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管理的七项思考

时间:2020-08-21 20:42:39 质量管理 我要投稿

质量管理的七项思考

  质量管理思维会决定质量管理方法、管理制度以及管理结构的建立,其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质量的好坏。因此,作为管理者应该努力挖掘自己的思维,力图使之最科学。对于质量管理,yjbys小编有如下观点:

  一、质量是制造出来的,而不是检查出来的。

  这个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明白,因为质量是由制造者掌握的,他们将质量弄好了,产品就没有质量问题;如果他们将质量弄坏了,并不会因为有了检查就会变好。这是最简单的理解,更深一点的意思就是仅靠检查是控制不了质量的。

  但是,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很多人却不够深刻。质量的保证并不在制造者,而在于质量管理,检查只是质量管理的一部分,是为了保证质量。如果认为质量是由检查来控制是不对的,但如果认为质量与检查无关那就更不对了。

  二、我们保证的是通过自己手中的产品质量全部合格,而不只是自己干得合格。

  这一原则提示,上道工序的产品不合格,如果从我们手中流了过去,我们同样有责任。我们不但要干好所谓的“自己的活”,还要监督好其他人的活,这样才能做到全员参与。(这一原则直接影响到责任判定,很可能别人的问题,但由于“我”没有认真监督,而导致责任在“我”。)

  三、我们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向管理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而不是为了控制产品合格。

  检查员查到了不合格的产品,马上督促责任人将其整修为合格,但并没有将这个情况记录于报表中。问他为什么要这样,他说:“你放心,我绝对能保证我查到的问题都会被整改好,既然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再记录都没有什么作用了。”其实,这位检查员认为他的检查是为了控制产品合格,彻底走入了“质量是靠检查保证”的误区。本来,如果他能将所有的都认真的检查,也是可以保证产品质量的,但是,他能检查的项真是太少了,还有大部分的他无法检查的我们该如何保证呢?其实,我们检查的目的是为了向管理者提供最真实的信息,让他们去教育、去管理,达到管理好整体质量的目的。这才能体现管理中的1+1>2的原则。如果质量管理中“检查”之后就没有其他管理行为了,那是无法保证整体质量的,充其量也只能保证检查到的产品的质量。

  四、我们监督的不是产品,而是行为。

  这一点很重要,不合格的产品是不规范行为的必然结果。我们做的不是消灭不合格产品,而是要消灭不规范的行为,这也说明了管理的本质不是出了问题去纠正,而是保证不出问题。

  而且不规范行为是一个全面的概念,但产品只是形容质量行为,也就是说,质量管理必须全方位从人的行为着手,而不是简简单单地只从质量行为着手。看到很多的质量检查人员,热衷于对产品的检查,却忽视了对人的行为的控制,要记住:我们只是在无法监控人的行为时,才会用他们行为产生的结果——产品来反映他们的行为。

  五、很多情况下我们都难以做到全项检查

这时我们的思维是:不要再刻意去增加检查的.次数,我们要做的不是确保我们都能检查到,而是确保员工没有十足的把握能逃过监督。

  永远要记住一点,如果有10000个点,我们抽查50个点与100个点效果是一样的,这时候,我们应该转换思维,不要再试图以增加检查次数来保证质量,我们要做的不是把50个点变成100个点,而是让操作工不知道我们要抽查哪50个点(也就是说,我们应该让这50个点反映的内容更接近真实)。

  六、程序越多就越保险吗?

  人有一种思维,因为担心出问题,而将程序设计得多多的。虽然程序多了,对预防问题有好处,但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程序多了,程序偏差的可能性也相应多了。或许,会出现因为程序多而产生其它的问题。当然,程序的繁多肯定是一种浪费。程序在于严谨而不在于多。你如果问一群小学生1+1等于几,大概所有的人都会说是2,但如果你问他们1+5-4等于几,结果会是什么呢?

  一个人一个小时挖一个坑,但60个人一分钟却挖不了一个坑,甚至60分钟也挖不了,而且60个人挖的坑还不如一个人挖的坑好,在企业管理中就是这样。质量管理也如此,并不是程序复杂就好,也不是人多就佳。

  七、检查人员素质就一定比员工高吗?

  这个答案我就不说了。我要说的是,我们千万不要有检查人员的素质就一定比员工的素质高的思想,检查人员也需要管理。其实,所有的管理人员都需要管理,如何管理呢?我认为应该由全体员工来管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员参与企业管理。

【质量管理的七项思考】相关文章:

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思考09-13

2016最新提升企业产品质量管理的思考09-28

全面质量管理在设计过程中的运用与思考06-15

质量管理的发展06-29

质量管理的要素06-29

质量管理的原则06-29

班组生产的质量管理09-24

质量管理小组的建设09-30

项目质量管理的原则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