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山水画的技法

时间:2022-12-07 09:54:48 泽森 美术培训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

  传统山水画,一般都着眼于山体,山石,山木之上,很多初学者,基本都在这些方面下来很大功夫。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传统山水画的技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1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比较集中的体现在山石的皴法上,有荷叶皴,披麻皴,解索皴,乱柴皴,牛毛皴,大小斧劈皴,折带皴,卷云皴,雨点皴,豆瓣皴等等名目繁多,数不胜数,有许多皴法有混同之处,或大同小异。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1、线皴(以披麻为主),面皴(以斧劈为主),点皴(以豆瓣、雨点为主)。

  (1)披麻皴(线皴):皴的笔法如披开的麻披状,呈长线条。以表现山石的明暗凹凸,充实结构和脉胳体积感,以及江南多见的有草木的松软土质。用笔微带交叉。短而松散叫解索皴。梗直而乱叫乱柴皴。细而短叫牛毛皴。

  上述三例属线皴类。

  (2)斧劈皴(面皴):最能体现山石的坚硬质感,用笔如斧劈木之痕,特别是花岗石或人工爆破后的山岩,多呈此状。大斧劈先以笔肚着力,横卧纸上一扫,笔锋中带有飞白,表现山石的阴背面较合适,小斧劈则以扁笔作挑剔状,并略似勾勒的作用和方法。大斧劈皴,小斧劈皴为面皴类。

  (3)雨点、豆瓣皴(点皴):笔锋如斧劈状,也叫小面皴。适用于大山群山之表现,如以烘染苍翠的色调,能得山林葱郁的感觉,下笔前要明确轮廓、态势和明暗、虚实、疏密的变化。横笔点旧称米点,宜画云山。直笔带扁锋旧称豆瓣皴。直笔点旧称雨点,钉头、芝麻皴。以上为点皴类。

  树法介绍:古语云“树分四枝”意在立体,自然界树木的形态千变万化,不同种类的树木具有不同的特性,不同的姿态,树分干(大干、小干)枝、叶、根,枝干的穿插变化形成树的形式美。一棵树的美抓什么简言之即取其美而舍其丑。

  1、抓势:我们将其概括为三大类。立势、平势、园势。立势:树干挺立,树枝向上,直中用不直求变化,不直中见直。平势:抓其平而舍其不平,如松树的变化要平中求园直来变化。园势:园中求不园,要园中见直求变化。

  2、树的结构:主干:一棵树打动人的地方有一处、两处,画一棵树必须抓其关键的一两枝,忌平衡与对称。决定其生动与否的一两枝都是旁枝,凡出枝处皆有结状以示生命感,以表现物之常理。3、枝干穿插:疏密:通过穿插来体现虚实:通过笔画多少来表现争让:如书法中的“挑夫争道”。黑白:不能平均,不能匀,不能灰。要忌用笔打格、十字、米字及扇面形穿插。穿小枝时眼睛盯住空白处,盯住小白点,不要全堵死。

  山水画的笔墨技巧

  笔墨为中国画主要表现手段,古云“无笔无墨不成画”。只有墨而无笔立不起来,宜软、平、灰、肉。反之,有笔而无墨也缺乏表现力。在运笔的同时也就在运墨了。墨的效果是靠笔运出来的,笔之轻重也是靠墨来呈现的,因此笔墨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宋韩拙曰“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山水纯全集》)。运笔一要勾出造型,二是表达质感。线描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和主要表现手段,中国画之“线”。是具有生生活力的有生命的线,运动的线,是寄寓作者的人格与性灵的线。下面谈谈中国画笔墨技法中的有关问题。

  《关于笔线的内含》

  (1)有力:

