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和器乐技巧的不同之处

时间:2022-09-30 10:13:52 声乐器乐 我要投稿

声乐和器乐技巧的不同之处

  技巧,指表现在文学、工艺、体育等方面的巧妙的技能。如“谈话技巧”;或者指技巧性的运动。如“技巧比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声乐和器乐技巧的不同之处相关内容。

  一、音乐是一种表现艺术

  音乐作品(这里泛指器乐作品)是通过演奏展现其轮廓的。

  当我们对音乐表演作出评价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字眼:“基本功扎实”、“技巧娴熟”、“表现力丰富”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准确、深刻”等等。首先,让我们研究一下基本功、技巧、表现力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四个方面的相互关系。我们是否可以说基本功、技巧是驾驭音符并使之成“形”的手段,对作品的正确理解则是挖掘作品之“神”并使之传神的前提。换言之,音乐作品是否形神兼备与音乐表现是息息相关的。

  音乐表现即演奏者对音乐形象的即兴塑造能力,与演奏者的年龄、气质、情绪、素养等有密切联系。它千变万化,绝少雷同。它不仅因人而异而且即使在同一人身上也往往因时、因地而异本文仅从常见的民族器乐的演奏入手,试探音乐表现的一般规律。

  二、音乐表现什么?

  音乐表现情感、表现人们细微而复杂的内在情感。这一点或许是世所公认的。诸如爱与恨、喜与悲……,一句话:喜、怒、哀、乐无所不包。

  民族器乐的表现能力来源于如下几个因素,即:唱——歌唱性,或称抒情性;说——叙述性;写景——描绘性。这里,歌唱性,叙述性是对人的描摹,描绘性是对物的描摹,二者相得益彰。

  歌唱性即器乐演奏形同歌唱,它是民族器乐表现的常用手法之一。歌唱性的段落在人们信手拈来的乐谱中几乎垂手可得,随之可见。我们在二胡曲《阳关三叠》中听到的是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的情意绵绵的歌唱;笛子曲《牧民新歌》则传送了豪迈的歌颂之情。“大漠弧烟直,长河落日园”二胡曲《拉骆驼》表现了荒凉而孤寂的歌唱;烩炙人口的《三门峡畅想曲》则以近乎于朗诵的音调叙说了建设者的赞美的心声。如果说二胡曲《春诗》散发着犹如“春风得意马蹄疾”那样畅快的歌唱;那末二胡曲《秦腔主题随想曲》时而高昂时而低回的歌唱似乎抒发了西北人民委婉的感情……乐手们普遍地钟情于歌唱性的手法并非偶然,其中自然制约的影响也许大有关系,首先,奇妙的人体结构使口耳配合默契:口发出信号,耳接受信号,耳朵对人声的感受永远是最深的。无论是说话或歌唱,都要首先经过主体的耳朵的摄取,分辨,记忆存储以及听觉校正等。因此,人耳对人声十分敏感,适应性强。这里从生理学的角度回答了歌唱性易被人耳接受的道理,其次,翻开音乐发展史,不难发现声乐与器乐的渊源,声乐与器乐其实是相辅相成、交互发展的。人类社会早期的器乐是作为声乐伴奏的形式出现的,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模仿声乐的器乐作品(例如“卡戏”)屡见不鲜。因此,器乐演奏被要求具有歌唱的特性是十分自然的了。据说日本一位成效卓越的长笛教师常常是借助于卡鲁索的唱片进行长笛教学的。

  作为器乐演奏的歌唱性,似乎具备如下特征:在描述器乐演奏的歌唱性,以表现连贯、流畅的特点,作为声乐原动力的.气流具有延续、连贯的特点,因此流畅便成为歌唱的最明显的特征;在结构上应当是句逗分明;在技法上应恰如其份地运用各种装饰以及音波等。

