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

时间:2022-12-22 08:45:35 秀雯 质量管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

  一部优秀的图书,不仅要做到编校质量上乘,版式设计和印刷精美,而且要确保图书内容质量的高品位,力争做到新颖、有特色,即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 篇1

  为保证图书质量,图书出版管理部门一直都在对各出版社的图书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质量监督和检查,同时各出版社也对所出图书随时进行自检,这些努力使出版物在诸如错别字、装帧、印刷质量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但上述措施对图书内容质量的提高只能起到外部作用,不可能带来明显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图书内容质量的好坏,内容质量的好坏更是出版人常说的编、印、发三个环节综合合力的结果。

  由此可见,要提高图书内容质量,必须从影响图书内容质量的整个编辑流程着手,从加强团队建设和出版创新意识开始。

  1. 加强出版流程建设,认真执行出版行业制度和出版规范

  多年来,出版行业建立了完整的行业规范制度,从本质上说,这些制度为提高出版物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作为一个出版工作者,工作中时刻关注行业规范制度是毋庸置疑的,同时如何正确执行这些规范制度,这也是出版者本身所必须要重点考虑的事情。因为在图书制作的过程中,质量控制本身是由一个完整的链条组成,也就是出版人常说的编、印、发环节。在这个链条中,编是前端,没有这一环节,也就不可能会有好的出版物存在。在编这个环节中,涉及市场调研、选题策划、三审制度、编辑加工、三校一读等环节,其重中之重在于选题策划和初审制度,也就是内容质量定性的阶段。经过几年的实践,电子工业出版社在这一阶段通常采用严格的内部选题论证体系和双初审制度。

  (1)内部选题论证体系。一名策划编辑所策划的选题首先要经过该领域的策划负责人通过才能到出版社内部的选题论证会上讨论,而在论证会上,参加的人员包括策划编辑、市场发行人员、技术编辑和主管领导,策划编辑要在选题论证会上详细介绍选题的特点、市场上同类书的情况、所策划的选题与同类图书的区别、市场前景等。随后,参会人员对策划编辑的选题进行充分讨论,提出选题可能存在的市场风险,如何规避、改进。经过这样充分论证之后,策划编辑修改和吸收大家的意见,完善选题策划方案后,该选题才能顺利通过。一般选题通过率将严格控制在40%~50%。

  (2)双初审制度。对于初审制度来说,初审是检验稿件齐、清、定,以及是否符合策划意图的关键环节,是检验作者落实策划方案的最初环节。通常初审是由策划编辑或责任编辑来完成。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创意出版分社,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双初审制度,并设立专门的初审负责人。我们将初审进行详细的分工,由策划编辑和专门的初审负责人共同完成。策划编辑更多的是从稿件与前期选题策划的吻合度,稿件的内容写作质量以及体例结构上来把握;初审负责人则从稿件的语言逻辑、出版规范等方面进行稿件的抽读。通过这两个环节的严格把关控制稿件的内容质量,逐渐提高数字创意出版分社所出版图书的整体内容质量,为图书后续环节的顺利完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2. 做好企业文化建设,努力形成质量控制合力

  出版质量管理涉及环节多,在出版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产品的失败。如何避免和规避可能出现的问题,更多的是在于执行各个环节的人员。而这些人员又分别属于不同的部门,如何将不同的人员结合起来形成团队责任意识,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为了能够形成这股合力,充分调动相关环节人员的主动性,在管理上主要应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要营造关注质量控制的团队文化,充分发挥各环节人员的聪明才智。如在电子工业出版社数字创意出版分社,我们建立了质量体系建设小组和每周生产进度协调会机制,人员配备采用跨部门和跨岗位的方式,以确保质量控制的全面性。这两种方式一方面营造了团队的质量责任意识,另一方面也提高了不同岗位之间的团队合作意识。

  质量体系建设小组建立的目的就是要逐步建立和规范内部质量体系,监控工作流程的有效运转。质量体系建设小组的成员由数字创意出版分社主管质量的领导牵头,吸纳策划岗位、编辑岗位、设计岗位的负责人员共同组成。小组根据出版过程中不同环节遇到的问题,逐渐形成质量规范体系,如建立编辑工作流程细则、编辑出版注意规范、外编和外方合作公司的资源评估淘汰机制、引进图书的工作流程规范、读者服务规范等。

  每周生产进度协调会机制是将出版环节中相关人员如策划编辑、责任编辑、设计人员、校对人员等一同组织起来,在每周的周一上午对上一周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然后布置本周所要完成的图书项目。协调会机制主要是达到解决图书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高出版各环节的效率。

