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

时间:2022-09-01 08:43:10 声乐培训 我要投稿

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

  民族唱法产生于人民之中,继承了民族声乐的优秀传统,在演唱形式上是多种多样的,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一起来看一下吧。

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

  (1)、胸式呼吸

  胸式呼吸主要领先胸腔控制气息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法的弊端在于:吸气浅,气太短,横膈膜与腹部肌肉使不上劲,同时难以打开喉咙,影响音域的扩大和声区的统一,竟然不可能有色彩的变化。

  (2)、胸腹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是大多数声乐家所推崇的一种歌唱呼吸法。这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和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它比较全面地调动力了胸腔、横膈膜和腹肌的整体能动性,并使之互相配合,协同完成控制气息的任务。同时,由于吸气时张开肋骨和下降横膈膜同时并用,扩大了气息的容量,加强了对气息的控制能力,使声音的高、低、强、弱变化自如。所以,许多声乐家都认为这种呼吸方法是科学的,是合乎艺术要求的呼吸法。

  (3)、腹式呼吸

  腹式呼吸是许多著名的声乐家十分肯定的呼及方法。如世界著名声乐教育家、歌唱家基诺贝基先生就十分明确地认为:歌唱最佳的呼吸方式是腹式呼吸法。而且认为上腹部是腹式呼吸的支持点,也就是横膈膜的支持点。但也有人认为腹式呼吸吸气太深,推动了胸腔肋间肌控制呼吸的协同作用,反而使气息发僵和不够用。由于人与人之间感受的差异性,即使是同一个状态,各人感受的侧重重点也可能是不同的。因此,学习一种歌唱呼吸方法,判断一种呼吸方法正确与否,重要的是看其内涵是否具有科学性,而不在于这种方法的名称。民族唱法的表演风格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朴实、自然、大方,讲究手、眼、身、步法的协调配合,常伴以民族舞蹈动作,给人以视听整体美的感觉,民族唱法的伴奏多以民族乐队为主。民族唱法,往往体现在表演形式、演唱方法、风格韵味上。

  拓展阅读:民族唱法简介

  民族唱法是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简称。它以民族语言为基础,嗓音响亮甜脆为特征行腔中重视语言,讲究润腔,声、字、腔、情、味融为一体,并伴以形体表演的一种演唱方法。民族唱法在具体演唱和吐字发音中,既重视继承民族传统唱法 “气沉丹田” 、“字正腔圆” 、 “声情并茂”等优秀的传统理论和技巧,又注重借鉴西洋唱法对整体歌唱状态的协调和混合共鸣,以及真假混合声的运用,歌唱时讲究深呼吸、高位置和声音的通畅、松弛、自然,音色明亮、甜美,歌唱的表现力强,既能演唱我国不同地区和不同民族风格的民间歌曲,又能演唱艺术创作歌曲和民族歌剧。民族唱法还特别注重风格韵味的表现,一些特殊技法的运用和有方言特色的演唱,都使民族唱法在表情达意方面,具有传神的魅力。

  民族唱法的咬字吐字

  一、民族唱法中咬字与吐字的联系

  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先后发生而又密切联系的两个步骤。

  所谓咬字,就是指字头部分声母的发音。咬字时,按照咬字器官着力部位所起的作用归纳为五音,其名称是唇音,齿音,舌音,牙音,喉音。咬字在歌唱语言的表达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咬字的着力点要准确,短促真切而清晰,字要咬的正,要咬而不死, 唇,齿,舌,牙,喉灵活有生气的动作,是咬好字的基本条件。

  吐字是指字腹和字尾部分韵母的发音,字腹是一个字最响亮的韵母部分,韵母是吐字时发挥音响共鸣作用的中心。音韵学中,把吐字过程中口腔形态的变化归纳为开、齐、撮、合四种类型。既四呼,快速咬字后,要立即吐字,吐字要遵循字腹延伸不变形的原则,要注意保持母音口型不变,气息不断,使咽腔等共鸣器官受到气流震动而产生共鸣。所以,咬字是指单字的声母形成;吐字是指韵母吐出来的着力处。改变吐字的着力,必须根据“归韵”的原则。将韵母各因素结合为一体,并保持一定的口形。尤其,当一个字唱几个音时,一直保持到该音的韵母到最后的瞬间。也就是说,咬字和吐字应当养成一种喷吐有力,良好的归韵和收声习惯。但在演唱作品时,切不能孤立地讲求咬字和吐字的规律。咬字、吐字的.规律,不过是表达作品思想内容的手段。它的目的,是要求更清晰而有效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内容的实质。不过两者是有着相互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不是互不相关的前后两个步骤。它们是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二、在咬字吐字时,要善于将“字’融入声

