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时如何协调用力与放松

时间:2022-10-17 11:01:19 乐器培训 我要投稿

琵琶演奏时如何协调用力与放松

  在实际的演奏过程中,我们一直处在协调种种的矛盾之中。既要用力的弹奏,又要放松的状态。在学习演奏琵琶的过程里如何协调好用力与放松,是整个学习过程中是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琵琶演奏时如何协调用力与放松

  琵琶演奏时如何协调用力与放松 1

  一、用力

  什么是用力?用力就是肌肉收缩,也即是肌肉紧张。肌肉紧张的程度越大,用的力也就越多。反之,肌肉紧张的程度越小,用的力就越少。手指的运动是由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系统给需要运动的肌肉群发出指令,肌肉群开始收缩,以手指骨为杠杆,以关节为轴心,拉动手指,使手指伸直,从而产生的运动。完成一个手指运动,需要数个肌肉群来协同工作。其中负责拇指伸直运动的肌肉有拇长伸肌、拇短伸肌,负责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伸直运动的肌肉有指伸肌、示指肌、小指伸肌、骨间肌和蚓状肌。主要工作的肌肉称为原动肌,与原动肌作用正好相反的称为对抗肌,协同原动肌共同来完成收缩运动的称为协同肌。还有固定手指骨另一端的称为固定肌。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重复单一动作,加深大脑皮层的记忆,使其一系列肌肉群的运动变成概念化和自动化。只有这样,肌肉群才会在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系统指挥下,按其已形成的概念化和自动化记忆,收缩拉动手指骨,我们才能娴熟自如的运动。

  用力——在演奏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用力是动态运动。我们知道如果没有外力的作用或作用力不足时,琴弦就不可能振动或振动不佳。也就不可能产生悦耳的声响。演奏也就无从谈起。在我们演奏的过程中,用力一直是至始至终贯穿到底的。正是由于改变了用力的大小、发力的快慢,我们才会采撷到强或弱、坚实或柔软等等的音响效果,才会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正是因为用力,我们才会充分展现人类的奔放、强悍的阳刚之美,表诉柔弱、细腻的婉约之情。让我们能够演奏出优美动听的音乐,使我们沉醉在其中,这就是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艺术感染力。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我们人类引以为骄傲的。也只有人类才能创作出如此美仑美奂的音乐艺术。

  用力——并不是毫无节制的用力,必须要在控制下用力。每一条系在琴上的弦,都有规限振动幅度的空间,也即是琴弦与按音指板的距离,在琵琶上是琴弦与按音品位或相位之间的距离。如果用力过大,琴弦振动幅度就会超过规限的空间,弦身就会碰击琴身发出噪音。而且每一种乐器上的琴弦都有它所能承受外力的最大极限。如果超过这个极限,声音就会炸裂,所发出的音响就不是美妙的乐音,而是刺耳的噪音。我们要清楚,力度不等于强度;强度不等于噪音。也就是说,情感的力度,不一定用音响的强度来表现,不是每次运用扫拂都要最强的力度。例如在乐曲《彝族舞曲》的快板中,作者在编曲时运用了大量的“扫轮”、“拂轮”。而在这里,我们所用的'“扫”和“拂”,只是描写了小伙子们欢歌快舞的场面,在这里表述一种欢跃的心境。所以,这里的“扫”与“拂”要有弹性,富有动感。而在古曲《十面埋伏》中,也运用大篇幅的“扫”、“拂”及“夹扫”。而在这里是运用这些强度大的指法,来再现了声势浩大、战斗激烈的古战场。所以,在这里的“扫”、“拂”及“夹扫”在运用的过程中,要加大力度,进而营造出惊天动地、惨烈壮观的战争场面。总之,在用力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要求来安排用力的幅度,不要认为大力度就一定具有震撼力和感染力,我们要知道细微徐缓之处也能扣动人的心弦。我们需要的是情感上的重音,而不是物理上的重音。如何运用力度的幅度变化,要根据具体的音乐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合理安排和运用用力幅度的大小。用力必须在以确保不破坏音响美感的前提下来进行。否则,就会适得其反,不但不能增强艺术感染力,还会破坏音乐的整体性。