  二是通过统一协调,灵活采用“分”与“合”相结合的方式,既提高出版物质量,又营造跨部门的团队责任意识。这里所讲的“分”是指出版环节中不同岗位分属不同的部门,在部门内部,他们属于部门内的小团队;而“合”则是指在某一个出版物的出版过程中各个出版环节上人员“合力”的.过程。例如,我们将出版一本与苹果公司合作的图书,因为苹果公司的渠道需求,出版时间紧,而此书由一名香港作者写作,我们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有些界面图是繁体文字,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按期出版,我们要求分属不同部门的策划编辑、技术编辑、排版人员和设计人员同时协作,采用策划编辑联系香港作者改图、排版人员换图、设计人员重新调整设计方案、技术编辑校稿同时进行的方式,保证了图书按时出版。当图书印刷出来的时候,首先拿到样书的技术编辑兴奋地跑去找策划编辑,几个人互相翻看,因为这本书是他们共同合作完成的,大家心里都有一种成就感。这次合作也营造了一种团队协作的责任意识。

  3. 以满足读者需求为中心,培养出版创新意识

  对图书来说,一般读者的需求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知识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服务的需求。要满足这两方面的需求就必须要有出版质量创新意识,要有可持续性。

  在满足读者知识需求方面,要做到以人为本,始终以饱满的热情,以读者的利益和需求为中心,用敏锐的眼光来研究读者所需要的是怎样的“精神食粮”。同时,需要在满足读者基本需求的基础上,对内容、装帧设计等各方面有所创新,如此才能做到可持续发展,才能得到读者的认可。例如,我们出版的图书,有的图书能够重印十几个印次,而且随着版次的不断升级,读者对于好的出版物的期待程度也会提高。比如曾经出版的一本第二版的图书,这本书的第一版销售了近30000册,按计划第二版的图书准备在第一版基本销售结束时推出,但由于第二版的内容作者修订和增加得较多,在最后签订印数的时候,印张增加较多,这样与第一版相比定价就会提高较多。为了能够保持与第一版的定价相当,我们就在内文版式、开本大小等方面进行了适当调整,通过这些调整将定价降了下来,这样就导致在出版时间方面与计划相比有所拖延。而在此期间,有读者打电话过来咨询,期待这本书的出版,在发货时就出现了销售商积极要货的情况,甚至一家网上书店由原来的30册订货追加到300册。由此可见,通过不断的创新会为图书出版质量带来持续的发展。

  在满足读者服务需求方面,更需要出版者有创新意识。随着信息化的提高,读者服务的形式也需要提高。对于出版者来说,更多的是要与作者共同建立对读者的互动关系,通过电话、网站、QQ群、读者调查表、微博等多渠道的读者沟通形式,建立读者、出版者、作者的互动平台,收集读者反馈的信息,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一是为读者答疑解惑,二是通过此方式收集并建立读者信息库,为图书的再版或者该类选题的进一步论证提供基础资料。

  总之,出版质量管理最终的执行在于人。在出版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无论采取何种机制或者措施,都要体现以人为本,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协作、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出版各环节的力量拧成一条绳,形成工作合力,促使出版质量得到更大的提高。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 篇2

  一、概述

  对于国家而言,教育是其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的教育发展过程中,对于少儿阶段的儿童教育还有所欠缺,虽然现在有了诸多昂贵的幼儿园,但是其真正的教育与少儿的发展教育中还存在很多没有得到更宽广发展的东西,大多儿童教育都局限于启蒙,没有从少儿成长与发展的角度去理解和探索。例如,在少儿教育中,首先应该加强对于阅读的重视,当然,这种重视并不是一种完全的知识提供,而是为其培养出一种阅读习惯,使其从中汲取所需,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认知能力,从而达到使其个性得到开发引导的发展目的。目前来看,学校、图书管、家庭这三个重要的区域,是使其获得该习性培养的合适地方,然而遗憾的是,各地的图书馆的建立,硬件投资的增长,并没有使有效合理的管理工作得到真正实现,也没有使管理工作在其中发挥出应该有的功效。所以,应该对其中存在的问题加以认真分析,从而提出一些可以有效解决的措施。

  二、问题分析

  1.公众意识不足

  从当下的教育事业发展情况来分析,我国在这一领域还处在比较初级的阶段。首先,公众的参与意识不强,对于财富的追求使更多的人将时间投入到一系列的社会实践之中,同时,也将更多的时间放入各种旅游与享乐之中,因此,公众的重视程度一直偏离于读书,偏离于教育,虽然非常注重对于孩子各种教育与培训,但是却忽略了以孩子为主体的发展需求,盲目地投入,使孩子一直处在一种被动的过度训练状态,而且是超强度的,所以,这是一种明显的教育误区,应该得到一定纠正。其次,对于少儿图书馆来讲,在其管理工作中,非常欠缺,因为整体的发展是以基础的公共设施为出发点,只注重硬件备配,对于细化、运作、管理、服务等都没有进行一系列的系统化设计与建设,因此有待加强。