  胡小石曰:“好的笔线如钟表里的发条,不好的笔线如同煮烂了的面条。”可见一根好的线条不仅从外部看不轻飘,有份量,俗称“有劲”。而且应有无尽的感染力,这种感染力是非物质力量。它“内含筋骨”,是从内部发生出来的有生命力的力量。凝聚着过去运动的力量。也是感觉的艺术的力量。好的线条应突在纸上是鼓的,如同太极拳术,一招一势皆含于内在,防止剑拔弩张,故为苍劲,如舞台上的“拼命武生”一样外在。“六法”中称笔为“骨法”,“骨”在人体内称之为骨头、风骨、骨气乃支撑人体的一种内在的骨力,由内部发生出来的一种支撑力。线亦同人一样从内部发生出来的生命力。中国传统中的“平如锥画沙”、“园如折钗股”、“留如屋漏痕”、“重如高山坠石”、“外园内方”、“外柔内刚”、“绵里藏针”、“寓方于园”、“寓刚健于婀娜之中”等审美趣味,均是体现这种内在精神的东方审美准则。柔的线往往更有力量,更内含,如“铁线描”、“行云流水描”、“高古游丝描”等,外表柔、细、软的线同样更体现内在的骨力。力透纸背乃指行笔中积蓄之力量,如同从纸里生发出来一样。

  (2)流畅:

  指运笔过程中必须顺畅连贯,有连续性,运笔不仅有形的联系,必须注意笔与笔之间映带关系,在有节奏的气脉连贯的流动线条中,笔走龙蛇,顾盼生姿,互相呼应中发生出美的力量。如音乐,舞蹈一样中途不能打结,一条线也不容打结,“欲行不行,欲止不止”,是运笔之病也。宋郭若虚曰笔有三病:扳、刻、结。板乃“死板”、呆滞、无生命力,没节奏与韵律。刻乃刻露,妄生圭角,行笔犹豫,结疙瘩,无法体现内在骨力与生命力。只有流畅的线才能体现内在的运动着的生命活力。潘天寿曰:一条线中也有峰,即指笔迹中的起伏,(~~~)线有方园、扑拙、灵秀、光毛之不同。

  (3)准确:

  一下笔要正确无误地表现对象,笔一下去就要准,要恰当而不多余,所谓“下必有由”,下笔见形,落笔见物,充分体现对象的形态。准确亦指笔迹(笔触)的作用,一为表现对象,二为笔触与周围的相互关系。为作到准确,要首先下功夫练眼,锻炼观察与记忆的功夫,提高对对象的观察、捕捉、表现的准确性。同时要练笔,加强书法练习,写字既练眼又练笔,在很短的时间内能将一个字的结体、运笔一下表现出来,反映的能力就会培养出来。

  《关于用笔》

  笔与墨的关系乃笔为主、墨为辅,主辅相成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古有“笔为墨帅,墨为笔充”、“笔之所到,墨之所成”之说。运笔即是笔的运动,顺锋、逆锋效果不同,表现力也不同。笔运行中要有点线面的关系,按笔为点,顺笔为线,倒笔作面,提起轻,顺有虚的效果。

  (1)关于笔锋:

  中锋:入笔逆入平出,欲右先左乃指藏锋,使笔先受一下阻力,笔毛自然铺开,然后使笔在一划中行,笔锋平铺,如“单刀入花枪”,收笔使锋回收,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返”。“收锋”能使笔气内在相连,笔气内聚。中锋基本立着,线条园润流畅,中锋墨线一般二边重,中间淡,遒劲、立体,向纸外突鼓。侧锋:笔在腕力的控制下斜过来,笔锋靠一边行,效果呈一边光一边毛,厚重朴实,方免不了。变化生动,亦为偏锋。画画可用正、侧、扁锋、写字不可有扁。侧锋虽扁但不可枯干,照样含水饱满。逆锋:反其道而行,由下向上,由右向左,效果一边光一边毛,有时两边毛,有飞白出现,泼辣、凝重、毛涩。

  (2)笔锋的运用:

  快慢:指行笔过程中左右前进的力量的急迟。也即前后的力量的快慢,快则流,慢则留。快则光,慢则涩。快易飘逸,慢易拙涩。快慢不同而形成滑涩不同的两种线条美。提按:指入笔、行笔、收笔中的起伏、轻重的力量。提为起,按为伏。是运笔的上下之轻重的'力量。提则轻,按则重,提则虚,按则实,如入笔回锋处为提,再走下去即为按。转折:指笔锋转换方向时(即一条线拐弯处)运笔的上下力量的不同。也就是在笔锋转换时向上提笔或向下按笔的力量的不同,线条呈现出来的不同效果。在笔锋转换时提笔转过去为“园转”,反之按笔转过去为“方折”。(折时按笔停一下就折过来了)。需要说明的是在笔锋转换方向时应仍保持中锋,时有偏锋(如隶书之燕尾收笔处),但不能有扁意,要鼓,要有立体感。拖笔:拖笔多画滑线,是一种灵活运笔的方法,拖笔握笔要高,锋一着纸即行,不能停留,流畅而生涩。

