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指导应“导”在根本上

时间:2023-03-10 10:00:28 初中知识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学习方法指导应“导”在根本上

  思维能力是智力结构的核心,是智力活动的主导,它贯穿于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是学习者掌握知识不可缺少的法宝。学习方法的指导就应该“导”在根本上,应着眼于思维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语文学习的角度来说,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才能“披文以人情”,“破文悟道”;领悟作家的心灵世界,解读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思想内容。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时,应始终把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放在重要位置。

学习方法指导应“导”在根本上

  从语文学科的角度来说,通过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应努力做好如下几项工作。

  一、让学生多感悟多“换位”思维,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人们感知世界和进行艺术创造的一种基本思维方式。形象思维的突出特点就是思维内容的形象性和典型形象的代表性。思维内容的形象性是指形象思维的对象和结果是围绕一定的形象展开的,如写人、写景状物的文章都是围绕一定的人物形象或景物特征去构思。典型形象的代表性是指任何形象思维的艺术形象不仅是形象本身的个体内涵,而且具有其时代的普遍特征和社会生活的共性。形象的典型性是形象思维的灵魂,我们阅读作品和进行文学创作时都要精心构思,让形象说话。

  与形象思维方式紧密相关的思维活动就是想象和联想。想象是一种独特的活跃的形象思维形式,它是人脑在原有的思维基础上加工原有的意象、情境,而创造出新意的思维活动,是“思想”加“形象”的思维活动。象有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之分。根据已有的信息将其一般性的复现或加工,这是再造想象;不以现有的经验信息为依据而进行全新的创造,这是创造性想象。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固然要教给学生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的方法,要使学生懂得进行再造想象就要把自己和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换位”,使自己暂时置身于作者或人物的情境之中,要进行创造想象就要善于发散,从多角度思维。但方法并不等于能力,正如手中握有钥匙并不等于已进入殿堂一样;因此,教师不能满足于教给方法,教学中我们还应创设情境,对学生进行“换位”移情的训练;切实提高想象能力。如《背影》中作者对父亲的背影有一段直接描写:“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珊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文稿中对父亲背影的描写表现了父亲的什么内在品质和思想感情?“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流泪的原因是什么?父亲送“我”上车的过程中,只说了四句简短而平常的话,却从不同侧面表现出父亲的一片爱心。这四句话是:①决定亲自去送儿子时说的:“不要紧,他们(指茶房)去不好。”②在车站里说的:“我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③要走下车厢时说的:“我走了,到那边来信!④走下车厢时说的:“进去吧,里边没人。”说这四句话时,父亲的心里是怎么想的呢?教师应指导学生采用“换位法”进行再造想象,领悟和体会“我”和父亲的情感,使“换位法”成为培养想象能力的宽敞通道。让学生通过这个通道进入“我”的父亲的内心世界,进而准确地把握人物性格感情。

  和想象一样,联想在形象思维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写作者对某种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并产生了想把它表现出来的创作冲动,一旦接触了某种能够和表现对象在心理上相沟通的“物”时,就会产生联想。联想有由形似到神似的联想,有对比联想;有关系联想。不同类型的联想有不同的思维方法。教学中就要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来理解课文。如《白杨礼赞》一文,作者从白杨树这一联想的触发点出发,依次想到了:①人;②北方农民;②守卫家乡的哨兵;④抗日军民的伟大的斗争精神和意志。这是一个逐步明确化、具体化的过程,是由“形”到“神”,由感受到领悟的深化过程。文章为了使“物”与“人”不仅“形似”而且“神似”,把北方抗日军民的一些本质特征赋予白杨树,融汇在对白杨树形象的描绘之中。我们很多老师教《白杨礼赞》时都注意引导学生理清作者的联想过程,并找出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的相似点。这对于学生开拓思路进行联想是很有好处的。但有些老师仅满足于使学生懂得作者的写作思路和“物”与“人”的对应相似,当教师自己或教师与学生一起理出作者的联想过程,找出白杨树与北方抗日军民神似之处后,就以为大功告成了。更有甚者,有的老师列出“白杨树笔直的干、一律向上的丫枝、片征向上的叶”、“白杨树倔强挺立、不屈不挠对抗着西北风”等描写杨树干、枝、叶、皮的语词,与“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正直、质朴、严肃”等描写北方抗日军民精神风貌的语词让学生画连线,而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揣摩,这样做的结果,学生仅仅是从文字上去认识象征的手法,去认识联想的特点,学到的仅仅是作为语文知识的象征手法,其思维并没有与作者的思维相沟通,并没有循着作者受某物的触发而扩展开的思路作一番探寻,其思维所受的训练也就很有限了。

