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时间:2016-08-27 编辑:少芬‍ 手机版

  一说起面瘫,我们就会把原因归咎于“受风了”,似乎风就是面瘫的罪魁祸首。其实“风”只是一种诱因,面瘫一般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才会导致。外因多与患者受风、受凉有关,但起主导作用的还是内因。不少患者在发病前有明显的情绪波动,如生气、着急或者有明显的疲劳病史,如长途旅行、过度劳累等。中医认为两类人是面瘫的高发人群。一类属于脾胃气虚、正气不足,面部脉络空虚,遭受风寒侵袭后,外邪乘虚入中。另一类是患有肝气郁滞、肝火上炎之证,肝气或肝火循经上犯面颊、耳窍,出现面瘫症状。因此可以说,面瘫的发病,内因是主导,外因是直接诱发因素。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

  面瘫和中风其实有典型的区别。中风引起的面瘫症状,患者多表现为口舌歪斜,也就是说舌头和面部出现歪斜,而眼睑的闭合功能多数不受影响,并且一般额纹不会变浅或消失。但对于神经炎引起的面瘫,最主要的症状是“口眼歪斜”,也就是口角和眼出现歪斜,舌头活动正常。此外,中风引起的瘫痪,除面部瘫痪以外,往往还伴有上、下肢的偏身瘫痪,并且患者可能出现言语不利等症状。了解这些区别就能很好地鉴别两种疾病,如果是面瘫,患者最好在发病的第一时间就诊,及时治疗。面瘫的出现严重影响患者的形象,为了尽快摆脱该疾病带来的伤害,有些患者常常病急乱投医,先去看了西医,采用激素治疗,产生的耐受性会影响到之后治疗的效果,患者预后慢,也不理想。

  对于面瘫的治疗,中西医有不同的方法。中医包括中药、针灸都有明显的疗效。对于面瘫患者,越早进行针灸,越利于病情的康复。

  预防面瘫有三点需要强调。首先,要调整好情绪;第二要保证睡眠充足,劳逸结合;第三要避免再受风寒,注意保暖。

  面瘫的针灸治疗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为“口眼 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夏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认为局部受风或寒冷刺激,引起面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或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局部血管痉挛,导致组织水肿,使面神经受压而出现炎性变化。

  中医学认为,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僻。周围性面瘫包括眼部和口颊部筋肉症状,由于足太阳经筋为“目上冈”,足阳明经筋为“目下冈”,故眼睑不能闭合为足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所致;口颊部主要为手太阳和手、足阳明经筋所主,因此,口歪主要系该三条经筋功能失调所致。

  【临床表现】

  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常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肌肉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病侧不能皱眉、蹙额、闭目、露齿、鼓颊;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还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相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病理学检查示面神经麻痹的早欺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

  1.风寒证 见于发病初期,面部有受凉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证 见于发病初期,多继发于感冒发热,兼见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3.气血不足 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症。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 四白 颧髎 颊车 地仓 翳风 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 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行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2.其他疗法.

  ⑴ 皮肤针:叩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⑵ 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尔后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⑶ 电针:取太阳、阳白、地仓、颊车,接通电针仪,以断续波刺激10~20分钟,强度以患者面部肌肉微见跳动而能耐受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⑷ 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 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l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验案举例】

  冉某,男,54岁。左侧口眼 斜5天。患者因沐浴后汗出较多,室外乘凉,入睡前自觉左耳有不适感。次日晨起左耳后跳痛,左口角麻木.漱口流涎,至中午左侧闭目露睛,左侧额纹及鼻唇沟消失,鼓腮漏气。曾予中药及维生素B1、B12注射液肌肉注射,症状无变化。诊为“面瘫”。取风池、翳风、阳白、头维、攒竹、丝竹空、四白、颧髎、下关、地仓透颊车、健侧合谷。治疗10次后,病情明显好转。32 次后基本痊愈,巩固治疗l周出院(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针灸科.石学敏针灸临证集验.第1 版,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文献摘录】

