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治疗方式

时间:2017-06-29 编辑:吴健敏 手机版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和疝外科的最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先天性的腹股沟疝和脐疝两种。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小儿疝气治疗方式,欢迎阅读。

  1、开放腹股沟疝修补术

  小儿腹股沟疝由于多无腹壁肌肉薄弱因素,一般仅高位结扎疝囊颈即可。一般婴幼儿多选在下腹横纹的横行切口,较大儿童可沿腹股沟取斜切口,约2cm,打开腹壁各层,在外环处剥离疝囊横断后,将近端疝囊与精索结构分离至可见腹膜外脂肪,于内环疝囊颈处贯穿缝扎。女性疝的手术基本操作与男孩相同,圆韧带常与疝囊紧密粘附,可不予分离,在内环处连同疝囊一起结扎。(对于滑动疝,如输卵管构成疝囊后壁的一部分,则沿输卵管远端及两侧剪开疝囊后壁至疝囊颈部,将输卵管回纳入腹腔后,再缝合剪开之疝囊后壁,然后在内环将疝囊缝扎。盲肠作为疝囊后壁的一部分时,同样亦是将盲肠两侧的疝囊壁剪开,游离盲肠使之回纳人腹腔后,再缝合剪开的疝囊壁两叶,然后将疝囊颈作荷包缝扎。)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术为小儿腹股沟疝传统的手术方法,但由于其需要打开腹外斜肌和内环,分离疝囊与精索时易损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破坏腹股沟管,引起术后严重的腹股沟区疼痛,且不能进行对侧可能存在的隐性疝的评估,不能避免异时疝的发生为其不足。

  2、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

  最初由于担心损伤精索结构,腹腔镜手术仅限于女孩,1997年El-Gohary首先报道女孩腹股沟疝结扎;随后对男孩的手术实践证明该方法无论是治疗复发疝还是嵌顿疝都不会造成精索结构的损伤。

  ①三孔腹腔镜内环缝扎术:先于脐中心切开放置套管建立CO2气腹,确定疝环形态及大小,腹腔镜监视下在两侧腹分别穿置套管建立操作通道,经腹壁穿入或经套管导入2-0不可吸收带针缝合线,对疝囊开口腹膜可采取Z字缝合、荷包缝合或连续缝合关闭内环,双钳操作腹内打结完成内环结扎。三孔腹腔镜内环缝扎术是最先开展的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方法,手术过程需要使用三个辅助套管,一个用于放置腹腔镜镜头,其余两个用于放置各种手术器械,三孔技术使用抓钳辅助提起并抚平位于精索结构上的腹膜皱襞使镜下缝合结扎更具操控性,而且在手术出现危险时可以及时进行处理,但手术操作相对复杂,这要求有较高的镜下精细缝合及打结操作技巧。而且对于男性患儿,为避免损伤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缝合过程需要刻意避开这些重要结构对应区域的腹膜,从而在内环上遗留部分腹膜间隙,无法实现内环腹膜的完全关闭,因此可能影响腹膜纤维化和瘢痕的形成,增加术后复发的几率。而且,对比开放手术几乎不明显的一处腹横纹切口,三孔腹腔镜技术由于多处腹壁切口且需要建立气腹,在手术时间和腹壁美观方面并无明显优势。

  ②经脐两孔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为减少传统腹腔镜手术多个切口的创伤并改善美观,可通过脐部隐蔽单切口或单部位借助各种疝缝合器具经皮穿刺体外操作完成腹膜外结扎内环,不但减少一个手术戳孔,而且腹膜外结扎较经腹腔内缝扎更简便。手术方法为将带线的疝针自内环体表投影进针,抓钳辅助下在腹膜外潜行分离疝环内侧半周,将带线针刺入腹腔并将结扎线一端牵出留在腹腔内,退出此针再经同一皮肤进针点刺入不带线的钩针,沿疝环外半周潜行分离,自同一后腹膜穿刺点刺入腹腔,然后用钩针钩出留置于腹内的结扎线至腹腔外,线结埋于皮下。该种手术方法不仅可减少腹壁穿刺套管的数量,而且手术部位也由腹腔内缝扎改善为腹膜外结扎,术后脐部瘢痕隐蔽不可见,仅遗留腹横纹一个约1.5mm不明显的瘢痕,可达到无瘢痕手术效果,是腹腔镜疝修补方法的重大改进。但手术过程中需要两次穿刺腹壁完成送线及取线过程,不能保证两次经过腹壁的路径完全一致,可能结扎部分皮下组织、肌肉和神经等,不仅可导致术后腹股沟区的疼痛不适,还可造成结扎组织缺血断开使结扎线结松弛,线结慢慢松开妨碍进一步的腹膜粘连,导致潜在复发。

  ③单孔腹腔镜监视下经皮腹膜外内环结扎术:随着手术经验的积累,目前,我们普遍使用我们自行设计的双钩疝针对腹股沟疝患儿施行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完全腹膜外内环结扎术。术中无需借助其他辅助工具,仅使用同一枚穿刺针一次穿刺腹壁即可于腹膜外水平完成内环的结扎。于体外打结后将线结埋置在腹壁肌层下、内环口前壁腹膜外,以此减少皮下线结反应的发生。设计该双钩疝针前1/3端弯成弧形,这与内环的生理弧度相一致,利于沿内环腹膜外潜行,可控性较好,不遗留腹膜间隙。此外,针的尖端较钝,在跨越精索及输精管时起到钝性分离的作用,因而对这些重要结构起到保护作用,使操作更简便易行,不仅手术时间短(单侧疝约3-5分钟,双侧疝约5-10分钟)、术后疼痛轻、复发率低,而且创伤更小。单孔腹腔镜手术由于脐部切口隐蔽不可见,微小的腹横纹穿刺针眼亦不易引起注意,达到无瘢痕手术效果,可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微创手术。

小儿疝气治疗方式相关推荐
最新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