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

时间:2022-04-02 11:04:34 声乐器乐 我要投稿

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

  我国吹奏乐器的发音体大多为竹制或木制。根据其起振方法不同,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以气流吹入吹口激起管柱振动的有箫、笛(曲笛和梆笛)、口笛等。下面小编为您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

  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 篇1

  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其重要性有以下两方面:首先,它是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考究,乐器在其不同时代,将展示出不同的属性特点,是当时社会生产力、社会发展水平的真实缩影。其实,它是对不同时代文化特色的探究,可以充分体现了那个时代下人民对艺术追求、音律体验的更高要求和审美观念不断转变。综上两方面不难看出,对我国古代乐器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乐器不仅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更是人文艺术的载体。

  由于古代乐器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考古发掘所得的乐器实物, 所以其研究方法涉及政治、经济、历史、文学诸多领域, 是一门交叉性极强的学科, 主要表现在生产力发展的状况, 政治制度的优劣以及相关的文学记载、文学作品中。中国古代乐器的发展与生产力相适应,正如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一样, 艺术也起源于劳动。原始社会生产力不发达, 人们只能从事简单的狩猎、采摘活动, 劳动之中有了简单的打击乐器。鼓可以说是最早的乐器, 用草扎的鼓槌敲击, 被固定并安有鼓足。原始社会主要工具为打磨石器, 随着对火的认识利用, 陶制乐器也相应出现。生产力的发展, 促使了奴隶社会的形成, 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 特别是青铜技术的应用, 极大地推进了乐器的制作。周朝对乐器材料的应用更加广泛,乐器的制作几乎溶入当时全部的生产能力, 特别引人注意的是丝乐器———琴瑟的出现,反映出丝的制作应用已相当成熟。春秋战国时期, 周礼崩溃, 周乐失控。随着冶铁技术的应用, 生产力有较大的发展, 产品增多, 分工也更加细化, 特别是冶铁、皮革、丝织、漆器等手工业发展更快, 一批新乐器也相应而生, 代表作为筝、筑、笛。秦、汉时期, 统一的中央集权形成并得到巩固, 经济的繁荣, 有利于文化的发展。多孔、多管、多弦乐器得到普遍的应用, 表明制作工艺有了很大的提高。这时期, 可注意的乐器有排箫、羌笛、角、箜篌、琵琶等。自秦之后, 各地区、各民族交流日益增强, 大量的外来乐器被引进, 主要有笛( 横吹) 、箜篌、曲项琵琶、五弦琵琶、锣等。唐代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鼎盛时期, 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经济繁荣, 音乐也得到较大的发展。据唐·段安节《乐府杂录》记载, 唐乐器有300种左右。引人注目的有2种乐器。一为“轧筝”, 有七条弦, 用竹片擦弦; 一为奚琴, 有二弦, 用竹片在二弦间发音, 后者可谓胡琴前身。宋代科技进步, 乐器演奏中独奏的大量出现, 说明演技的高超之外, 乐器的改进也有很大的进步, 推广于民间。拉弦乐器得到重视。同时吹奏乐器的制作更加精良, 分类更加细微, 新出现的有十余种。元代以后, 随着四大发明的应用, 尤其是造纸、印刷技术的提高, 关于乐器的记载也日益增多, 记载得较为详细, 也为后人研究古代乐器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元以后, 随着戏剧的兴盛, 乐器的发展也随着戏曲的需要而进化, 乐器的种类也相应缩减, 乐器的质量也得到不断的改进提高。作为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二胡、板胡、京胡、笛、琵琶、唢呐、三弦、锣、鼓、笙等。同时随着乐器的普及, 乐器也不再是贵族专用的器物,考古中也鲜有发现。

  总的分析来,中国古代乐器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发展时期:

  1.远古时期(约公元前6000年-公元前1711年):根据现有的出土实物,吹奏类乐器是最早出现的乐器,以河南舞阳骨笛最为久远。这段时期也出土了不少的击奏类乐器,弦乐器见于典籍的有“瑟”,但未见实物出土,远古时期的乐器以狩猎和歌舞伴奏为主。总的来说,远古时期,生产力低下,乐器的发明也多以生产生活为主,打造的乐器大多以使用为主,虽然缺少美观精致,但是却也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以及对音乐的追求。

