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书技法学习的相关问题

时间:2017-11-13 编辑:运好 手机版

  引导语:行书是一种统称,分为 行楷和 行草两种。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行书技法学习的相关问题,欢迎参考阅读!

  一、行书的艺术特征

  行书用笔灵活多变,方笔圆笔、中锋侧锋、藏锋露锋并用,点画之间连笔较多,篆、隶、楷、草诸体笔法皆可用之于行书。

  行书结体不像楷书那样森严工整,也不象草书那样点画勾连、结体省减、放纵不拘,其连写笔画可多可少,往往一字有多少种写法,潇洒灵活。

  行书章法安排较为自然随意,主要随着作者的性情,作品的内容等方面来安排章法,体现作品形式的丰富性。

  明项穆《书法雅言》云:“真则端楷为本,作者不易速工;草则简纵居多,见者亦难便晓。不真不草,行书出焉。”

行书技法学习的相关问题

  基于以上特征,行书的临习与创作会产生两种倾向,一是行书学习很容易,不需要临帖,就是在楷书的基础上书写得快一点,增加些连带,这是一种错误观念。二是行书学习太难,因为笔法、结体、章法的多变性,而导致行书创作很难把握。因此,在书法创作中,我们会发现许多篆书、隶书、楷书写的好的人,行书却不入门;很多人静不下来,沉不下去,没有行书训练的基础,一上来就想表现自己的个性,随性书写,没有规矩,不入法度。其实行书是有规矩有法度的,不是随意书写的,也需要经过大量的临习。对于行书的学习,应该像篆、隶、楷、草一样都需要认真地临帖,掌握行书的基本笔法、结体、章法布置等技巧,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二、学习行书的基本原则

  (一)入古忘我,脱胎换骨。

  当今社会,生活状态都是快节奏的,行书因为快捷而变得最为普及,不管是硬笔还是软笔书写使用的最多的字体是行书。因为硬笔的普及,毛笔书写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所谓童子功的基础,因此很多人想写好行书时,书写习惯已经养成。因此,在没有行书基础的状态下,学好行书应该从临古开始,入古忘我,学习古代行书经典法帖,丢掉不正确的书写习惯和书写习气,扎根到传统的经典法书中去,如数“拿来”,从点画、结体到章法布局全盘继承,脱胎换骨。包世臣《艺舟双楫》云:“每习一帖,必使笔法、章法透入肝膈,每换后帖,又必使心中入无前帖。积习既久,习过诸家之形质性情无不奔会腕下,虽曰与古为徒,实则自怀柕轴矣。”行书学习的第一关是追求“形似”,即临摹某一法帖做到笔法、结体准确到位,然后临什么像什么。在“形似”的基础上进入第二关,追求“神似”,“神似”,要求在笔法、结体的基础之上,重在追求原帖的精神气质。没有“形似”就没有“神似”,熟能生巧,没有“形似”量的积累,就谈不上“神似”质的蜕变,这是当下行书学习必须要历练的。在临习阶段,不必要过分强调自我风格的形成,功夫到了,把传统经典学到手以后,自然就会化为己有,写出自我,写出风格。所谓的风格是与生俱来的,十个人临《圣教序》,十个风格特点,这是每个人的个性不同使然,功夫到了,风格也就水到渠成。风格有好与坏、高雅与低俗之分,入古忘我,脱胎换骨式关键。功夫好,天赋高,学养深者能够走到一定的层次。否则,急功近利就会形成低俗的风格。当今社会,书法学习越来越升温,而有的人越写越好,有的人越写越差,脱胎换骨式的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只有“与古为徒”才能“自怀柕轴”。

  (二)取法乎上,先专后博

  古人云:取法乎上。行书入门学习取法非常重要,就好比走路,路子要对,否则沿着错误的轨道越走越远,那样麻烦就大了,改起来会非常困难。“上”在哪里?“上”在古代经典。古人有书不入晋徒成下品之说,强调了书法学习取法的重要性。行书入门学习最好的法帖是《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是行书学习的不二法门,历代行书有成就者无不在此下过很深的功夫。《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刊刻于唐代,取自王羲之行书,每一个字都是精选出来的,整个碑刻的完成怀仁花了二十四年的时间,堪称经典。虽然是刻帖,但是由于刻工精细,笔法、结体刻画得细致入微,可以说字字都是典范,由此进入,学习行书,路子正,收益大。在具备了一定的技法之后,再做进一步研习,将临习的重点放在二王手札,继续加强笔法、结体的训练,同时开始注意章法的安排与变化。魏晋二王手札的章法布局也是我们学习行书最好的范例。专攻阶段,时间可能要长一些,需要耐得住寂寞,做得了冷板凳,一旦扎进去过后,后面的学习就会事半功倍。这个阶段的学习不能囫囵吞枣,不能偷懒,投机取巧,既注重“量”,更要注重“质”。有了扎实的基础,行书学习即可深入进行,根据个人的审美取向和选择,由魏晋而下,唐、五代、宋、元、明、清时期的一些经典行书法帖,均可作为个人风格取法的突破口。博取是一个选择的过程,需要带有很强的目的性,广泛吸收重点突破,最终形成适合自我表现风格的作品。