  “行云流水”原为描述歌唱的意境,也可以用描述器乐演奏的歌唱性,以表现连贯、流畅的特点,作为声乐原动力的气流具有延续、连贯的特点,因此流畅便成为歌唱的最明显特征。比如拉弦乐器(用弓)与吹管乐器(用气)更易于体现歌唱性的要求。至于弹拨乐器(用指弹)和击弦乐器(用键击),由于声音延续性的要求只有通过连续击发才能得到满足,因而常常是通过人为的方式来实现歌唱性要求的。有一点可以肯定,弹拨乐器的点状连续、以点为线的特点,对于人们听觉感受的流畅性并无丝毫的影响。正好象雨水是由雨滴组成的,而我们看到的却是线关雨丝;影片是以每秒十六张画面的速度放映的,然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连续的动作画面。这种物理学上称之为“视觉瞬间停留”的现象或许能说明问题。

  由于人们歌唱呼吸生理机能和气流储量的限制,歌唱要求有明显的分句,器乐演奏歌唱性对句法的要求也是比较严格的。昆曲演唱讲究“橄榄腔”,即一音或一句中适当的力度变化,这对器乐演奏也是适用的。此法不仅斌予音乐生动的感觉,而且使得全曲顿挫有致,句逗分明。

  传统民族器乐曲对于各种装饰技巧的运用常常导致特殊的“韵味”。“韵味”在戏曲中称为“步腔”,它直接地来自歌唱。这在昆曲中尤为典型。昆曲乐队训练重要的一条是人人必须会唱,然后伴奏乐器按唱的乐器按唱的腔调摹仿,曲随词意,乐伴歌行,因此,昆曲的唱与乐队珠连璧合,协调无间,伴奏乐器常常发挥了独特的歌唱性效果。

  音波可以美化声音,它也是歌唱的重要樗之一。声乐音波频率大约为5.5周期/称。器乐音波通常7周期/秒。按照乐曲情绪灵活地运用音波是使器乐获得歌唱性效果的重要一环。

  歌唱性(Cantabile)散见于乐谱是在十八世纪,后来它频繁地在乐曲中出现,成为人们喜爱表情之一。上述探讨的歌唱性表情功能揭示了器乐表现手段的要素。

  当夏里亚宾听完著名的大提琴家格雷戈.皮亚蒂戈斯基演奏的一些俄国歌剧选曲之后,他充满感情地说:“你唱得太多了,大多数弦乐演奏家唱得太多。为什么不在你们的乐器上更多地说话呢?”夏里亚宾的这一番话为器乐演奏的表现指明了另一方面——叙述性。这段话使皮氏受益不浅,奉为经典。叙述性即用音乐说话,它与歌唱性相映衬,为器乐演奏的另一重要表现手段。

  《乐记》中的《子贡问乐》篇对音乐曾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说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人们普遍地认为音乐与语言是人类表情达意的不同方式,它们是有一定的联系的。音乐来源于诗歌——欧洲许多音乐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在音乐诞生之初欧洲出现的口语旋律,脱胎于语言萌生于音乐。非洲一些部族的笛声往往是表达某种含义的。如果我们把军营号也列为音乐的话,那么它与呼喊相类似,是一种简单的住处传送。苏东坡对吹箫曾经有过“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描绘……文字有叙事功能,音乐有叙述性,二者在功能上是相似的。音乐的叙述功能(尽管是不确定的)无论是在乐曲《山村来了售货员》中的对白式音调,《江河水》中倾诉音调以及《二泉映月》的叹息音调中都可以得到验证。

