生活规律也全被打破。直到两个多月后进入大学,才发现一切都HOLD不住了。因为暑假的过度放松,周强很长一段时间都跟不上大学紧张的学习节奏。

  分析:长期的高强度的学习,使得很多学生放弃了自己的娱乐与休闲,内心感到无比的压抑。所以很多考生考完后,马上开始尽情地释放:K歌、上网、聚会喝酒、看电视、玩游戏等。由于过度无节制地放纵,导致头昏脑胀,影响身体健康。有些学生认为自己的任务已经完成而不思进取,整日沉醉在玩乐之中,有时甚至乐极生悲,发生危及自身生命的恶性事件。

  专家支招: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制定一个合适的、循序渐进的减压放松计划,适度放松而不是过度放纵,这是高考后放纵型考生的纠正策略之一,可以去打打球、陪父母逛逛街、或者跟朋友聊聊天等。同时建议考生,考试结束后不要完全丢掉学习习惯,而应规划“调整性学习”,比如阅读一些以前没时间阅读的文学作品或自己感兴趣的书籍等,为即将到来的大学生活做好准备。

  作为考生家长,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考完试后,不能放弃对孩子的管束,要适当地对孩子进行约束和引导,合理安排休闲娱乐,如参加公益活动、短途旅行等。

  焦虑型心理 考完更难熬

  案例:高考结束后的第一天晚上,小宋便依照参考答案给自己估出了分数。可她心中却惶惶不安,担心万一失利,分数不高或者出现扎堆情况,影响录取。这段时间,小宋一直十分焦虑,每天度日如年,吃不好、睡不好,分数出来的前一天晚上就守在电脑旁不停刷新。

  分析:高考之后,部分考生会出现焦虑的心理。一些考生对自己在考场的表现不满意,往往因为某一道题没有做出来或犯了某一低级的错误,就总是担忧成绩不好,考不上理想的大学;有的考生会因为估分的成绩与自己理想的成绩落差太大而过度担心、惴惴不安;有的考生虽然估分成绩超出了自己的预想,却因对自己估分的准确性缺乏把握,害怕真实的成绩并非如此而患得患失,担心成绩公布,却又盼着成绩快快下来。这些焦虑情绪往往使得考生吃不好、睡不好,脾气暴躁。尤其在填报志愿的过程中,常与家人发生争吵,有时让家长觉得难以理喻。

  在很多人的思维方式中,消极思维方式总是占优势,遇到一些自己解决不了的事情时,往往会疑神疑鬼,把问题往坏处想。但事情可能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糟。

  专家支招:心理专家李玉荣说,高考结束后,考生可选择一些平时感兴趣的事去做,参加一些健康、安全的团体活动,在互动娱乐中释放压力。考后家长的态度对考生心态的影响很大,有时甚至超出成绩本身,所以家长要适当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

  首先,家长可以让考生适度放松,但是不能彻底放纵,任由其通宵看电视、上网、疯玩等,这样更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从生理角度讲也会吃不消,不利于身体健康。高考成绩、填报志愿等对于每一个考生家庭来说都是一件大事,家长要控制好自己的焦虑情绪,避免与孩子发生冲突,避免因赌气而作出错误的选择。

  其次,这一时期,考生因担心成绩、报考志愿犹豫不决等问题,心理起伏较大。因此,如果孩子没有发挥好,家长要鼓励孩子把烦恼和痛苦说出来,不要再责怪他,引导孩子从自责中解脱出来,把注意力放在对未来的规划、安排上;如果孩子考得不错,家长要适当“泼凉水”,让孩子戒骄戒躁,以此为一个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家长一定要和孩子多沟通,在沟通中发现问题、做好引导。可以鼓励孩子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有意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生活自理的能力。

  抑郁型心理 觉得前途无望

  案例:丁丁高考后感觉自己发挥得不是很理想,估完分后,他觉得自己会与理想的大学失之交臂,本来性格就很内向的他情绪开始变得非常低落,一遍又一遍地想着考试时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做着高考题目,想着那道做错的题,失落之情一发不可收拾。丁丁变得情绪低落、少言寡语,有意无意地说些不着边际的话语,甚至闭门不出,不愿见同学,不愿见亲友,连自己最喜欢的球赛也不看了,爸爸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分析:抑郁往往出现在部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中。有的学生刚考完试,就对自己的表现不断自责,情绪不振,甚至有的.会对家人说“如果考砸了,就死了算了”。他们逃避估分,觉得前途无望。如果实际成绩真的不理想,他们的抑郁情绪会更加严重。他们拒绝和同学们交往,整天把自己关在房子里。有的蒙头大睡,有的一发呆就是一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他们觉得自己没有用,对不起父母、对不起老师,有的甚至会萌发轻生的念头。

