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时间:2023-02-16 16:41:04 兆波 太极拳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杨氏太极拳的特点,欢迎参考~

  〔一〕立身中正安舒

  对于身法,太极拳名门派都很重视。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杨澄甫先生就提出“太极拳说十要”。主要是对身法的要求。“立身中正安舒”尤以杨氏太极拳最为见长。它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练功时身法要正,大部分动作都要使上中下三个穴位〔即百会穴,会阴穴,涌泉穴〕基本上能保持上下垂直中正不偏,形成一个重力垂直线,身体不能前俯后仰。二是尾闾要保持中正,从大椎穴到尾闾部位〔长强穴〕要保持脊椎的放松垂直,形成上下对拉拔长,而且尾闾要像船舵一样指引航向。在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做到了以上两个方面,能体现立身中正安舒的特点。

  杨氏太极拳的这一特点,不少名家都有见教。杨澄甫的高足汪永泉先生形象的把人体喻为一囗古钟:钟蒂为颈项,钟顶为肩圈,钟身为腰圈,钟囗为胯圈,中心垂直线为钟绳,钟锤系于中心垂直线下端,即所谓铜钟五个点,十分强调立身中正。杨氏太极拳名家李迪先生在自己客厅挂着一幅对联,其上联便是“端正身法脊竖起”也是强调身法中正安舒。

  〔二〕拳架开展大方

  杨氏太极拳在拳架上的独特风格是开展大方。只有开展大方才有助于肢体上下左右的对拉拔长,拳架开展大方要求身体要内外放松,举手投足动手须到位。上下的对拉拔长的典型拳势如“白鹤亮翅”左右对拉拔长的开展大方,衡量拳架动作是否到位,是否开展大方,是一个重要标准。

  〔三〕动作松柔缓慢

  这是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杨氏太极拳之所以名杨海内外的最主要原因。杨禄禅三下河南陈家沟向陈长兴学习拳艺多年后自成一派。杨氏太极拳拳架中没有像陈氏太极拳的弹抖,跳跃,震脚等明显的刚猛发力动作,形成了自己的大松大柔的独特风格。这是增加功力由松入柔,运柔成刚的独特练法。也是老少咸宜的强身健体之法。据说杨澄甫教拳授徒,强调最多的也是一个松字,他常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他看弟子练拳半天可以不说一句话,但一个松字有时他要说几十次。这种大松大柔,绵里藏针的行拳走架风格,也符合中国道教鼻祖老子柔弱胜于刚强,无为而治的哲学思想。

  〔四〕行动速度均匀

  有的太极拳门派强调快慢相间发力刚猛,而杨氏太极拳则强调慢,柔,而且特别强调速度要均匀。忌讳动作时快时慢,架子忽高忽低。速度均匀既包括从起势到收势整个套路,也包括单式动作手脚运行与配合的速度,还包括了上一动作与下一动作的过度衔接自然协调。一套八十五式传统套路打下来大约需要二十二分钟,下盘功夫好的可以打到四十分钟至一个小时,而起势的速度就决定了整个套路的速度。全部套路的速度始终如一。

  “迈步如猫行,运动如抽丝”,要求动作转换时徐徐地倒换重心,轻起轻落,点起点落,快慢始终如一,而不主张“快慢相间”,行功走架,速度均匀,是杨氏太极拳的独到之处,虽然个别动作可以做到稍快一点,但从总体上说好似行云流水。即便是“转身摆莲”和“转身左蹬脚”等动作,也仍然强调速度均匀。

  〔五〕招式虚实分明

  杨澄甫在【太极拳说十要】一文中,开宗明义的提出太极拳术,以虚实分明为第一要义,把分清虚实摆在头等位置,可见分清虚实对于习练杨氏太极拳之重要。杨氏八十五式太极拳从头到尾,每招每式都要求做到虚实分明,而且绝大多数动作都是一只腿承担大部分体重,当全身重量坐在右腿时,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当全身重量坐在左腿时,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两腿平均承担体重的动作是极个别的,除了起势,云手,右打虎式转回身右蹬脚的过度动作中有短暂的马步外,其余几乎都是一腿虚一腿实。

  而且杨氏太极拳中的虚实相互转换,又都是由半虚半实,全虚全实的逐渐转移,比如脚踏地面的由虚变实:前进时脚跟先着地,脚掌脚指依次落地,最后才全部踏实,就像太极图中的阴阳鱼相互消长的情形一样,这种虚实分明的拳架特点,在杨氏太极拳的整个套路中非常突出。