  2. 先秦时期(公元前711年-公元前256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第一个高峰,确定了乐器的分类法-“八音”。八音分类法是我国乐器最早的分类方 法,一直沿用至清初。这是一种按乐器的制作材料进行分类的方法,主要有:金、丝、土、石、革、木、竹、匏八大类,它的出现在当时是我国乐器发展一个很大的飞跃。这一时期的乐器主要以击奏类为主,乐器种类更加丰富多彩,打击乐器有:鼓、镛、祝、筑、钟、雅、簧等;弦奏乐器有:瑟、筝、琴等;吹奏乐器有:笙、箫、埙、龠、管等。古琴在这时出现,并很快成为一种十分重要的独奏乐器。可以说这一时期的乐器随着时代变迁,外观和性能都有了很大改善,前期的那些乐器相比之下已难登大雅之堂,而对乐器的分类、调式都有了形成明确的概念。

  3. 秦汉隋唐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960年):这是我国乐器发展史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我国政治经济较为稳定,统治者推行开明的外交政策,鼓励东西方文化交流,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大量的外国乐器传入我国,弹奏类乐器得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歌舞音乐终于被纳入了艺术范畴。唐代则是我国乐器发展的最高峰,出现了古琴谱,现存丘明(494年-590年)所传《幽兰》是我国最早的琴谱。晚唐曹柔又创简字谱,使得古琴音乐得以保存。这时期弹奏乐器空前繁荣,据《乐府杂录》记载,唐代时,约有乐器三百余种,如:瑟、琴、琵琶、箜篌等,其中琵琶在唐代发展尤为盛行,上至宫廷“燕乐”,下至民间表演,琵琶都作为领奏乐器而出现,它由头、颈、腹三部组成,是弦乐器中弹拨乐器的一种,发音清脆响亮,有诗说“大珠小珠落玉盘”,正是对琵琶最生动的诠释。琵琶则是唐代最为重要的乐器,音乐也以宫廷燕乐为代表。拉弦类乐器开始在民间出现。风靡一时的盛唐歌舞,很大程度地促进了这一时期乐器的变革和发展,乐器种类繁多,式样新颖,无一不是后世的瑰宝,尤其是此时创立的诸多乐学理论,也为后世提供了巨大研究价值,许多理论至今仍在沿用。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这段时期最为重要的是弓弦乐器发展,弓弦乐器的传入和普遍使用,促进了戏曲、说唱音乐的发展。宋代,马尾胡琴流行于西部边区,外观独特新颖,演奏曲目多种多样,乐声柔美动听,抑扬顿挫,很适合在草原演奏。古琴则出现了众多的流派,明末由波斯传入扬琴。元代这一时期合奏形式占有主要地位,对弦乐器的.应用更为广泛。如:七十二弦琵琶、火不思、三弦等。吹奏类乐器元代出现唢呐,击奏类乐器元代出现云锣,这段时期宫廷音乐逐渐萧条,取而代之的是民间音乐。明清时期,宫廷类乐曲逐渐走向衰落,民间音乐则广为流传,戏曲和说唱类音乐发展尤其繁盛。这一时期的乐器无论在音量、音域、音色上都有了更高的要求。器乐演奏也突破了传统独奏模式,变为多种乐器合奏的形式。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古代乐器考古涉及的范围很广,对古代器乐的研究,仅仅是这文化领域的一个小小分支,就已浩瀚如烟,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可见,我国文化底蕴之深、种类之全、风格之独特。从这些乐器的发展变化可以看出,乐器的发展与音乐的发展息息相关。同时,乐器的发展与历史环境,政治经历环境也是密不可分。音乐随着乐器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通过以上对中国古代乐器的简要介绍,让我在查阅资料整理资料的同时,对中国乐器深厚文化底蕴所感染,也对中国古代音乐更加着迷。我希望中国现代能有更棒的音乐创作出来,将我国音乐的深厚文化底蕴传承下去。将这一宝贵的文化、艺术财富流传给后世,让音乐的世界里能有中国标签的中国文化底蕴的音乐流传!同时也希望能有更棒的乐器诞生创作出更好的音乐。

  拓展:古代音乐种类及乐器的起源

  鼓吹乐的起源

  关于鼓吹乐的起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括起来有两种,一种认为出自胡乐,即西域音乐;另一种认为处于中土,即中原音乐。

  持第一种说法的最早见于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鼓吹曲辞》其载:鼓吹起源于何也,汉班壹雄朔野有之矣。鸣笳以和箫声,非八音也。班壹是秦末汉初人,因避乱到了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在与当地人游猎之中,使用了鼓吹,乐器主要是笳、箫。笳这种乐器,据马端临《文献通考》是“卷芦叶为笳,吹之以作乐。”又称葭、箛,杜挚在《笳赋》载:李伯阳如西戎所造。李伯阳是否出使西戎,已无从考证,东汉蔡邕之女蔡文姬曾远嫁西戎,作《胡笳十八拍》诉说衷肠。因此,笳作为西域乐器的观点是肯定的,说他不属“八音”是正确的。箫,这里指排箫,其前身称籥,应邵在《风俗通义》中对其形制是这样描述的,说“其形参差,像凤之翼,十管,长一尺。”历朝历代对排箫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代称箫,《宋书·乐志》中称为籁,排箫的名字,起始于宋代。箫是八音中的竹之属,因此,说箫非八音是误记。因此。说鼓吹乐起源于西域的观点不能完全成立。