  笔者推测描绘一词应是对绘画而言的,后被文学与音乐借用。器乐演奏的描绘性泛指音乐表达现实情景的功能,这种表现是通过音乐节奏的轻重徐疾与旋律的疏密起伏表现事物的运动状态的。音乐的描绘性充分地调动了人们视觉、听觉的“通感”(一种感觉转化为另一种感觉),这一类的音乐往往给人以栩栩如生、身临其境之感。比如当我们听到波状起伏的旋律,能过联想仿佛看见了波动的水浪。这方面的实例几乎俯拾皆是,《战台风》一曲中我们可以发现强烈的风声摹拟这一写实手法;《流水》一曲以泛音表现幽幽高山,歌唱性旋律表现涓涓细流,较为储蓄,旨在写意。这用描绘性手法“贵在似与不似之间”(齐白石语),不拟则失真,太拟则失神。花、鸟、鱼、虫、林、湖、海皆可入曲,然而须经愉如其份的艺术处理。对于情与景的关系,音乐与文学如出一辙,都注重情景交融。古琴曲《潇湘水云》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山高水阔、烟云弥漫,实则饱含着作者愁怅困苦,忧国忧民之情。这种“托物咏怀”、“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在我国的古典文艺作品中是屡见不鲜的。

  器乐表现的描绘性可以追溯对两千年以前亚里士多德倡导的“摹拟论”。不同之处在于“摹拟论”者主张文艺作品是客观世界的翻版,我们所说的描绘性则是将事物运动的典型形态引进乐曲,以增添作品的生机与动态美。

  歌唱性,叙述性与描绘性的手法显露在音乐作品中几乎是相互渗透、溶为一沪的,在以歌唱性为主体的段乐中往往叙述性穿插其中,使作品的歌唱音调与郎诵音调交相辉映,别有一番情趣。《洪湖人民的心愿》中的歌唱性音调便呈现出这一特点。反之,强调叙述性音调也往往兼有歌唱性音调的特征,这在《英雄们战胜了大渡河》一曲的中段显得尤为突出。由此可见,在一首完整的乐曲中往往是歌唱性、叙述性与描绘性三者并行不悖,协同发展的。这使得乐曲千姿百态、风格迥异形成不同乐曲的各自的鲜明个性。

  扩展:

  声乐基本知识

  什么是美声唱法?

  美声唱法是产生在意大利的传统唱法,并被世界各地的歌唱家,声乐教育家不断研究探索,推广发展的一种科学的发声方法。其目的是产生优美的音色,流畅的旋律,清晰的语言。它特别讲究声音的连贯统一,气息的有力支持,是世界上许多歌唱家追求的最高声乐艺术境界。

  什么人可以学习声乐?

  具备正常的听说能力,有一定基础的青少年都可以学习唱歌。由于人们生理条件的不同,对音乐感知能力的差异,有的人可以选择歌唱为自己的职业,他们会成为音乐学院的高材生;有的则可能把唱歌选择为自己的业余爱好――艺术特长。拥有一技之长是他们受到各重点院校的欢迎。

  学习唱歌最重要的是热爱歌唱,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不可抑制的。是不带功利色彩的。学习唱歌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耳朵,培养自己敏锐的分辨能力:对音的高低,强弱,音色的不同有较强的分辨能力,对不同的语言有清晰,敏锐的辨别力。学习唱歌要掌握一定的基本乐理和试唱练耳知识,如果能较熟练地掌握一门乐器,将会对日后的声乐学习发展长生积极的影响。学习唱歌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健康的体魄和充沛的精力是歌唱的首要条件。体育锻炼不仅使肌肉和内脏器官活动能力加强,使嗓子更加结识,发声更加持久,而且对抵抗各种传染疾病有机记得意义。同样,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歌唱产生积极的影响。一个精神不振作,爱生闷气,爱发脾气得人,一定会对嗓子产生负面的影响,所以学习唱歌一定要具备乐观向上的情绪和平常的心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不断的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不断的取得进步。

  学习唱歌的最佳年龄

  接受严格的声乐训练,建议在变声期结束后进行。变声期是一种自然的生理现象,是由少年时代进入青年时代的标志。在这个时期,无论身体的形态,心里的活动以及人体骨骼的增长都有很明显得变化,这个时期喉部(发声器官)的发育变化也是非常明显的,这个时期在医学界称为“变声期”。