  〔六〕周身圆活连贯

  “圆”是说太极拳所有动作都走弧形的半圆。“活”是说动作不呆滞。上下相随,步随身换,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也随之而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太极之圆犹如一个三维空间的球体,触动任何一个点都会引起整个球体周身的转动和移位,挨着何处何处转。连贯,是动作之间衔接非常紧密,没有明显的断档现象,如行云流水,滔滔长江波浪,连绵不断。

  只要仔细留心观察,就可以发现杨氏太极拳动作连贯性很强,上一动作结束的同时,又是下一个动作的开始,使人难以发现动作之间的起止界限。如“左搂膝拗步”接“手挥瑟琶”一势,当搂左膝推右掌时,随着右掌小指领劲侧掌前送的同时,随身体前移的惯性,右腿跟自然抬起,向前跟进半步,就进了“手挥瑟琶”的开始。拿这个动作的起承转合来说,“左搂膝拗步”的“合”同时又是“手挥瑟琶”一势之“起”,动作非常连贯自然。

  〔七〕腰身使动四肢

  张三丰所传太极拳【十三势歌】云:“命意源头在腰隙”。各氏太极拳都强调“腰为主宰”,“腰为轴”,“太极腰八卦掌”等,都说明太极拳强调用腰。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对腰的要求特别高,特别严。杨氏太极拳捡验身法是否正确,有没有“太极之态”,主要还是看腰上有没有东西。

  杨氏先辈曾总结出:“腰”一动周身皆动,“腰”一静周身皆静,“腰不动,手不发”“欲要身动,先要腰动”等宝贵经验。杨氏太极拳亲族传人杨振基强调:杨氏太极拳必须练腰为主,一切动作都要靠腰带动,腰拉,腰转,腰手脚,他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把对腰部动作要求,介绍的非常详细,非常到位。赵斌先师传授杨氏太极拳套路时,强调“身使四肢”而不能“四肢使身”,所谓“身使四肢”的“身”指腰身,“使”指带动的意思,就是在练拳时通过松肩松腰引导,带动四肢运动。

  它要求行拳走架时,上肢的气要沉在腰上,下肢的气也要提到腰上,真正地把腰变成周身运动的“发火点”,对于四肢来说,不要动不主动的动,而是在腰身的支配下,由身体的转动去牵动手臂转动,当身体下沉时,让地心吸引力去引导手臂沉落,当前进式后退时,让身体带动手臂发生位移。“身使四肢”这四个字,言简意赅寓意深刻。集中反映了杨氏太极拳身法的显明特点。

  〔八〕换位逢转必沉

  有位资深的老拳师对杨氏太极拳的主要特点简明扼要的概括为“以松柔见长突出沉劲”。上海杨氏太极拳名家顾树屏先生练杨氏太极拳六十个春秋,颇具功力,他认为杨氏太极拳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逢转必沉。这四个字的概括很能反映杨氏太极拳区别于其它各氏太极拳的又一独特风格。

  “逢转必沉”突出沉劲,不只是表现在某一拳架动作上,而且贯穿在整个套路的全过程之中,其中“逢转必沉”是一个非常明显规律性表现。

  练杨氏太极拳必须打出沉劲,如果打不出沉劲那也就打不出传统杨氏大架的拳味,仅举“倒撵猴”式的练法为例,这个动作就是“逢转必沉”,是发沉劲的典型拳势。

  杨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杨振基在〔杨澄甫太极拳〕一书中说:“倒撵猴”一式的奥妙,在于发沉劲时要松腰松胯,气沉丹田,使劲由脚而腰达手,“倒撵猴”一式如何走沉劲?河北石家庄市赵济夫先生曾在《武当》杂志发表题为《对倒撵猴一式的练法的粗浅体会》一文,他是这样论述的:“左倒撵猴左脚退步站住后,首先要屈左膝,落左胯,周身随呼气与腰,胯,裆下沉合为一势,这时命门后撑,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左腕背彻底松开,内劲蓄足,然后腰胯拉,随身体左转后移,重心偏于左腿,顶劲领起,气沉丹田,并下行直达涌泉穴,左掌随周身后移,向下沉落于左胯前外侧,最后才是右脚掌碾正,右掌向前推出,形成沉,拉,打之势。除倒撵猴之外,还有单鞭,云手,搬拦捶,野马分鬃,搂膝拗步等等,凡是有转身的动作,几乎都要下沉的身势,这种沉劲的练习正是推手时产生“弹簧劲”的坚实基础,所以“逢转必沉”是杨氏太极拳拳架动作的一个普遍性规律。”