  第二种观点认为,鼓吹乐起源于黄帝时期,作为军乐用。《宋书·乐志》载:鼓吹,盖短箫铙歌。蔡邕曰:军乐,。黄帝时岐伯所作,以扬德建屋,劝士讽敌也。《旧唐书·音乐一》载:侍御史唐绍上谏曰:窃闻鼓吹之作,本为军容,昔黄帝涿鹿有功,以示警卫,故网鼓曲有《灵夔吼》、《雕鹗争》、《石坠崖》《壮士怒》之类《晋书·乐志》载:蚩尤氏帅魑魅与黄帝战于涿鹿,帝乃十名吹叫为龙鸣以御之。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作为中原的鼓吹乐与第一种观点胡乐说相比,无论从年代上还是功用上都有很大的差异,是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而且指出鼓吹乐的雏形是鼓乐,还列出鼓曲名称,并且还以角为龙鸣,可见在当时的军乐中已明确有“鼓”、角两种乐器。那么,最早的鼓吹乐是不是鼓角和明这种形式呢?据历代文献和今人著作记载,鼓吹乐中确系有角这类乐器,因此原始鼓吹乐以鼓角和鸣这种从形式的可能性较大,角这件乐器《北堂书钞》说它“出羌胡、吴越,不能确定其一”。《晋书·乐志》:胡角者,本以应胡笳之声,后渐用于横吹。由此可以看出,叫这件乐器的发明与使用不止在一个地方。有可能随着历史的变迁,生产力的发展,再加上汉民族与西域民族的长期融合,所以,角这件乐器在地域上也就不分得那么明显了。《隋书·乐志》载:故又有《黄雀》、《钓竿》二曲,略而不同,并议定其名,被与鼓吹。诸州镇戍,各给鼓吹乐诸王为州,皆给赤鼓、赤角,皇子则给吴鼓、长鸣角,上州刺史皆给青鼓、青角,中州以下及诸镇戍,皆给黑鼓、黑角。由此可以看出,鼓吹乐起源于中原的可能性最大,所用乐器中以鼓角为主。

  古曲《梅花落》

  《梅花落》是汉乐府中二十八横吹曲之一,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数代一直流传不息,是古代笛子曲的代表作品。

  《梅花落》属乐府横吹曲调,传为西汉李延年所作。别名《落梅》、《落梅花》、《大梅花》、《小梅花》等。“横吹”属古乐府中的鼓吹部,《梅花落》就是鼓吹部中的“横吹曲”。“横吹”不仅是横吹曲的简称,也是乐器的称谓,其形类于笛子。《梅花落》是汉横吹曲《摩诃兜勒》二十八解中自魏晋南北朝以来历唐宋元明清几代一直流传的曲调之一,和《折杨柳》一起成为笛曲的代表。同时,《梅花落》也是一首大角曲,用于特定的朝廷仪式,由专门人员演奏,隶属一定的部门。

  郭茂倩《乐府诗集》说:“《梅花落》本笛中曲也”。《乐府解题》说:汉“横吹曲”共二十八解,李延年造。魏晋以后唯传十八曲。《梅花落》即其一。李白《黄鹤楼闻笛》一诗“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落梅花”指的就是乐曲《梅花落》,为了押韵,用倒装手法写成。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也是指乐曲《梅花落》。

  在古乐府中,诗词与音乐在意义上不可分割。是什么曲牌,就配其内容的诗词。因此《梅花落》也是乐府诗题。一般的《梅花落》的乐曲和诗词都是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主题。

  据《乐府题解》里记载,《梅花落》原为汉乐府二十八横吹曲之一,魏晋以后很风行,为当时流行的十八首横吹曲之一。从南北朝时期开始,横吹曲《梅花落》又被称为笛子曲《梅花落》。至唐代,笛曲《梅花落》在市井流传更广,成为诗人墨客经常歌咏的对象。其不仅以音乐形式流传,而且对文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出现了“落梅、芳树,共体千篇”的盛况。宋元明清几代也一直流传。后来流行的琴曲《梅花三弄》也是根据《梅花落》改编。