  二、放松

  什么是放松?放松就是肌肉不收缩,也即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肌肉放松。 严格的来说,人的身体是没有绝对性的放松。只是一种相对性的用力和不用力。相对性的用力是我们主观上要求肌肉收缩,相对性的不用力是客观上肌肉为维持一种状态而做的一种肌肉平衡。我们的站、坐、行、走或做各种各样的动作,都是肌肉为保持一定状态在做静态运动。也就是说,肌肉只做维持性的工作,保持这种肌肉张力的平衡。而我们现在所说的放松,是指不用经过大脑皮层下的神经系统去控制而产生的肌肉群张力的平衡性。在人体的一切运动中,都有动态运动和静态运动两种形式。动态运动是我们所指的肌肉群收缩运动。而静态运动是指肌肉群只做维持性的工作,并不做收缩运动。我们所指的放松就是指的静态运动。放松也即是手指、手掌、手臂肌肉维持一种状态,而并非收缩发力。

  我们在弹击琴弦时,只需要在一点上用力。即手指在接触弦的一瞬间肌肉收缩,做动态运动。除此之外都不应用力,肌肉只做维持性的工作。肌肉在收缩的过程中,需要血液输送一定的养料到肌肉的组织里,这在运动力学上称为化学能。肌肉收缩是利用化学能将其转换为机械能,手指才会运动。在化学能转换成机械能的同时,也会产生一些废料——乳酸,需要动脉毛细血管在输送化学能的同时,静脉毛细血管将废料——乳酸带走并排泄掉。动脉毛细血管是无法将化学能这种物质在肌肉收缩的条件下,充分的将化学能输送到肌肉组织里去的。由于一次性的肌肉收缩时间过长,消耗了大量的化学能,收缩与收缩的间歇时间又很短,化学能还不能充分的传递进去。在转换机械能的同时所消耗的废料——乳酸也不能得到完全的排泄。而后又开始了第二次的肌肉收缩。在第二次的肌肉收缩时,由于化学能的不足,导致机械能的不足。以此循环下去,直至化学能消耗怠尽,机械能也就无法生成,没有机械能的供给,手指就无力运动,也就是手指疲惫不堪的时候。由于废料排泄不出去,乳酸逐渐的堆积过多,手指肌肉就会感到酸痛难忍,无法运动。

  必须强调的是:一切人体运动必须在合乎自然生理规则的状态下才能进行。如果违背了这一规则,势必造成诸多不便和弊病。手指骨关节在运动过程中,软骨内膜会不断的产生一种起着润滑作用的物质称为滑液,并由毛细血管不断的将其吸收排泄出去。但由于不合理的运动,或长期超负荷运动,使手指的软骨内膜损伤,起着润滑作用的滑液不能正常排出和吸收,使得这种物质在骨关节中停留。而这种物质积聚过多后,就会形成囊肿。造成关节淤血、肿大和疼痛,致使手指关节无法运动,甚至会使手指变形。

  我们强调动态运动与静态运动统一协调的运用。有静态运动的支持,才能有充分的能力保证动态运动的完成。只有放松,才能保证轻松自如、高效率高质量的进行一切运动项目。

  放松—— 在演奏过程中是至关重要的。放松是静态运动,放松是为了储备能量再次用力。没有放松就不可能保证动态运动速度和运动质量。一切运动都必须在一个静态运动的前提下的才能得以进行。没有静态运动,我们无法储备能量,进行下一次的肌肉收缩的动态运动。静态运动进行的好,各个肌肉群的张力就会得以平衡,我们可以感觉非常放松,舒适。手也不会感觉疲劳,更不会将手练坏。

