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发展文献综述

时间:2020-08-21 20:28:30 质量管理 我要投稿

质量管理发展文献综述

  引导语:当今世界,经济活动的国际化趋势日益增强。国际市场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明显提高。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求发展,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下面是yjbys小编为你带来的质量管理发展文献综述,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美国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朱兰定义质量为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在“传统”质量观念中,质量一词主要是指产品质量,质量管理也主要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产成品、半成品等进行检验,以达到控制产品质量的目的。而现代质量观念认为质量是指全面质量,其含义首先表现在: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整体的概念,即企业必须用系统论的思想和方法来认识和对待质量。企业的产成品质量、半成品和零部件质量、原材料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工作和服务质量等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质量管理应该是整个企业全体人员的总体行为。

  1 质量管理发展历程

  1.1 工业革命以前的产品质量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在早期的集市上,人们相互交换产品(主要为天然产品和天然材料的制成品)。产品制造者直接面对顾客,产品的质量由人的感官来判定。接着又村庄逐渐发展为商品交换。买卖双方不再直接接触了,而是通过商人来进行交换和交易。在村庄、集市上通行的确认质量的方法便行不通了。于是就产生了质量担保,从口头行式的质量担保逐渐演变成质量担保书。商业的发展要使彼此相隔遥远的连锁性厂商和经销商之间能够有效地沟通。新的发明又产生了,这就是质量规范及产品规格。这样有关质量的信息能够在买卖双方间直接沟通。无论距离多么遥远,产品结构多么复杂,紧接着,简易的质量检验方法和测量手段也相继产生,就是在手工业时期的原始质量管理。由于这时期的质量主要靠手工操作者本人依据自己的手艺和经验把关,因而又称为“操作者的质量管理”。18世纪中叶,欧洲爆发了工业革命,其产物就是工厂,由于工厂具有工业者和小作坊无可比拟的优势,导致手工作坊的解体和工厂体制的形成。在工厂进行的大批量生产,带来了许多新的技术问题,如部件的互换性、标准化、工装和测量的精度等。这些问题的提出和解决,催促着质量管理科学的诞生,因此质量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是在20世纪的事情。

  1.2 工业革命后质量管理的发展

  质量管理发展的历史到今天已经进了第五个阶段。

  1.2.1.第一个阶段是20世纪初到30年代质量检验阶段:以质量检验把关为主,是从

  半成品或者产中间挑出废品和次品,是一种事后把关式的管理,它依靠的是检查人员的经验和责任心。

  1.2.2.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之间是统计质量控制阶段。适应生产力大发展的要求,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异常情况,从而采取处理措施,把质量检验发展到由事后把关变成事前控制。

  1.2.3.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60年代 进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的阶段,开始叫TQC,后来发展到TQM。最主要特点是:抓质量不仅仅是抓生产制造的质量,更是从源头抓起,贯穿于从设计开始一直到售后服务的全过程,要动员全体员工、全体人员来参与这项活动,要以顾客为关注的中心来开展活动。因此全面质量管理意味着是全攻全守型的阶段。

  1.2.4.第四个阶段也是20世纪60年代还是质量保证阶段。就是我们所说的QA,以军工企业为代表,它把企业一切应该做的事情订立成质量手册,通过程序文件以及一系列的质量表格文件来控制,它的观点是想到的就要写到,写到的就要做到。用严密的程序手册来保证过程的进行。一直延续到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其中最典型的就是ISO900族系列标准。

  1.2.5.第五个阶段是21世纪以后零缺陷的质量管理,进入质量哲学时代,这是 以美国克劳斯比为代表的。他主张抓质量,主要是抓住根本,就是人。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真正使质量获得进步。它的目标是第一次就把事情做对,而且把每次做对作为奋斗方向。 回顾质量管理经营的五个阶段,可以看到,我们的企业、国家现在处于一个混合阶段。有很多企业在申报ISO900系列标准,有的在采用全面质量管理的手法 和办法,但是另外一方面却又检验、把关都没有到位。从这个意义上讲,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是夹生饭,是混合性的管理。