  2.管理结构不合理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少儿图书馆的藏书结构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对于分类不明确、特点不突出,只是通过一些大的'门类来区分,但是很多书都是比较新的,所以应该进行一种醒目的单独安排。其次,在查询方面,工作人员使不上力,只能说出比较大概方向,因此不能做到具体,所有的查询都必须通过肉眼一架一架去寻找,既浪费时间又浪费人力。再次,在采购方面缺乏明确方向,在这一方面应该设立具有专业水准的人员组成的小组,使其增强对于采购的研究与方向选择。应该从综合的角度去考虑图书的购进,不能单一地停留于传统的读书为道德培养,应该正确认识到各种知识的综合引入。

  三、解决措施

  1.树立正确的观念

  少儿图书管理工作,第一,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工作。第二,其主要的服务对象主要是社会,尽管服务的人群较广,但是应该注重少儿图书的管理。第三,少儿图书管理中,应该有分类观念,如对于小一点的孩子适合的读物,稍大一点孩子适合的读物等加以分类,如同美国大片一样,应该进行分级,因为少儿正处在生长发育的早期,对于各种知识的吸收并不强烈,也无意于求知,仅仅是从阅读这一方面来提起少儿的兴趣,激发其头脑的想象能力,应该选择一些图片较多的书籍作为主要读物,因为少儿对于文字的理解,没有对于图像的理解那般直观、形象、具体。第四,应该将现代的多媒体应用于少儿图书管理工作中,让学生可以通过一种不一样的感触来实现内心的激荡,使其更多地将兴趣转移到读书中。

  2.培养专业素质,增强服务意识

  虽然从性质上讲,少儿图书馆不以盈利为目的,但是它面向社会,面向开放式教育,面向自我教育,面向图书教育,因此应该将其看作一种服务机构,为社会大众服务。发展公共事业最重要是更为专业的素质、过硬的工作能力以及超强的服务意识,面对当下的建设与管理现状,在管理方面应该指出,一是应该强调工作人员的素质,应该组织对于员工的整体培训,应该建立起一套有效的考核评估制度;二是应该对于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进行一种转变,现代社会产业的急剧转型表明,应该认识到服务是一种整体发展的观念,不仅仅局限于“你好”“有什么可以帮您吗”“慢走”等这些形式化的东西,服务需要一种关系的建立,需要通过工作人员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发展关系,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服务行业的发展,服务意识的增长与扩展,已经表明,顾客不再成为上帝,而是将顾客作为一种朋友,使其从一种被服务的体验中,感受到交往,理解到一种人文关怀,使其从中真正地参与到和谐中。总地来看,服务并不是一种低三下四的行为,少儿图书管理工作有它的神圣之处,有对社会和谐发展所能产生的功效,因为它具备促进少儿个性发展教育的功能。因此来看,它也是一项非常光荣且有价值的事业。

  3.建立新模式,新旧并用

  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不像计算机行业的管理,摆几台计算机,联上网就实现。它是一个比较复杂、工作量庞大的工作,因此,应该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一些科技投入与信息技术的应用,只有与时俱进,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工具。一方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使图书管理更加便利,并且可以从这一方面的投入中使所有的具体工作加以简化,如检索的数字化、智能化,很明显减少了工作人员的负担,也使顾客能够更好地去直奔主题,节约了共同的时间。另外,电子图书的储备可以增加图书量,内容与形式也可以得到更为动态的表现,对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冲突也可以大大减少,所以,应该选择与时俱进,但应该注意将传统的模式与新的信息管理模式相结合,一味追求新科技与网络技术而丢掉原有的东西,会直接使网络风险加大,因此,应该新旧模式并用,科学调理,使二者共同促进少儿图书管理工作。

  四、结束语

  总之,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最为核心的发展。因此,应该对少儿阶段的儿童发展教育打好基础,做好少儿图书管理工作,增强其公益性,转变观念,以时代因素为背景与参考事实,不断地去适应时代需求,不断地与时俱进,只有从专业的角度加强职业培养,从服务的角度提升管理理念,更加有助于这项工作的长期发展以及发挥出其应当具备的功效。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 篇3