  乐器“芦管”的传说

  芦管,纳西族吹奏乐器,纳西语称波怕或晡布。相传公元十三世纪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至丽江时所带蒙古族乐队中有芦管,并流传至今,流行于云南省丽江纳西族自治县。

  芦管擅于演奏速度较慢、缠绵悱恻、哀伤动人的乐曲。常用技巧有大幅度慢波音、三度前倚音、单吐、颤音等,用于演奏白沙细乐、洞经音乐和民间器乐合奏。传统乐曲有《万年欢》、《代五》、《浪淘沙》和《美丽的白云》等。

  “清水流,清水流,流去悲哀和忧愁,芦管声声唱深情,清水万古流”,这是剑川民间流传的一首民歌。传说远古时候,剑川一带曾遇大旱。坝子上有一户白族人家,母女相依为命。一天阿妈出门挖野菜,路遇一位昏倒的白胡老人,将其扶救回家,经母女细心调养,白胡老人病体痊愈,老人送一粒可变金、银的红宝珠答谢她们,小妹拒而不收,恳请老爷爷从干涸的河里变出水来,让农家种上稻谷,吃上好吃的白米。于是老人掏出怀里藏的一根带眼的竹管,安上一个芦哨,吹出了优美的乐声,并告知:“这叫芦管,用它吹奏《清水流》,可解除旱灾。”小妹学会了吹芦管,她站在干枯的河边吹,刹那间河道里涌出了流水,她站在田埂吹,田间闪出了水波,人们种稻插秧,大地披上了绿装。此后,芦管就在白族人民中代代相传。

  芦管的历史芦管的历史久远,是古代西域各国通用的乐器筚篥,东晋之时传入中原,南北朝至唐代极为盛行。唐代文人白居易、岑参、元稹、张祜、薛涛等都在诗中描绘了芦管的妙响,白居易在《听芦管》中有:“幽咽新芦管,凄凉古竹枝。似临峡唱,在雁门吹。”张祜的诗中则有:“细芦僧管夜沉沉,越鸟巴猿寄恨吟。吹到耳边声尽处,一条丝断碧云心。”据民间艺人相传:唐玄宗开元九年间,李隆基皇帝曾送给大理南诏王龟兹乐,其中就有芦管(包括大、小筚篥),唐德宗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南诏王异牟寻到京城长安奉献《南诏奉圣乐》时,带去的也有芦管,说明早在1200多年前,芦管已从中原传入大理白族地区了。

  军乐 音乐中的军魂

  军乐是由铜管乐、木管乐、打击乐组成的,以集体合奏为主要表演形式(还有重奏、齐奏和独奏),气势恢弘壮观,乐曲浑厚流畅,给人以强烈感染和鼓舞的一种高雅音乐艺术。军乐艺术在欧洲各国和澳大利亚等世界各地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许多国家每年举办军乐艺术节或军乐艺术盛典活动,英国爱丁堡军乐节已举办50多年。我国的军乐艺术已有百余年历史。从国庆大典规模化的军乐演奏到天安门升国旗例行仪式的军乐演奏都由我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担任演奏。

  具体来说,军乐的意义在我国古代与现代还是有些区别的。

  1.古代军中用的音乐。

  《后汉书·礼仪志中》“高祖定秦之月,元年岁首也”李贤注引汉蔡邕《礼乐志》:“其短箫、铙歌,军乐也。”唐韦应物《军中冬燕》诗:“兹邦实大藩,伐鼓军乐陈。”《辽史·乐志》:“鼓吹乐,一曰短箫铙歌乐,自汉有之谓之军乐……横吹亦军乐。”

  2.现代军乐,指用管乐器和打击乐器演奏的音乐。因军中常用而得名。

  清秋瑾《警告我同胞》:“每到一个停车场,都有男女老幼,奏军乐的、举国旗的迎送。”周而复《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五九:“走在他前面的是新药商业四十个资方人员组成的军乐,吹着铜号,打着洋鼓,昂首阔步地走着。”

  吕文成 民族音乐家

  吕文成,著名民族音乐家,是广东音乐卓有成就的作曲家和演奏家,他创作的《步步高》、《平湖秋月》、《蕉石鸣琴》、《醒狮》等一大批优秀乐曲至今仍旋律飞扬。他的创作,结构严谨,曲调清新,旋律优美流畅,委婉动听,节奏生动活泼,热情奔放,富有鲜明的个性和风格。