  2 现代质量管理具有以下发展趋势

  质量要求, 将更多的由用户或顾客提出。企业只有努力增加对用户的了解, 才能最

  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在企业竞争中谁最了解用户, 谁就将赢得市场主动权。质量管理的发展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质量管理方法、手段, 也将随之提高。由于计算机对质量数据进行快速传递的结果使质量管理学科对数据的理解认识, 将有新的突破。 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质量文化” 氛围。“质量文化”是指人民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做事的方式、方法。对于一个企业来说, 企业多数成员的价值观和信念是围绕提高质量而确立的, 企业建立了良好的质量文化就能增强企业职工的凝聚力、向心力、持久力。质量文化从不同角度阐述和挖掘了全面质量管理与整个企业和社会文化的关系, 良好的质量文化将迅速推动企业的质量管理工作的深人与发展。

  2.1.全面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社会化趋势

  由于质量是联结商品生产、交换和消费过程的纽带,而每一个社会成员都是“顾客”,都关心质量问题,因此,质量进入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是商品经济发展和消费者追求“完美”商品所导致的必然结果。质量进入人类社会的所有领域将促进质量管理的社会化。传统质量管理和初期的全面质量管理主要立足于企业,虽然早期的全面质量管理已强调全员参与管理,但仍局限在企业内部。随着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质量管理问题已从企业内部向社会扩展。其主要原因是:

  2.1.1.企业的产品质量受社会因素的影响日趋严重。由于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不断加强,使愈来愈多的企业感觉到,他们的产品质量受社会众多因素的影响。能源供应、原材料质量、配套件质量、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贮存、运输、社会立法等都直接或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质量。因此,生产企业在加强质量管理的同时,也希望社会其它部门都来关心质量问题,这就促使质量问题的进一步社会化。

  2.1.2.质量问题造成的资源损失日益为社会所关注。物质产品都存在着能否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问题。如,落后的小生产的开采方法,不但不能保证黄金产品的质量,而且造成金矿资源的极大流失;设备、工艺落后的小型钢厂能源消耗多、产品质量低。由于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企业如果不能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将会使自然资源短缺状况更为严重。

  2.1.3.人类社会越来越重视因质量问题引起的环境污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的环境意识逐渐加强,对引起环境污染的质量问题十分敏感。商品生产和商品的质量缺陷都可造成环境污染。如,生产中的三废污染,机动车燃烧性能不好造成的尾气污染,质量不合格的彩电造成的放射性污染,食品的卫生性差引起的污染等。因为环境保护是整个人类的共同事业,所以,引起环境污染的质量问题必然被人类社会所重视。

  2.1.4.顾客日益群体化。消费者在长期和商品打交道的过程中,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逐渐联合起来,并寻找法律的武器来解决有关质量问题。各种类型的消费者协会、用户协会使单个顾客转变为社会群体用户,这就导致企业的商品和质量管理工作必须面对社会,并经受社会集团的评价和检验。

  2.2.微观质量管理和宏观质量管理同步发展的趋势

  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质量管理可分为微观管理和宏观管理。一般来说,微观质量管理主要是指生产企业或经营企业对产品或商品实施的质量管理。如,生产企业对产品的设计质量、原材料质量、工艺工序质量、工作质量等实行的管理,经营企业对商品的检验、贮存、养护、售后服务等实行的质量管理。宏观质量管理主要是指国家、行业对整个国家或行业的质量问题实施的调控和管理。如,国家通过法律手段保证和提高商品质量,对生产名优产品的企业施行政策倾斜,通过调控手段改变不合理的产品结构,国家或行业对商品进行的评优奖励活动等。