  当前是一个信息化时代,经济社会飞速发展,要求我们紧随时代节奏。图书馆搭建了传播知识的载体,社会飞速发展,人们对知识的渴求更为高涨,社会对人才具有极大的需求,具有更多的知识,获得诸多权益,这使得图书馆资料管理面临着严峻的压力。图书资料不断增多,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高效开展工作,且更为便捷。长期以来,人们使用之前的图书资料管理方式,使图书馆十分被动,其许多图书馆均处于封闭式管理环境当中,图书管理人员无论是管理手段,还是服务,均有待提升,日常工作仅是图书的借还,不会积极主动服务客户,具有相对较弱的业务能力,整体而言,图书馆资料管理所有制度均有待健全。

  一、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的意义

  第一,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有助于图书的归类与整理。之前的图书管理办法流程过于复杂,一般要经过人工分类、整理。信息化管理图书,让管理人员迅速整理图书,精简图书管理,使管理人员工作更为高效。第二,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促使图书的查询与阅读较为快捷。图书资料管理的信息化,把之前纸质的图书,变成电子版形式,便于管理及分类图书,使读者阅读量更大。第三,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提升资源的利用率。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共享各空间与各时间资源与信息,让不同层次的人们认知社会实时动态,迅速把握社会发展过程,真正共享资源,促使社会进步。

  二、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资料管理方法与措施

  (一)构建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

  为达到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的效果,需构建一套由上至下比较完整的图书资料信息化管理体系,在单位内部构建集中化的管理工作制度,依照规定,明确要求图书资料的收集与使用;在软件上,构建一套功能完备的图书资料管理软件,所有部门形成的工作图书资料均归于软件管理中,且赋予不同部门查询权限更好地利用信息资源,结合单位日常工作需求,规划数据库,按部就班信,息化转化历史资料,集中管理历史资料与新生资料;对人员的管理,选取的技术人才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由它们管理图书资料,便于日常更好地使用及维护图书资料。

  (二)搭建图书资料管理的良好环境

  图书馆经费受到一定限制,导致采购人员在具体购置中受到一定束缚,终而使得图书馆资料存在单一性的特征。考虑到这种状况,应强化政府投入力度,从而优化并完善图书馆信息化管理形式,且它的资料信息表现出多元化的特征。比较之下,图书馆资料一般是将知识传播出去,所以,邀请领导真正关注,了解人民群众的`整体素质与涵养的必要性。由于国家发展和民众素质有很大关系,且公共文化事业也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现阶段,加强政策上的完善,要自觉健全法律法规,政府加大资金的投入,组织专业人才,进行专门的培训,加强图书馆的管理,紧随信息时代发展趋势,为许多读者带来更大的便捷,且给予必要的服务。

  (三)达到图书资料多层次的开放共享

  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最终是为了共享信息资源,使图书资料为我们平常生活提供良好的服务。图书资料的开放共享涵盖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让外部信息得以共享,在互联网协助下,让单位外部人员可以访问单位图书资料数据库,也是更深层意义上的信息共享,使社会信息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为达到这一方面的信息共享,务必要具有集中化的信息化建设标准,且以信息安全手段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在单位内部共享信息资源,在单位当中集中采用图书资料管理软件,让部门部门间的信息得以共享,不同部门在软件查询检索作用下短时间由数据库内获得目标文件。

  (四)不断提高图书馆管理人员整体素质

  读者走进图书馆中,最先见到的是管理人员。相较之下,图书馆管理人员体现了图书馆的整体形象。所以,需有效组织图书馆管理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注重自己的仪表与妆容,注意和顾客沟通及交流所持的态度,体现他们的素质,打造良好的形象,使读者对管理员产生良好的印象。意识到搞好图书资料管理工作的积极意义,认识信息化管理方法给图书资料管理与使用提供的方便,保持良好的信息化管理的意识,完善自身管理素质,保持为公众负责的态度。将优秀的信息化管理人才吸引过来,提高他们图书管理水平,协助管理图书资料,有效共享资源。加强宣传力度,提升图书的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及质量。上述均体现了管理人员专业水准,也是他们自身素养的体现。

  社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加强。图书馆资料管理已经滞后,要基于信息化背景下的图书资料管理要树立新的意识,紧随时代风发展步伐,转变图书馆管理理念,让管理者工作更为规范,丰富书馆资源信息内容,充分利用资料,且为读者认识及了解信息提供了便利。信息化管理图书资料,拓宽民众视野,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与修养,这方面的意义十分突出。

【图书出版质量管理的措施】相关文章:

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03-25

油品质量管理的措施03-31

出版市场的细分04-24

质量管理的要素11-02

晕针的急救措施11-10

公司对员工的激励措施08-16

员工激励措施的原则03-07

登革热预防知识及措施11-12

质量管理与质量意识资料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