  “中国音乐本身有一种特征,”40年前的吕文成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说,“就是旋律纯朴,它单纯得像一位纯洁无邪的乡村小女孩的小心灵。它给欣赏者一种清丽和优美的感觉,这是中国传统艺术特征,我们应保护它并把它传给下一代去……”吕文成的作品至今不衰,正好作为这句话的印证。

  1898年3月24日,吕文成诞生在广东香山县(今中山市)郊区的南下乡。据说他本姓杨,过继给吕姓人家后改的姓,他一个亲弟弟一直是姓杨的。当时上海洋场百里,大批广东人都上那儿去闯世界。1901年,吕文成刚3岁,养父就把他带到黄浦江畔,在四川路街口摆个银匠摊度日。由于家贫,他直到10岁才进上海“广肇义学”就读。

  清末民初的上海,音乐活动频繁,不少广东人也带去了家乡的音乐。吕文成既从操家乡粤语的父辈及旅沪同乡处接受岭南文化尤其是粤乐的熏陶,也在这个大商埠领受东渐的西方音乐的浸淫,当然更直接受江南丝竹文化的耳濡目染。有一位老人记得,吕文成11岁时拉二胡已很不错,后来到上海的乐社去学习和参加演奏,几种不同地域的旋律不断地在他脑子里交合和梳理,形成他创作的动力。

  据考证,粤乐从明万历年间开始萌芽,到清光绪时才成型。它自中原古乐(包括江南小曲调)传入珠三角后,与本地民间歌谣、粤剧过门小曲相融合,成为独特乐种。进入20世纪的20年代,粤乐进入广泛传播期。那时,进过龙凤饼店与冶金银首饰摊当学徒的吕文成,心无旁骛,终日沉醉在丝竹琴弦间。后来向留美返沪的造船工程师、小提琴演奏家和制作家司徒梦岩学习小提琴和西洋乐理;并与后来成为粤乐名家的尹自重(1908年-1985年)以及何大傻、杨汝城(吕的弟弟)等常聚一起弹唱、研习粤曲。此外,他还到上海几个音乐社团如“上海中华音乐会”、“上海俭德储蓄会”及“上海精武体育会(音乐部)”去演奏,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最拿手的好戏就是扬琴与二胡。打扬琴时,他能自弹自唱。

  那个时期兴男唱女声,如梅兰芳等,吕文成唱的也是女角的子喉,他吸收了京剧的二簧西皮的拖腔,使唱腔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当年的报纸名记者黎紫君这样写道:“二十年代他(吕文成)在上海音乐社个人表演扬琴独奏《梅花三弄》、《小桃红》两阕,听众们的感受如痴如醉,为广东人在异地吐气扬眉,尤其对广东音乐的演奏佳妙得到知音人士优良评价,至今传诵不衰……除以扬琴独奏《柳娘三醉》之外,都以异军突起姿态。二胡独奏《双声恨》、《昭君怨》一曲将终,掌声响彻全场。”更可喜的是,吕文成的时代已开始有唱片。于是,他把自弹自唱的作品大量录制,他设计的“新腔”给粤剧清唱打开一条新路,也给人们一种开创新风的启示。社会上竞相仿效,使二三十年代的上海、香港、广州相继出现粤乐的创作热潮,从而摆脱了学舌于师承的旧路。

  琴曲《洞庭秋思》

  《洞庭秋思》为明代琴曲,作者不详。此曲以洞庭秋意为背景,写观洞庭之秋,而思潮起伏。碧水天高,烟波浩渺。人生之境,历经岁月之淘洗与沉淀,亦如洞庭水天澄然一色。所谓:“曾放扁舟溯楚天,清猿泪竹思凄然。廿年梦里湘山月,今夜分明在七弦。”其曲调高古雅正,意味悠远。

  此曲谱最初见于《西麓堂琴统》。此后收于《琴书大全》、《松弦馆》、《大还阁》、《自远堂》、《天闻阁》、《梧雪山房》《诚一堂》、《照雨室琴谱》、《醒心琴谱》等诸多谱集中。

  此曲之现存音像资料较丰富,其中包括:查阜西、李孔元、朱唏、谢孝苹、戴茹、吴自英、龚一、唐世璋,及摩尼天虹等琴家所奏之《洞庭秋思》,均各具特色。

【中国古代乐器发展史介绍】相关文章:

中国古代民间乐器的分类09-13

中国古代吹奏乐器大全02-24

中国古代弹拨乐器有哪些09-14

乐器巴乌的相关介绍09-19

乐器锣的简单介绍09-17

乐器木鱼的常识介绍09-16

竹类植物与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史09-18

俄罗斯留学教育发展史介绍07-06

气鸣乐器的概念常识介绍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