  在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过程中,管理者对微观质量管理的理论和应用进行了大量研究,促进了质量管理的长足进步。鉴于质量问题日趋社会化,加强宏观质量管理的任务必然更加尖锐地摆在管理者面前。在西方国家,宏观质量管理主要是通过法律手段来进行,但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和指导也有加强的趋势。我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刚刚确立,经济立法尚未健全,摆在我们面前的宏观质量管理任务十分艰巨。长期以来,我国的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政府和行业的宏观调控更侧重于商品的数量。而当今世界,质量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只有把质量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在搞好微观质量管理的同时,同步地提高宏观质量管理的水平。才能有效地促进质量管理的发展,以保证商品质 2

  量的稳定提高。把宏观质量管理和微观质量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不但对于我国是一个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国际上质量管理的发展方向。

  2.3.更加重视人的作用和素质

  质量管理是全员性的管理,只有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动员社会力量和企业全体人员都积极参加管理,才能确保商品质量。随着管理科学的发展,人在管理中的作用大大加强了,对人的素质要求也大大提高了。重视人的作用,不断提高全员的素质,已经成为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

  经济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国际市场的风风雨雨后,清醒地认识到:“质量就是市场”,“人的素质最终决定着商品质量”。美国政府和工业界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制定了庞大的计划,对各层次的人员进行培训,鼓励广大职工参加质量活动,并设立国家质量奖,奖励对质量作出贡献并取得成效的企业。日本人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迅速提高产品质量,成为世界上的经济大国,也正是优先发展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所取得的结果。

  80年代以来,我国曾在全国范围内大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但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管理者素质较低地也是重要原因。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应始终把职工教育和培训放在重要地位,不断提高全员的文化素质,促进质量管理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应看到我国目前的教育水平还比较落后,提高全员的文化素质非朝夕之功。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把文化素质较高的职工安排在质量管理的重要岗位上,以保证质量管理的顺利实行。

  提高人的素质,特别是提高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发展中国家将有更多的商品直接参与国际竞争,那时,质量的竞争、管理水平的竞争、人的素质的竞争将充分表现出来。所以,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经济、狠抓质量的同时,要始终想到人才和教育的基础地位。只有不断提高人的素质,才能确保商品质量,扩大国际市场,更迅速地促进经济发展。

  2.4重视环境对质量管理的影响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往往处于合同和非合同两种经营环境中,因而也导致了两种环境条件下质量管理的差异。在非合同环境中,企业的质量管理主要是,根据市场调研了解市场对质量的需求和期望,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自行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在企业内部开展质量保证,以实现质量管理的目标。在合同环境下,企业必须依据用户需求的质量特点,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实行质量保证。企业提供的产品和质量管理体系也必须接受用户的评价,以实现合同规定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因此,合同环境下的质量管理不仅要在企业内部展开,还要延伸到企业外部,在供需双方之间实行质量保证,以取得用户对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信任,建立稳定的市场关系。

  我国的一些企业习惯于用同一模式的质量管理体系处理不同环境下的质量问题,往往容易忽视用户需求的某些质量特性,使用户对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产生疑问,影响稳定市场关系的建立。在合同环境下,用户要求的质量特性可以是质量标准中内容,也可以是质量标准外的内容。企业在实施质量管理时,一方面,可运用已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对质量标准内的项目进行管理;另一方面,还必须根据用户需求,增加相应的质量管理内容,对质量标准外的项目进行管理,以达到合同规定的要求,使用户对企业的质量保证能力充满信心。

  在当代国家贸易中,合同环境占有的重要地位日趋明显。这就要求企业必须根据用户的需求增加新的质量管理的内容,提高质量保证能力,通过增加用户对企业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体系的信任,不断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

  质量管理科学是近代大工业的产物,而且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研究质量管理新的发展趋势,不断更新质量观念,能更好地促进质量工作的开展,进而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改善。

