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争夺战:珍惜人才、留住人才

时间:2021-04-15 19:34:58 人力资源 我要投稿

人才争夺战:珍惜人才、留住人才

  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全球性人才争夺战是一场回避不了的残酷竞争。本文讨论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和西方国家的人才掠夺政策,提出了我国应采取的对策措施。

  1引言

  经济繁荣靠科技,科技发展靠人才。人才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一个行业,一个单位,得才而兴,失才而衰,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2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的高素质、高智力的优秀人才尤其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实质上,知识经济就是人才经济。在新世纪到来之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必须面对人才短缺的严重危机。

  美国信息技术协会的资料表明,目前全世界软件技术人才的缺口已达40多万,其中美国缺少19万人。据美国劳动部估计,1998-2005年,美国每年需要9.5万名电脑专家、系统分析师和程序编制员。这些职位的空缺已经给美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据欧洲信息技术观察组织预测,今后五年内,欧洲需要增加50万到200万名IT人才。

  由于发展中国家自身在人才培养上的“造血”功能不强,同时又不得不承受人才流失的巨大压力。因此,发展中国家人才短缺的危机更为严重。

  在我国,不少重点高校由于缺乏新一代优秀学术带头人,许多传统优势学科正在失去昔日的风采。一些有抱负、有责任心的领导者由于学科梯队后继乏人而忧心忡忡。作为人才摇篮的高等学校尚且如此,企业界的人才荒更不待言。

  我国西部地区资源丰富,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金投入自然要向西部倾斜。有资源、有资金,西部大开发能否成功,关键还在人才。当那些习惯于计划经济管理模式,囿于传统思维方式的人热衷于跑资金、跑项目时,另一些反应灵敏的领导者却已开始筹划如何延揽人才,可谓计高一筹。

  知识经济既然是人才经济,人才短缺就必然成为与知识经济共生的永恒话题。在知识经济时代,谁能够解决人才危机这一难题,谁就能牢牢控制制高点,从而稳操胜券。

  3西方的人才掠夺愈演愈烈

  3.1“托福──一桩不耕耘、只收获的买卖

  美国对全世界尖子人才的掠夺由来已久。美国人在经济上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善于抢夺人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最得意的“战利品”是它抢来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和工程师。这笔十分宝贵的“财富”很快在美国本土上开花结果,转化为现实财富。

  对全世界的非英语国家,美国人设置了一个被人称为“教育成果收割器”的“托福”考试。只要你能考出连美国青年也望尘莫及的成绩,美国人就给你提供一笔“奖学金”,让你到美国去留学。

  一个尖子人才的成长十分不易,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需要20年的漫长岁月。在这期间,各国政府投入了巨额的教育经费。家长们更是省吃俭用,不惜血本。只要孩子能成才,把几十年的家庭积累全花掉也在所不惜。美国人无需考虑你“前期培养”的艰辛,只是巧妙地设置一个“托福”考试(而且须考生自己付学费,自己交考试费),再加上一笔助学金,就把全世界的尖子人才连同凝结在他身上的巨大教育投入一起收购走了。

  据美国外国留学生协会统计,1998年,在美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有40多万人,这些最具创造力的青年有相当一部分会在美国落地生根,成为美国的财富。难怪有人说,“托福”是美国人经营的一桩最合算的买卖。

  3.2政府──人才争夺战的急先锋

  飞速发展的信息革命加剧了全球性的人才短缺危机,全球人才争夺战愈演愈烈。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西方各国政府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

  美国首先在移民政策上做文章。1998年,美国国会通过一项法案,将特殊人才移民(H1-B)名额从原来的6.5万人提高到11.5万人。1999年6月初,当年的11.5万H1-B指标已被用完。美国许多高科技公司纷纷要求政府增加H1-B名额。鉴于此,来自德克萨斯州的联邦参议员格拉姆计划向美国国会提出“经济增长新劳工法案”,提议将H1-B名额从11.5万人增加到20万人。如果格拉姆的法案通过,就意味着美国每年将从世界各地掠夺20万高科技人才。而有资格申请H1-B的人员,一般须具有硕士以上学位。1998年,中国毕业研究生为4.7万人,即使其中有2万人从事高科技研究和开发,也仅为美国每年所能引进人才的十分之一,且不说其中不少人行将被“二次收割”。

  日本也不甘落后,迅即在世界各地展开“抢人”作业部署。日本科技厅的报告称,为了提升高科技竞争实力,在21世纪初,日本的外籍研究员将达到30%。

  新加坡提出要采取“最大限度尊重知识和尊重人才”的政策。对于企业引进的国外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政府财政将给予补贴。

  还有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近年来都大大放宽了技术人才移民的政策。

  3.3跨国公司──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

  寡头企业的抢人作业正象它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一刻也没有停止过。随着全球性人才短缺危机的加剧,寡头企业对人才的争夺也日趋白热化。为了吸引、激励和留住人才,许多企业“感情”、“事业”、“工资”、“福利”、“股权”多管齐下,可谓用心良苦。

  跨国公司深感仅靠人力资源部门聘用人才力度已远远不够,对于顶尖人才的引进,多由企业巨头亲自操作。如对于微软看中的大学毕业生,通常由比尔?盖茨亲自打电话商谈。

  一些跨国公司还别出心裁地设立了人才挽留办公室,专门从事稳定人才的工作。有些公司甚至在其雇员跳槽半年之后仍会打电话询问他们“离开公司的真正原因”或对“新工作的感觉”,竭力争取跳槽的人再回来工作。

  跨国公司通过在遍布世界各地的分公司中推行“本土化战略”,而把“抢人”的触角伸向每一个角落。如朗讯公司、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等,通过其在中国的分公司或研究机构,公开地大规模地汲取中国的科技精英。1999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的45名硕士研究生,几乎全部被外企挖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