  在我们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们讲的最多的、强调最多的是放松。而我们强调的是要在静态运动中做动态运动,而不是在动态运动中作静态运动。也就是说: 要在放松的状态下用力,而不是在用力的状态下放松。用力不要用蛮力,无论是演奏多大强度的音符,用力时不能使琴弦的振动超越了规限的空间,手指对弦所释放的力度,也不能超越了乐器本身所能承受的范围,否则声音就会炸裂。而放松不能懈怠,手指不能无力的从弦上擦蹭而过。无论是演奏如何细弱的音色,最终手指的力点必须与琴弦有一个交接点——撞击的过程。否则,就会发出虚散的声音。

  我们在练习的过程中要做到强而不噪,弱而不虚,循序有制,收放自如。认真地将这组矛盾协调好。

  琵琶演奏时如何协调用力与放松 2

  一、首先是演奏姿势问题。

  (一) 有些参赛者琵琶椅子坐太里面,导致使不上劲,必须坐在椅子中间1/2处。

  (二) 有些参赛者琵琶抱的过斜,导致左手负担过重,换把受阻。必须要两手放开琵琶而不倾倒为原则。

  (三) 有些参赛者弹琴时头会伸出来琵琶前面,易导致猛使劲甩腕子,造成指甲入弦太深卡到胶带飞出的情况。初学入门必须十分强调坐姿的端正,否则势必影响未来演奏。

  二、其次为手型规范问题。

  琵琶左右手有众多的技法,这次比赛中常可见弹挑一种手型、滚另一种手型、轮指另一种手型、扫拂另一种手型、左手按弦又另外一种手型,因而导致在乐曲里头各技法之间的转换不顺当、杂音过大、拖拍子、卡弦、更严重的指甲飞出等问题的产生,造成整体乐曲的不完整性及低水平演奏质量。

  要解决上述这些严重问题,就必须要有右手“基本预备手型的规范统一”。何谓右手“基本预备手型的规范统一”也就是小臂、腕子、手背必须成一直线,手指为半握拳中空状态,且不可看到手掌心。不管是那种技法的预备手型都必须有这种状态,因此预备手型的规范相当重要。

  初学入门如不讲究右手基本规范预备手型,会导致一连串问题先后顺序产生如下:

  (一) 最常见弹挑及扫拂腕子过凸,前端指头不会动,只吊著腕子在那儿甩著及只动大关节,易造成弹挑不平均(弹大声,挑小声)、指甲前端挂不住弦、杂音过大、声音散,尤其到速度快时这些问题更加明显突出。更严重的因为扫拂只靠腕子使劲甩及小臂往前推导致指甲入弦过深,食指胶带卡到弦飞出去的状况发生。所以在比赛中经常看到弹协奏曲的参赛者在弹一段落休息时,因指甲快要飞出去了,会有在大腿上用力把指甲压回去的奇怪动作出现。

  (二) 弹挑只使劲甩腕子、大关节、小臂往前推,还延伸出其他许多问题产生:导致接下来学习轮指时也只会使用大关节及小臂往前推,而不会使用一、二关节主动踢出,造成指甲前端吃不住弦(只滑过弦)、杂音过大、声音散等问题。所以在比赛中经常可看到每轮到四、五指就用小臂帮忙推,造成一、二、三指与四、五指音色不同及整体速度不均匀。

  (三) 弹挑、扫拂及轮指的结合应用,常看到右手后三指伸出,接轮指时后三指又收回来轮,造成不必要的力气浪费。

  (四) 接下来学习左手技法时,右手影响到左手,也只会使用大关节,造成大拇指的大肌肉猛使劲儿地压琴背,不留虎口,不会用指端内侧扶琴,影响其他四指伸直或折指按弦,一、二关节无立起来主动找弦的能力,只靠大关节及手掌帮忙,导致左手按音力量没有集中在指腹前端、声音反应迟钝,造成换把受阻,速度快时尤其明显。

  (五) 左、右手手型不统一,在互相较著劲、互相被影响的恶性循环下,想当然尔就可知其演奏水平如何。因此观察参赛者一开始弹挑怎么使,就能猜到后面他轮指、扫拂及左手按弦会怎么使,八九不离十,所以后面大概也不用听了,因为想也知道会导致何种结果。