  专家支招:对于考生来说,首先,不要停留在过去的考试情景中,要回归到当前,对高考、对自己、对未来进行正确认知。不能因为一次失误,就将自己全盘否定。 其次,要正视自己的情绪,当出现负面情绪时,不要害怕,不要逃避,及时进行调节。找家长或好朋友沟通倾诉,或参加一些有益的运动来发泄负面情绪。必要时可寻求专业心理医生帮助。

  作为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细心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当发现孩子有这种倾向时,首先要表示安慰、理解,切忌埋怨和责怪,更不要表现出恨铁不成钢等悲观失望的情绪。其次要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自己,不要因为高考的失利,就对自己全盘否定,自暴自弃。多引导孩子看自己的优点,总结经验。再次,就是引导孩子正确地看待高考。人生是场马拉松,别把高考这个“100米”当成决定成败的终点,上大学或者上理想大学也不是唯一的出路,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自己不放弃,做好以后的事情,就会有成功的可能。最后就是要多鼓励孩子,同时多和孩子沟通,多倾听孩子的倾诉,引导孩子走出去,发现多彩而美好的生活。

  茫然型心理 失去了人生目标

  案例:小美高考结束后,美美地睡了几天,把长期缺失的觉大大地补了一下,但过了几天,小美却发觉自己无所事事,心里空落落的,每天无所适从,特别无聊,时常茫然不知所措,觉得自己的情绪到了最低点,往日充实的学习生活一下云消雾散,仿佛一下子就失去了目标,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分析:这是一种茫然型心理。许多考生从原来紧张的高考学习中一下子放松下来后,会出现一段真空状态,毕竟高考是伴随着学生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一个梦想。有些考生把高考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在高考路上一直被父母、老师推着走,除了学习就是学习。随着高考结束,压力释放,突然没有了人生目标,相当一部分考生会产生一种虚无、无所适从的感觉,心里空空荡荡,对任何事都不感兴趣,整天茫然无措、六神无主。有的孩子甚至会将这种心理带到大学,整天猫在宿舍上网,将茫然进行到底。

  专家支招:考生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来发掘自己的兴趣爱好,以便为随后到来的填报志愿做好充分的准备,同时也为自己的未来规划奠定基础。要加强自我调理,适度地与同学结伴郊游、阅读、听音乐等,或者帮家长做点家务。

  对于这类学生,家长要及时引导孩子对自己的人生未来作个规划。引导孩子把眼界放宽,寻找自己的人生坐标。引导孩子发现自己的爱好并付诸行动,从而重拾生活的兴趣。引导孩子多与外界交往,如参加旅行或者团队活动等。在短期内,可以给孩子重新树立一个阶段目标,如参加一个英语口语强化班等。还可以咨询一些大学里的学哥学姐,交流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等经验,在后高考期有目的地充实自己,为大学生活做准备。

  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尽管它相对来说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但它的结果绝不可能是“全赢”。且不说很大一部分考生会因考分不理想被淘汰出局,就算分数上线了,最后录取结果也不一定如愿以偿。

  除了家长,考生原所在学校对考生心理的后续疏导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该知道:考生在高考中和考试后的表现,也是学校素质教育成败的体现。因此老师要密切关注考生,通过电话热线、短信或家访等各种有效的方式,做好考后的心理辅导工作,告诉考生放松绝不是放纵,火山爆发式的压力释放容易导致不良后果。

  缓解考后心理压力,考生的自我调节更加重要。考生首先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评价,客观地看待成败得失,积极面对高考后的人生,仔细填志愿选学校,做出最适合自己学业发展的决定。其实,高考仅仅是一次选择的机会,不是成功的惟一途径,这样的竞争和选择在一生中要经历许多回。此外,试题也有很大的偶然性,有些考生优势得不到发挥也是正常的。有一首歌唱得好:阳光总在风雨后。考生如果对这些问题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高考之后的心理健康案例及应对方法】相关文章:

新托福口语特点及应对的方法11-23

最新辨别及应对车祸驾驶方法10-29

HR面试应对策略及方法12-12

企业舆论危机的成因及应对方法08-29

KTV营销管理的误区及应对方法08-27

眉毛不上色的原因及应对方法10-06

硬盘卸载图标丢失之后应对措施07-25

应对资产泡沫的方法08-20

托福口语评分标准及应对方法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