  变声初期:嗓音无太大变化,有时会感觉嗓子不听使唤,会出怪音。

  变声中期:嗓音的变化明显,男生最为突出,音调变低,唱歌时不易控制,高音唱不上去,有的人则发声嘶哑,音色不干净。

  变声后期:说话的声音变成了成年人,但唱歌的声音还不太稳定,声音不够结实。

  变声期大约为一年左右,最短也要几个月,而到能较稳定地歌唱大约要二,三年的时间。

  一般情况下,男生变声期的年龄一般在12至14周岁,女生在11至13周岁。在变声期内,家长要教育孩子不要紧张,只要注意保护嗓子,注意休息,不要喊叫,不唱自己不能胜任的歌曲,不吃过于刺激的食物等都可以顺利地度过变声期,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不同,在什么时候学习唱歌好,应该听从有经验的声乐老师的意见。

  发声的基本原理

  首先,人们通过口,鼻吸气,使自己的肺叶充满空气,当人们呼气时,由于声带闭合阻气,使声带产生震动我们称它为基音,这时的声音力量小,音色也不好听。只有经过身体的共鸣腔体的共振,才能产生自然优美而响亮的声音。歌唱是呼吸器官,发声器官和共鸣器官协调,科学的运动。

  呼吸器官主要包括:喉头,会厌,声带等。喉头也叫喉结,是重要的发声器官,会厌是长在舌根与喉咙之间的一块半圆形的叶状软骨,它的作用是保护气管与声带。声带是位于喉咙中间的两条白色韧带,当人们吸气时,声门打开,声带自然分开;而当呼气发声时,声带自然闭合收拢,成水平状,气息穿过两条声带间的缝隙,使声带产生震动,产生了声音。

  共鸣器官包括:胸腔,口咽腔,鼻腔,窦腔等。歌唱时依赖人体的这些器官的共鸣作用来扩大,修饰,润色声音。

  除此之外,人们还有咬字的气官包括口腔,唇,齿,舌等。它们是我们演唱时表达感情,传达歌曲内容的重要器官。

  初学者如何确定自己的声部?

  声部的划分是依据演唱者的生理特点来科学划分的,由于每个人的生理条件和发声器官在结构上的差异,人们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音域不同,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声部。基本划分为:女高音,女中音,女低音,男高音,男中音和男低音。

  初学唱歌的人,不能凭自己的想象和喜欢来确定自己的声部,更不能认为唱得越高越好,或唱不了高音才唱低音是因为条件不好。这些都是对发声的原理不了解产生的错误想法。还有的人故意作出一种或尖或粗的声音来往某个声部上面,也是不对的。对初学者来说建立一个自然的中声区是最重要的。千万不要急于确认自己是那个声部,这个任务应由你的老师通过对你的不断训练和了解来帮助你确认。

  如何选择称职的老师?

  如果你决定学习唱歌,选择一位具有相当专业水准和教学经验的声乐老师是至关重要的。千万不要认为什么老师都可以胜任这项工作。声乐学习的基础非常重要,一般是一对一的上课。有经验的专业老师会针对每个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不同的教法,使学生尽量少走弯路。所以你学习唱歌无论是为了考音乐学院还是做特长生,都应该尽量选择专业老师。在音乐学院,专业艺术团体中会有很多优秀的老师。

  怎样安排练习时间?

  声乐初学入门每周一次专业课,有条件能上两次则更好,每次课通常为30至45分钟,中间应有适当休息。自己课下练习的时间不易过长,可以分两次或三次,每次一刻钟到二十分钟为宜,以后随着能力的提高,再适当延长练习时间。学习唱歌多动脑子多思考,比多花时间更重要,更能进步。相反,过多的练习反而会使嗓子疲劳并引发发声器官的疾病。

【声乐和器乐技巧的不同之处】相关文章:

声乐和器乐的区别04-15

声乐和器乐的共同点09-02

声乐和器乐的共同点09-14

声乐和器乐的共同点04-19

声乐和器乐的共同点09-30

器乐考试技巧11-14

老年合唱的声乐和演唱技巧12-02

电视音乐和音效制作技巧09-16

唱歌压声的技巧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