  因此弹挑的重要性不言可喻,弹挑是最基本的技法,其他技法都是从弹挑延伸出来的。弹挑手型没完全到位,势必会影响到将来其他技法的学习。要使上述一连串问题先后顺序获得解决,首先就必须规范正确的弹挑预备手型:

  (一)小臂、腕子、手背必须成一直线,不可看到手掌心,食指和大指的指甲端靠拢,虎口圆形,手指为半握拳中空状态在弦的右侧预备。弹:食指1、2关节主动踢出,大指别推食指,踢完回到半握拳中空手型,同时小臂作外旋动作;挑:大指小关节踢回,踢完回到半握拳中空手型,同时小臂作内旋动作。挑完后又回到弹之前的预备手型。触弦角度为45度出弦,45度入弦(来回角度相同,音色才会统一),虎口呈圆型。必须练到大指不帮食指,食指不帮大指,各自独立踢出,才不会有搓胶带的问题产生。决定弹挑的好坏,关键在于前端小关节的主动能力,尤其是大指小关节。必须把其他大关节固定,尤其是腕子必须擎住,别甩,别靠后面压、挤、推,后面只是辅助,必须要把小关节练活。把动作作到完全到位,前端主动性练活后,才可以加上后面的辅助送到指甲前端,否则手型很容易变形,这是必经的训练过程。后面只是辅助,必须要有指甲前端吃住弦的能力,如此快起来时杂音相对较小、点清楚、弹挑平均。

  (二) 弹挑基本手型规范后,可以开始学习轮指的基本动作。弹挑是轮指的基础,轮指只不过是1个弹变成4个弹,因此预备手型与弹挑一致(如上述(一)黑字体所示),四指45度出弦,大指45度入弦也相同。食、中、无、小依次伸展踢出,尤其大指小关节必须主动下去找弦,虎口保持圆形,五个指头踢完后一起回复到原来的预备手型,这样才算一个轮。手型必须打开,只有打开才能体会回复的感觉,且必须以小关节邉訋?哟箨P节的伸展,否则只靠大关节会成为压的感觉,愈压愈变形。初学轮指如果手型没有学习手指如何伸展出去,只靠后面推、挤、压,易造成杂音过大、轮指过快无法控制,尤其是在长轮片段最明显,造成一拍好几个轮,未符合一拍两轮的基本规律。更严重的则是发出狗挠门的声音。

  (三)弹挑基本手型规范后,其延伸出来的技法如双弹、双挑、扫拂预备手型、45度出入弦的概念均与弹挑一致,动作型态只不过是弹挑幅度的放大,手指前端也必须把主动性练活,在手型不变的前提之下把后面辅助加上,力气才会完全通到指甲前端,不会在某一关节力气受到阻碍,导致指甲卡弦飞出状况产生。

  (四)左手基本手型也必须规范为半握拳中空状态,虎口圆形,大指指端内侧扶琴,前端一、二关节必须立起主动找弦,后面只是辅助,在按音过程中必须保持基本手型状态。

  (五)必须在左、右手手型规范统一、前端主动找弦的前提下,才能够把后面的力气加上,你用的力气才会贯通集中在手指前端,力气才不会卡在某一关节受阻碍,造成手型严重变形及不必要的力气浪费,各技法之间的转换才能快速,整体乐曲的完整性及演奏质量才会提高

【琵琶演奏时如何协调用力与放松】相关文章:

如何优美的演奏琵琶11-04

琵琶演奏如何表达情感09-21

如何提高琵琶演奏水平09-12

琵琶演奏的情感技巧11-01

琵琶的演奏定弦技巧09-30

初学琵琶的演奏技巧09-09

琵琶演奏常见的问题09-22

学习琵琶演奏的技巧09-07

分娩时应该如何用力-分娩时正确有效的用力方式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