  〔九〕体用效果突出

  太极拳的本质主要是技击,是自卫防身。杨氏太极拳更是如此,它强调沾粘连随,不丢不顶,外柔内刚,绵里藏针,暗含发劲,藏而不露,打人不露形,它以舍己从人,引进落空,以柔克刚,后发先制,四两拔千斤的独特技击风格,威震武坛。

  此外,太极拳又是“以体用兼备”为特征,它可以祛病健身,益寿延年,1994年9期《武魂》杂志刊登了一篇署名王文仲的文章,总结了太极拳的十大保健作用,这就是强心,养肝,补肺,固肾益脑,健脾,调气,和血,练性,怡情。但从健身的效果来看,尤以杨氏太极拳体现得更为明显。据我所见所闻,因练杨氏太极拳,医好了久治不愈的慢性病者有之,癌症病人康复者有之,心脑血管病练好者有之,多年严重的肺病不翼而飞者有之,弱患变强者有之,因坚持练拳而寿逾百岁者有之,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扎西,是西藏地区的一名退休职工,今年七十三岁,她就是一个受益于杨氏太极拳,战胜肿瘤的典型范例,她过去曾患严重风湿关节炎,1970年右肺上长了一个肿瘤,手术时又锯掉了三根肋骨,切除了二两右肺,仅存的一叶肺也因手术后粘连而萎缩硬化,濒临死之边沿。后来拜在赵斌老师门下,坚持不懈习练杨氏太极拳,不但治愈了疾病,恢复了健康,还在1986年10月山西太原的全国首届太极拳比赛中夺得了杨氏太极拳银牌,现虽年逾七旬,仍坚持义务授拳,从学者己有2000余人。

  〔十〕套路适应广泛

  杨氏太极拳适应社会层次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由于动作轻柔缓慢,不是剧烈运动,因而易学,易记,易练。

  2、适应面宽,不论男女老幼,体弱体强,甚至慢性疾病患者,均可以练。

  3、适应于各种不同出发点的人,有的人学太极拳是为了防病治病,有的人是为了健身强体,还有的人是为了防身自卫杨氏太极拳能满足不同学者的需要。

  4、杨氏太极拳适应各种身体状况的人,强者弱者均可练习,没有过分的高难度动作。杨氏太极拳分高,中,低三种架子,身体弱者可练高架子,下盘功夫好者可练低架子,身体状况一般的可练中架子,正因为杨氏太极拳适宜社会各个不同层面

  杨氏太极拳腿功训练

  一、腿的基本功的练习方法

  练习太极拳的腿功首先要从基本功练起。腿功讲究耗、压、遛、悬。

  耗腿

  耗是耗身形和腿法的中规中矩。严格按压腿时的身形和腿法规定的要求将腿下压后,用身体控制压住,耗一会儿时间,同时也是为固定身形姿势。耗腿时感觉韧带有一定的拉痛,以休息一天第二天能恢复为好,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

  压腿

  压腿有正压腿、侧压腿、十字压腿,分高压、中压和低压。

  1、正压腿:一腿独立,脚尖朝前,另一腿提起,脚跟放在适当高度的物体上,腿尖上翘回勾,两臂屈肘,手按在膝盖处,将身体放松前俯下压,胯根向后收,用腹 部贴大腿,胸部贴小腿,脊椎骨一节节拉长,用下颌去够脚尖(也可用同侧或异侧肘尖去够脚尖),然后还原。左右腿交替练习。高压是将腿放在高处压,低压是支 撑腿屈膝,将另一腿脚跟着地压。