  1.《灵枢·经筋》:卒口僻……治在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

  2. 《针灸甲乙经》:口僻不正,翳风主之。

  3.《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客主人,治偏风口歪斜。

  4.《玉龙歌》:口眼 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

  5.《针灸大成》:中风口 眼斜,听会、颊车、地仓;凡 向左者,宜灸右;向右者,宜灸左,各 陷中二七壮,艾炷如麦粒大,频频灸之,取尽风气,口眼正为度。

  【按语】

  1.针灸治疗面瘫具有良好疗效,是目前治疗本病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2.面部应避免风寒,必要时应戴口罩、眼罩;因眼睑闭合不全,灰尘容易侵人,每日点眼药水2~3次,以预防感染。

  3.周围性面瘫的预后与面神经的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一般而言,由无菌性炎症导致的面瘫预后较好,而由病毒导致的面瘫(如亨特氏面瘫)预后较差。

  4.本病应与中枢性面瘫相鉴别

  附:面肌痉挛

  面肌痉挛是以阵发性、不规则的一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为特点的疾病,属于中医学的“面风”、“筋惕肉瞤”等范畴。本病以神经炎症、神经血管压迫等神经损伤为主要原因,但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诱发本病的因素有膝状神经节受到病理性刺激、精神紧张、疲劳、面部随意运动、用眼过度等。

  中医学认为,本病属于面部经筋出现筋急的病变。外邪阻滞经脉,或邪郁化热、壅遏经脉,可使气血运行不畅,筋脉拘急而抽搐;阴虚血少、筋脉失养,导致虚风内动而抽搐。

  【临未表现】

  一侧面部肌肉阵发性抽搐,起初多为眼轮匝肌阵发性痉挛,逐渐扩散到一侧面部、眼睑和口角,痉挛范围不超过面神经支配区。少数患者阵发性痉挛发作时,伴有面部轻微疼痛。晚期可出现肌无力、肌萎缩和肌瘫痪。

  本病的主要病理为面神经的损伤,出现异常兴奋,肌肉放电较随意运动时的频率为高,肌电图检查可出现肌纤维震颤和肌束震颤波。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疏筋通络、熄风止搐,只针不灸,泻法或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取穴为主。

  翳风 攒竹 太阳 颧髎 合谷 !

  方义:翳风、攒竹、太阳、颧髎均位于面部,疏调面部经筋、脉络之气;合谷为手阳明经原穴,从手走头面,“面口合谷收”,与诸穴相配可熄风止搐。

  加减:风寒阻络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袭络加曲池、内庭清泻郁热;虚风内动加太溪、三阴交滋养肾阴而熄风。

  操作:先刺合谷,后刺翳风及面部穴,用捻转泻法;面部穴操作手法不宜重。

  2.其他疗法 !

  ⑴ 皮内针:取面部扳机点,将揿针埋人,胶布固定。3~5天后更换穴位,重新埋针。

  ⑵ 三棱针:取颧髎、太阳、颊车,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加闪罐法。

  ⑶ 耳针:取神门、眼、面颊,针刺或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⑷ 穴位注射:选患侧翳风穴,用2%的利多卡因2ml注人。

  【验案举例】

  胡某,女,38岁。左侧面肌抽动7年,呈阵发性、不规则的面部肌肉抽搐。屡治无效,乃求针灸治疗。针刺风池、太阳、颧髎、禾髎、攒竹、列缺(右)。用九六补泻法的泻法,得气后留针20分钟。经治20次,面肌痉挛逐渐减轻而愈(杨依方.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 第1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按语】

  1.针灸治疗面肌痉挛一般可缓解症状,减少发作次数和程度。但对于病程较长而症状较重者疗效差,可作为辅助治疗。

  2.患者应保持心情舒畅,防止精神紧张及急躁。

  3.癫痫小发作也可以引起局限性面肌痉挛,多见于口角部位,常伴有口眼转动,有时可累及肢体抽搐,脑电图有异常放电现象。可作鉴别

针灸治疗面瘫的方法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