  在汉语中,一个字是由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组成。从明代起就将每一个字分成字头、字腹、字尾。字头即声母也;字腹即韵母也;字尾即韵之结声也。字头是字的起音,它发音的着力点在唇、齿、舌、牙、喉等处。歌唱时字头咬得太重不好听;咬得太轻,变成了音包字、字音含糊;如果着力点不对,就会变成另外的字音、字义了。清朝的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对语音问题做了广泛的探讨和系统的归纳,他认为:“喉、舌、齿、牙、唇谓之五音,此审字之法也”,“欲正五音而不在喉、舌、齿、牙、唇处着力,则其音不真。”因此,声母必须按照“五音”的着力部位咬正确。韵母必须根据“四呼”的要求改变吐字的着力。韵母(元音)为字腹可延长,可歌唱,它须发在比说话时更为扩大的口腔内部,由气流迅速送出。唱歌区别于说话,就是要唱在腔体内。口腔内上有软腭、下有舌,属可调节的共鸣腔体。歌唱时,强调咬字清楚,但不能忽略咬字的位置和唱歌需要用的共鸣。用唱在腔体里的方法歌唱,声音既得到统一,又有柔和的色彩。如唱在腔体里的“a、e、i”与说话的“a、e、i”有所不同,因为唱在腔体里的“a、e、i”是有共鸣的。也就是说打开腔体,让声音通过腔体引起共鸣再发出来的声音,就成为优美动听的歌声了。歌唱中,在清晰地交待了字头后,立即将字腹带到口腔后部,有种形象的说法叫“前打喷嚏,后打哈欠。”如果能够将这个动作正确地领会,也就能准确处理字头、字腹的关系了。咬字、吐字还应注意的是,字头不能咬死,也不能含糊,要清晰、利索,字腹要准确。有人形容咬字如提虎,就像一只母老虎叼着小老虎跑动一样,叼紧了,就咬死了;叼松了,小老虎就掉了;要不松不紧恰到好处。总之,字头要在发音的一瞬间,以便让字腹落在音上,否则会出现拖节奏的现象。字尾是每个字的结束,不可忽视,要掌握“归韵”与“收声”。“归韵”,就是将韵母中的音素结合成为一体。如我们唱“光”(guang)时,这个字的声母是“g”,而韵母是“uang”,歌唱时必须结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合体,这就叫做“归韵”。如果不归韵的话,那么势必唱成“瓜”(gua)了。又如唱“太”(tai)时,它的韵母包括韵腹“a”和韵尾“i”,而这两部分必须结合成为一体,既非“a”又非“i”,而是“ai”(爱)。如果不归韵而分开时,“太”字就会唱成“他(ta)“以”(i)了。归韵后还有个“收声”的问题(收声又称收音),“收声”是韵结合体转韵尾而收住,这是在歌唱中很容易出问题的地方。如上面所举例的“太”字,韵母是“ai”,而这个结合体保持口形不变,直到最后一刹那才脱离这个结合体而在“i”上收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唱成“他以”(ta-i)。歌唱时如收声太早,气息就无法支持,同时就会从一个字倒向另一个字。所以,韵尾必须在音符时值的最后才收声。

  另外,掌握汉语语言规律还需注意的是“四声”不可读错。声调指的是汉语音节中固定的音高,汉语普通话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种。声调在汉语中关系至为重要,离开声调,语言的意义往往难以区别。按赵元任先生所说:“语言里头的音位性的声调不同,不光是中国语言所独有的,……。”

  三、在咬字吐字时,善于将“字”融入“情”

  歌曲是音乐和文学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它通过词曲的有机结合生动地展现和抒发人们的思想感情。让富有感情的歌喉,把歌曲的审美情感表达出来。同时,在观众中激发情感的回应使之能形成一种互动的心理感应。

  在传统的民族声乐教学中,教师常常把咬字和吐字作为声音训练的手段。其实,咬字和吐字不仅可以作为声音训练的手段,更重要的是在实际演唱过程中是用以来表情达意的。把字唱的清楚仅只达到了基本要求,要感人就必须字里传情、字里表意。就必须在语言上做到更多更好的选择和处理,让情感表达的具体内容、思想内涵能准确地被演唱者所塑造和表达。

  由于中国地域宽广,民族众多,因而语言也相当复杂。要运用好民族唱法,演唱好中华民族民歌也绝非是一朝一夕的工夫就能办到的。但是,唱什么歌就得有什么味,这个味归根结底还是指民族语言的“字正腔圆”。因此,在民族唱法中,要准确的把握咬字和吐字。

【民族唱法的呼吸技巧】相关文章:

民族唱法的技巧09-05

民族唱法技巧08-17

民族唱法与通俗唱法的训练技巧09-05

民族唱法花腔的技巧09-19

民族唱法的基础技巧09-14

民族唱法技巧分享09-14

民族唱法训练技巧08-15

民族唱法训练的技巧09-07

民族唱法歌唱技巧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