坠子戏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时间:2020-09-11 19:15:16 影视戏剧 我要投稿

坠子戏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在一望无际的淮北大平原上,从上个世纪初至今,活跃着一个新兴的地方戏曲剧种,这就是安徽坠子戏。“坠子戏”的称谓是以其主奏乐器为大坠胡、唱腔使用坠子的基本曲调而得名的。200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坠子戏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坠子戏的历史由来与发展

  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等典籍记载:坠子戏最初起源于安徽萧县,形成于二十世纪的40年代。萧县隶属安徽宿州,这里史称安徽的“北大门”,与江苏、河南、山东的三省十一县交界,自古以来人文景观荟萃,在此境内有汉王刘邦避秦之地——皇藏峪,有垓下古战场遗址——虞姬墓和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寓居多年的“东林草堂”,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的“涉故台”就在这里。优越的地理环境,深邃的民族文化为坠子戏的生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此地民风淳朴,人民善良、勤劳豪爽,酷爱坠子戏。当地民间素有:“不打场、不犁地,都要去听坠子戏”之说,可见当地人民对坠子戏的热爱程度。

  坠子戏是以民间说唱的“单口坠子”为基础,经过“大扬琴”、“道情班”和“曲艺剧”的过程逐步演变成为一个新兴地方剧种的。

  1914年,山东郓城坠子艺人韩教香来萧县黄口镇演出,她以其清丽的形象、优美的唱腔和丰富的书目一炮打响,后又与一史姓男子结婚,从此在萧县安家落户。为了招徕更多观众,他们曾尝试“化妆穿箱”演唱坠子,所谓“化妆穿箱”就是演员化上戏曲脸谱、穿上戏曲演出的行头。至上世纪三十年代,萧县悄然掀起一股“坠子热”,并逐步由曲艺的'坠子向戏曲坠子演变。

  “清音大扬琴”班,就是曲艺坠子向戏曲坠子过渡的班社。1940年,萧县琴书艺人陈兴兰、邵理信、杜庆祥等十余人合伙组成一个民间草台班子,取名“清音大扬琴”,把第三人称的叙事体改为第一人称的代言体;化妆穿箱,首次以戏曲形式出现在淮北大平原上。4年后,萧县坠子名艺人李教龄(绰号:黑大个)和他的弦手王永玉以及韩教香的第四个养女坠子女艺人史凤霞加入了此班。因李教龄在艺人中辈份最高、艺术精湛,使得原班主杜庆祥等人均拜其为师。在李教龄的倡导下,改唱坠子曲调,并率先组建了坠子戏演唱班社——萧县道情班。

  1951年,萧县道情班被萧县人民政府接收,命名为“萧县曲艺实验剧团”。坠子戏“三大元”的刘元芝、陈元孝、陈元萍在当地家喻户晓。黄淮一带的群众说:“不打油、不称盐,都要去看 ‘三大元’”!这三个人,可谓是坠子戏的三大名角。50年代,是地方戏剧的繁盛时代,精彩纷呈,新人辈出。1956年,安徽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演出大会,青年演员朱月梅凭着一出《小菜园》崭露头角,从此,这一土生土长的小剧种走上了更广阔的舞台……

  坠子戏擅演悲剧,尤其是坠子戏的寒板和寒韵能撞击人的肺腑、催人泪下,有着不可替代的艺术魅力。

  在坠子戏的舞台上,凡有建树的演员无一不是以唱致胜的。坠子戏的演唱以本嗓发音为主,唱法有“大口”、“小口”之分。大口以其“庄、洪、刚、厚”为其个性,小口则以“俏、巧、脆、柔”为其特点,在唱腔旋律中还经常出现上、下四度的调式自然交替,丰富生动的淮北本土语言,也是坠子戏表演特色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坠子戏的剧目大多由单口坠子中的“段子活”与“蔓子活”改编而成。大戏百余出,小戏、折子戏50余出,现代戏百余出。折子戏的大戏早期大多为“连台本”戏,故事曲折、情节扣人;小戏生活气息浓郁。像《小菜园》中的王翠云那天真无邪、外野内秀的性格,其父王揽宽耿介朴实、善良的农民形象以及《小包公》中少年包拯那生性刚直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都带有淮北人鲜明的性格烙印。像《买甜瓜》、《王林休妻》、《金妹和银娃》等坠子戏中的人物,都是黄淮一带人民生活中普通百姓形象的艺术再现,并带有浓郁的泥土香味儿。作为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一个剧种,坠子戏的表演动作,像旦角的“单点指”、喂鸡、绣花等也都是从农民生活中提炼出来的。从50年代开始,在政府的扶持下,许多田间地头的草根戏都登上了大雅之堂,并脱胎换骨,成就了一批批名角,一出出经典剧目。

  坠子戏在表演行当上有生、旦、净丑之分,传统戏中,有时还出现女演员反串小生的表演。目前,宿州市坠子戏剧团拥有坠子戏国家级传承人朱月梅,省级传承人邢亚东、张莉、李连民、王芳、李玲、吴亚莉、张高彦、辛文亮和优秀青年演员李琳杰、魏冬、苗月娟、周金山、王春影、李丽等都是坠子戏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坠子戏的部分剧目被录制成唱片、录音带发行全国,《潘金莲》、《包三黑赶考》、《窦娥冤·魂诉》、《人生配方》、《跪妻》、《一条大鱼》、《故土情深》、《歪脖子树上落凤凰》、《送礼》、《八张村的笑声》、《少年闵子骞》等一大批坠子戏还在国家级和省市级的重大艺术活动中获奖。

  多元化文艺进入市场,坠子戏和全国其他地方戏曲剧种一样面临转型,传统的戏曲艺术正日益受到现实生活的挑战,安徽坠子戏是属于全国仅此一团的稀有剧种,因诸多原因传统技艺正濒临失传。由于经费、工作环境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许多有培养前途的青年学员改业转行,坠子戏一些德高望重的著名老艺术家,因年事已高退出舞台,有的相继谢世,一些技艺濒临失传,如不尽快拯救,很可能使“坠子戏”艺术难以得到更好的传承。

  为了保护和弘扬坠子戏,扩大坠子戏的影响,近年来宿州市坠子戏剧团克服诸多困难,做了大量工作,参加戏曲汇演、调演和一些重大的艺术活动,尽最大努力,弘扬传播坠子戏这一濒危的优秀传统剧目。我们相信,坠子戏这朵沁人肺腑的艺术奇葩,在各级政府的关心和观众的呵护下,一定会开得更加鲜艳。


【坠子戏的历史由来与发展】相关文章:

坠子戏有哪些剧目-坠子戏知识11-08

河南坠子是如何发展的-河南坠子的发展历程05-04

坠子戏的艺术表现形式特点09-10

黄梅戏的起源与发展11-06

京剧的历史起源与发展09-15

EDA技术历史与发展09-28

调酒历史由来06-14

芭蕾舞的历史起源与发展11-04

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河南坠子知识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