  从不会到会,从不好到好,量的积累最终达到质的飞跃。但是“量”不是简单的积累和重复,而是分析,提取,为“质”变服务,最终化古为我,创作出有水准的行书作品。

  三、学习行书的工具和材料

  学习行书,笔、墨、纸需要讲究。

  笔,行书用笔根据个人喜好。一般来说,临写手札风格的小行书,最好选择一些弹性较好的兼毫或狼毫毛笔。因为小行书对笔法变化的极为讲究,笔锋要聚笼性好,尖厉,有弹性,这样才能写出丰富多变的笔画。临写明清时期的大字行草书也可选择羊毫成分多一些的毛笔,以适应生宣涨墨的效果。毛笔的大小根据书写内容、字的大小来确定。

  纸,行书入门学习,用纸最好选择吸水性中等的毛边纸、元书纸或半生不熟的宣纸,不宜用生宣。行书的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毛边纸、元书纸或半生不熟的宣纸渗墨不快,容易观察和控制笔法,生宣墨浓则涩滞,墨淡则洇化,表达不出笔法效果,不渗墨的纸,墨不容易干,影响书写的节奏和速度。

  墨,入门学习,临帖时对于墨没有过多的讲究,写出效果就行,创作阶段,可自行磨墨或选择好的墨液。

  砚,适宜调整笔锋的砚即可,有条件的可以用好砚台,砚台的大小随创作作品尺幅的大小的需要来确定。另外,密封比较好的大口玻璃瓶也是盛墨比较理想的工具,瓶口光滑,更适合蘸墨调锋;在干燥的北方,墨不容易干,玻璃瓶密封性能好,适合大幅或间断作品的书写,容易保持墨色的一致性。现在都用墨液,不像古人,墨需要磨才能使用,因此,对于砚台没有太多的要求。

  四、学习行书的方法与步骤

  (一)关于临帖的路径

  学习行书首先要取法经典。

  路径之一:由《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入手,然后临习《王羲之手札》、《王献之手札》、《大观帖》里面部分经典行书法帖,再到杨凝式《韭花帖》,最后宋代的手札,主要以苏、黄、米、蔡手札为主。这是一条比较传统经典的行书路线,主要是给行书的学习定下一个格调:以二王为基础,取法乎上。

  路径之二:在上述技法训练的基础之上,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审美取向,可有选择的重点突破汉代简牍帛书、魏晋残纸;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位》、杨凝式《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王宠、董其昌、王铎、刘墉、金农,朱耷、赵之谦等明清时期极具个性特点的行书大家。路径之二主要是寻求笔法的拓展与个性的抒发,写意抒情,从风格上有所突破。

  (二)临帖的方法

  对临。忠实原帖,笔笔到位,紧盯笔法的变化;结体准确,抓住结体的开合、收放。切不可囫囵吞枣。临帖首先要做到忘我入古,细致精微,务必讲究精到。这是为下一步进入自由创作做准备,变化是在准确到位的技法基础之上的自然形成,杜绝浅尝辄止。初学临帖,字的大小以2寸为宜,一般是根据自己情况,也可大可小。

  背临。在对临的基础之上,选择法帖的某一部分,不看字帖临写,然后再对照原帖,找出差距,反复几次直到熟练掌握。这是一个检查与巩固的过程,目的是熟练掌握原帖的笔法,结体,为下一步创作做准备。

  意临。意临已经带有半创作的的成分,经过了对临、背临之后,将帖上的某些内容按照自己的想法组合,以原帖为主,适当的加入自己的一些想法,为下一步创作打基础。王铎留下了许多类似的作品。

  集字训练。从临帖到创作的过渡阶段。内容可以是随机找到的,以临习的某一种行书风格为主,进行创作,从笔法到结体完全忠实于原帖的风格。务必做到“净”,不能东借一下,西拉一下,胡乱拼凑。如果集字训练出来的作品中掺杂多家笔法、结体,说明学不到位,将来的创作会很麻烦。临习阶段,只有做到“干净”,学什么像什么,然后才会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行书技法学习的相关问题]相关文章:

1.行书技法分析

2.行书的技法特点有哪些

3.行书运笔方法

4.行书的练习合集

5.行书的用笔方法

6.行书的用笔知识

7.行书的风格特点

8.学习行书的技巧

9.关于行书的用笔方法

10.行书的艺术特点

行书技法学习的相关问题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