  2、侧压:侧身压以耳找脚尖。

  3、坐压:双脚与肩宽平行开立,屈膝下蹲(肢体放松,下蹲时膝不过足尖),大腿贴在小腿上,上体保持正直。

  4、扳腿:一腿独立一腿屈膝上提,同侧的手环抱住小腿,另一手握脚上扳,将大腿面贴住胸部。

  注意:压腿时要注意节奏和腿的弹性,力度过强容易把腿压伤,力度过弱起不到作用。

  遛腿

  遛腿就是踢腿。踢有正踢、侧踢、外摆、里合、单拍脚和双摆莲脚。

  1、正踢腿:起腿的胯根回抽,脚尖回勾,上踢脑门或双眼中间、鼻尖、嘴、下颌,以能踢到下颌为最好。

  2、侧踢腿:侧身勾腿上踢。

  3、外摆腿:摆腿从异侧起,脚经过面前向同侧摆落。

  4、里合腿:合腿从同侧起,脚经过面前向异侧合落。

  注意:遛腿练习时,要求勾起抿落、快起慢落,落腿宜轻,不以声响造势。两臂放松,不起强劲。外摆腿和里合腿都要求脚走弧形,腿出扇面。练习太极拳的腿功都要以腰胯带动,以心意的开合、蓄发引导出腿功的力度。

  悬腿

  悬腿就是控腿。一腿独立,一腿屈膝上提,小腿上起,将脚蹬出或分出,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姿势不变。两腿交替练习。

  在练习以上基本功的同时,可以与杨式太极拳里的单式结合起来练,以下是单式练习的动作要领和注意要点。

  二、几个基本腿功动作练习方法

  蹬脚与分脚(以左腿独立为例)

  1、左脚上步,脚跟先着地,松落左脚掌,左膝前屈(膝、胯部不可着力),重心全部移到左脚,右脚跟上提。(此时膝胯部不可有任何拙力停留)

  2、心意收合,尾骨前敛,左脚向下踩地,左腿渐渐向上直立,将右腿屈膝带起,大腿尽量向胸部贴近;同时双掌向胸前捧合,左手在里,右手在外。

  3、蹬脚:双掌内旋外分至肩宽;同时右脚尖上勾。

  分脚:双掌内旋外分至肩宽;同时右脚脚面展平。

  4、蹬脚:心意放开,双掌不停继续向两侧立掌伸展;同时右脚以脚跟为力点向外蹬出。

  分脚:双掌不停继续向两侧立掌伸展;同时右小腿向上分举,意念力点在右脚尖上。

  5、无论蹬脚还是分脚,出脚后,膝盖上提,腿不要伸直,同时要将右脚上起的劲力沿肢体向支撑脚下引落。双掌分展如推窗望月,放松肩、臂,肘尖下垂。

  6、将心意合回,蹬出或分出的右腿屈膝上提收回;同时收回双掌,松腰落胯,劲力松落脚下,以便进入下一式动作的开始。

  注意:整个动作要求立身中正,松腰胯,不起强劲,以开合蓄发引导动作的完成,搜索和美太极关注求得动作的稳定性。再一个要领就是不能将蹬出或分出脚作为完成动作的目标,最终应能稳定收回腿顺畅连接下一式动作才是目的。

  金鸡独立

  练习金鸡独立动作,除了上述独立动作的要领外,要进一步掌握的是,一侧下沉一侧上起。如:左腿独立,左掌下按,劲力从左脚引入地下,右掌向上挑起,牵动右 膝上提。左右换式时也要掌握这一原则,即左腿屈膝下蹲,右侧松落,平稳转换重心至右脚,右侧腰、胯、膝部没有任何拙力,右脚踩地同时按右掌起左腿。

  单拍脚

  支撑腿微屈,待起的腿脚掌落地,脚跟上提,双掌合抱。随之重心全部移到支撑腿,起腿脚面展平,由腰胯带动大腿及小腿上摆,力达脚面,同时双臂左右分展,以同侧手迎击上摆腿的脚面。注意拍完后保持身形稳定。左右可交替练习

  注意:合为蓄,分为发,蓄时心意、四肢和腰劲要合住,开时以内开促外开,从拍击的声音中可分辨出蓄发的劲力程度。双摆莲脚亦然。

  双摆莲脚(以右摆腿为例)

  右虚步步型,身势左转,右脚向左上起,双手在身体右侧稍沉,同时蓄劲;随即身势右转,用腰腿的横劲将右脚经面前摆出,同时双掌向左迎击右脚面(此时支撑腿 要放松)。双摆莲脚练习时注意不要起强劲和长劲,要注意控制腿摆完后的收回动作,右膝提住,小腿自然下垂,全身放松,劲力沿左支撑腿向脚底松落。最好左右 式都练。

  杨氏太极拳基本功法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杨式太极拳对手眼身法步有严格的要求,练拳和推手,手眼身法步按 要求做到正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老人练习太极注意事项

  太极拳讲究的的是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身心合一,动作一气呵成,配合自然的呼吸,这样长期练习对于我们的心、肺、肠、胃等都有很多的益处。