  3、今后的世界质量管理的发展趋势的6个特点

  3.1.以高层领导为主导的质量管理新时代已到来

  目前,西方和美国权威质量管理专家明确指出,质量管理以开始进入以领导为主的新时代。这一观点不仅被普遍接受,而且在实践中也得到证实。在美国专家介绍的案例中,所有重视质量的大公司,都是由总经理或总裁亲自过问质量战略和落实质量目标,并且在经营管理中时刻以质量为核心,强调全民的宏观和微观质量管理相一致的经营模式,这也是最有前途和生命力的经营理念。

  成功的大公司都有明确的质量管理战略目标,并且由总经理或总裁亲自制定有关质量战略内容。他们讲,力争完美目标而达不到,比力争完美达到的非完美目标要好。

  3.2.迎接无缺陷挑战,使产品质量无缺陷,并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

  这是美国和西方质量界最推崇和广泛宣讲的概念。他们认为,经常生产无缺陷的产品实际是不可能的。但是作为质量管理,自上而下必须不断追求无缺陷的挑战,如果没有这种挑战精神严格要求,永远达不到世界先进水平。这是一种辩证的哲学观点,目前在美国和西方的一些大企业里都普遍接受这一观点,并努力采取措施实施。

  3.3.强调参与质量管理

  美国近年在质量管理方面提出两个较有影响的理论,其一是费根堡姆博士的全面质量管理,已广泛被世界各国所采纳和应用;其二是参与质量管理。全面质量管理在日本获得成功后,美国如梦初醒,而质量问题又在于不如日本能发动群众共同参与质量管理。因此,近年美国掀起一股参与质量管理热,把美国热衷于表现自己的个人主义用参与管理来取代。

  3.4.质量改进向隐蔽工厂挑战

  所谓隐蔽工厂是指在实际活动中,由于运行失效而不得不为消除缺陷而客观存在着

  的、不被管理者所察觉的损失,这种活动或过程即称“隐蔽工厂”(hidden factory)。它提醒人们必须注意到,在每个企业和工厂中都存在着隐蔽的工厂。也就是在每个人的周围,都有一个隐蔽工厂挑战,减少和消除隐蔽工厂的负面作用,不仅是质量管理的重要任务,也是质量管理的新途径和新方向。

  3.5.开发软件管理,迎接新的挑战

  在当今新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大小企业都在关心最近几年质量管理状态如何发展

  变化?过几年之后质量管理状态可能出现怎样的变化?对质量管理的变化采取什么对策?对待这些问题,美国质量专家认为,对未来质量管理工作的探讨,无疑会促进当前质量管理的发展。计算机辅助设计和制造及机器人的大量应用,特别是新的计算机不断推出和应用,将更好的发挥人工智能,使管理方式和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促进工业生产发展和变化,从而导致未来质量管理的根本的改变。为迎接由于新技术的应用而导致的质量管理的信息化和变革,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们对软件管理的探讨和开发十分重视。所谓软件管理,是把整个质量管理看做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并通过设计一种软件进行过程和目标管理来体现这一过程。从而形成全过程的质量管理软件系统。

  3.6.质量文化的兴起和塑造

  质量文化是随着全面质量管理的深入发展而提出的新概念。因为全面质量管理的发展,要求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下,才能真正实施和发展,随之出现了质量文化的新概念。

  质量文化是质量管理的基础,质量文化通过价值观和信念的确立而得到巩固和发展。比如:全面质量管理提出全员参加、面向顾客、协力配合和控制全过程,承认这些概念的正确性和可能性就是一种信念。另外,认为以质量为核心的生产和经营者管理才能产生最大效益,这种价值观和信念,直接影响着企业和社会质量文化的发展和 塑造,没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也就谈不上全面质量管理,更谈不上质量文化。

【质量管理发展文献综述】相关文章:

质量管理的发展06-29

质量管理发展原因06-17

现代质量管理的发展06-29

质量管理的发展原因08-30

质量管理的全球发展06-17

现代装载机技术发展综述10-18

质量管理的发展史06-29

质量管理发展史11-04

质量管理发展都有哪些阶段-关于质量管理发展的三大阶段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