  二、提倡苦学,反复轰击,促进直觉思维能力的发展。人们在认识世界时往往会产生无意识现象,这是一种智的直观,与无意识现象伴随的思维方式,人们称之为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人们在已经获得的经验、理性的基础上,凭思维的“感觉”直观地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心理过程,没有丰富的知识经验和较高的理性思维水平是不会出现无意的直觉现象的。直觉思维的这种特点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并无捷径可走,唯一的方法就是要学生将自己的思维集中于某一点,用思想的闪电反复轰击。因此教师要教育学生树立刻苦学习的思维,要让学生善于积累经验、储存信息;‘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度的知识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由“浅知”到“熟知”,再到‘‘真知”。要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如果我们这样做了,那么直觉灵感就会光顾学生,当学生写作时就会有许多的人物形象、生活情境突然浮于脑海,跃于笔端,当学生阅读他人作品时就会产生智的突然醒悟现象了。

  三、让学生多做概括与提炼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感性认识是对事物个别的表面的局部的现象的认识,它既可以是事物真实性的反映,也可能是假象。感性认识还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对事物进行整体的本质的把握,它通过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去揭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其事物间的联系性。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思维认识事物的阶段性特点指导学生阅读与写作。要指导学生在阅读活动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去追思作者的写作目的和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如鲁迅笔下的孔乙己的长衫、阿Q的辫子,《药》一文中夏家、华家的命运,都有着丰富的社会文化意义。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在写作训练中,要指导学生对各种听到、看到、收集到的感性材料进行处理,寻找与主题相关的材料去营造理想的人物形象,从而准确而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本质。

  人们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抽象思维的过程,是一个异中求同、同中求异的过程。它的基本特点是舍去认识过程中的具体现象和细节,而用一定的语言概括来认识事物。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对课文段意的概括、中心内容的归纳、人物形象的分析,都是培养抽象思维的良好机会,教师应利用这些机会,让学生进行概括、提炼、缩写,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那种引导学生用程式化的方法去理解文章内容、人物形象的作法,那种只教给学生结论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方法,对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是很不利的。

  四、开拓思路,鼓励发散思维,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创造性思维是指人们在已有的文化知识基础上,运用独特的科学思维方法或立足于新的视野、观察点,进行科学思考,提出新观点,产生新理论、新方法、新成果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思维形式。发散思维的训练方法主要有“头脑风暴法”、问题探讨法和创造性想象法。这三种方法都很讲究氛围的营造。在教给学生思维发散的方法之后,教师就应该努力营造氛围,使学生的头脑产生“思想风暴”,敢于畅所欲言,标新立异,以获得针对某问题的各种想法;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能针对某一问题的需要,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展开想象而获取新发现、采取新措施。教师应鼓励学生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众多方面去寻求答案,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提出某个问题、或说些“你们可以从多角度去思考”之类的话上面。

  总之,在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时,教师应注意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应结合教学实际,努力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只有切实提高了学生皂工艺思维能力,才会使教师传授给学生的方法内化为学生自己皂工艺学习方法,并加以运用,才会使学习方法指导更富有科学性和实践性。

【学习方法指导应“导”在根本上】相关文章:

中学生学习方法指导05-30

中考语文学习方法及复习指导06-30

中学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06-22

基础护理学学习方法指导08-31

最全面的中职学生英语学习方法指导05-15

初中政治的学习方法之复习应考方法指导06-07

初中英语词汇学习方法指导05-29

2016法律硕士专业课备考学习方法指导06-03

CAD导图技巧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