  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用意识加以引导,起到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既有一般拳术活动肌肉筋骨的好处,又有调息养神的功效,所以特别受到老年人的喜爱。但在练习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练拳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活动。

  一般来说,练拳以清晨为宜。最好能排空大小便,喝一点豆浆、麦乳精之类的饮料,或吃几片饼干,但千万不要吃饱。接着可结合散步做一些随意的准备活动,然后静立片刻,调匀呼吸,排除杂念,准备操拳。

  二、练拳时要用意而不用力。

  老年人在练习太极拳的时候最好选择安静一点的地方,维持好心理状态,在练习的过程中切记与人交流,用意识来支配全身的力量,从而达到精神和肌肉两方面的锻炼。

  同时,要根据各人不同的体质和健康状况,选择一定的驾势,做到量力而行。如年高体弱的,可采取姿势较高的小架子,尤其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在做“分腿”、“踢腿”、“下势”等动作时,千万不要用力抬腿或下蹲,只要意识上想到了,同样可以得到锻炼效果。

  三、练拳时尽可能做到柔、缓、松、轻相结合。

  由于老年人受到体力上的限制,练拳时应尽量柔和、放松、自然、缓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增快等副作用,即使初学者,也要做到这一点,尤其身体较弱或患慢性病的老年人,更要掌握好这个要领。

  四、练拳时应掌握深匀细长的呼吸。

  匀细深长的呼吸,不但可以提高“吐故纳新”的效果,同时也能改进血液循环和内脏活动机能。由于这是一种与动作相结合的腹式运动,初学者可能感到有困难,应在锻炼中慢慢适应,不要急于求成,千万不要故意用力呼吸来达到所谓的“气沉丹田”,以免出现头晕目眩,心跳气促等现象,影响自然呼吸。

  太极拳对身体的影响

  对心血管系统及免疫系统的影响

  人体循环系统使人体内部一套封闭系统,包括血脉系统和经络系统,主要功能使不断向全身各系统和部分、组织与细胞输送营养物质、氧气和激素,以及各种能量,以滋补营养和充能,并将其代谢产物,如二氧化碳和尿素等废物分别送到肺、肾、肠胃和皮肤等器官排除体外,从而保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由于太极拳使人体内外进行缓慢的螺旋形或圆弧形武术运动,人体各系统和各部分必然会得到轻柔挤压、揉搓和按摩的锻炼,增强人体循环系统的弹性、伸缩性、柔韧性和力量。当骨骼肌松弛时,静脉学管外周压力下降使静脉血管的容量增加,减轻心脏负担,毛细血管被动扩张,容量增加,随血液输送到组织的氧气、营养物质等也相应增加,促进了内环境的物质交换,对细胞新陈代谢其促进作用。由于太极拳运动强度减小无氧代谢成分较少,引起机体疲劳的产物——乳酸也减少。研究证明,长时间、低强度运动可以使血管弹性扩张系数增加,加速主动脉排空,还可以改善微循环的作用,练习太极拳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小板粘聚性,血浆粘度和纤维蛋白元含量,促进了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起到活血化淤作用;同时还可以显著提高血液酸碱平衡能力。实验证明,太极拳对人的心脏功能有明显提高作用。可使心机纤维增粗,心壁增厚,收缩力增强,冠状动脉口径变粗,心脏容量和每博输出量增加。

  太极拳运动作为缓和型的有氧练习,可以促进机体副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交感神经的活性下降,因而使机体对应激的敏感性下降,改善机体免疫功能.

  平衡阴阳,调和气血的作用

  太极拳是按照太极理论和中医基本理论,按照人体阴阳五行运动的规律,通过经络沟通表理上下,联系脏腑器官,通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感应传导,调节脏腑器官的机能活动,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作用,使人体保持正常的健康状态。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与人的生理病理关系密切。经络畅通则身体健康,经络不通则生疾病。太极拳的练习方式、途径虽不尽相同,但根本目的都在于练就充足的内气,并运行内气贯通十二经脉,奇经八脉,通大小周天,从而达到防病治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杨氏太极拳的特点】相关文章: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要领08-10

杨氏24式太极拳口诀03-09

杨氏太极拳108式口诀08-15

太极拳的特点介绍03-04

和式太极拳的特点03-22

孙氏太极拳的特点07-28

太极拳的特点分析12-21

太极拳的特点有哪些12-09

各式太极拳的共同特点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