  总之,无论运笔的快慢,提按,转折,顺逆,虚实都是用笔的节奏变化的组成部分,在节奏变化中最明显与最重要的是快慢变化,运笔的正侧,虚实,转折皆通过快慢来体现。《关于用墨》墨法即运墨之方法。中国画大量运用空白,而墨色与空白则恰成对比,墨色越黑而白处则愈白。墨色基本分干、湿、浓、淡诸层次。墨色中加入飞白即成灰调,即使水墨的干笔也呈灰的效果。原墨为黑:加水之水墨为之“淡”。墨加飞白为之“干”(也是淡)。墨为最重亦即“浓”。含水之墨为之“湿”。古人有“墨分五色具”。所谓墨分六彩指浓、淡、干、湿、黑、白。一张画有黑、白、灰等丰富的对比关系要靠墨色之变化。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笔易将物体形质、质感捕捉描绘出来,墨则为分阴阳,明暗之手段,辅助笔线,丰富物象体积感和丰富画面之层次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墨法三要》厚:感觉要厚,其效果要能立在纸上。笔触、墨块不是扁的或爬在纸上。从艺术的角度感觉其厚重而不轻薄,感觉厚而运笔薄。透明:不透明则僵化,滞气,没有活力。要看似薄而透亮,厚而不浊。

  总之,要画之薄,感觉厚,活泼、透明、灵动、不伤笔触,每一层都有效果才是好墨。丰富:指层次复杂多变而不简单轻薄,要繁而不浊,灵透而不薄。

  《传统三墨法》

  (1)泼墨法:

  顾名思义泼而成之,如泼水一般,一遍或者少遍墨。干、湿、浓、淡同时进行,用书法的方式一气呵成,是典型的大写意之墨法。往往在一大片墨中同时有干、湿、浓、淡的变化。直抒胸臆,灵活多变,随意性极强,目的在于笔意之外,求自然的水墨流动韵味之意外效果,没有自然则刻板、僵滞,缺乏人意则非绘画。泼墨法中的干笔与飞白尤为重要,否则会变成满纸墨猪。行笔过程中还要求造型高度准确。泼墨法多呈水墨淋漓状。

  (2)破墨法:

  在全部的墨法中用途最广,变化最多的是破墨法。无论是浓破淡还是以淡破浓,均要在前一遍墨将干未干时进行(即乘湿往上加)。破墨是破坏了原来的不好的效果,建立起一个新的更完美的效果,它同样要求造型高度准确,运水运墨的技巧高度娴熟。反映敏锐,随机应变地去自理各种变化与问题。破墨法有以重破淡,以淡破重,以干破湿,以湿破干,以水破墨,以墨破色等。画面效果多呈水墨、水色,交融多变,生机活泼之感。

  (3)积墨法:

  古人多用此法,清龚贤,今人黄宾虹,李可染用之。积墨,顾名思义多层积累、堆积,层层渍染,层积而厚。所用工具毛笔短而软,墨色淡而干,宣纸半生熟。积墨过程先淡所浓,或先浓后淡均可。一般先淡后浓好掌握(如龚贤即先淡后浓积法)。积累过程步骤一定要清楚,否则就会杂乱无序,不堪收拾。每遍积墨要求每笔本身不宜变化太多,干、湿、浓、淡的效果是靠多遍积累起来的。笔触纵横交错,墨色浓淡交晖,层层透清而不浊。重墨色的笔触范围越加越小,墨色越来越深,笔触也越来越多,淡墨色的笔触却越来越大,覆盖面则愈来愈阔。积墨法的整体把握的能力要求极强,要厚而不塞,多而不乱,步骤有条不紊。积墨法最大的特点为必须等前一遍干后再积下一遍,这是不可动摇的铁律。元人主线从中墨开始,而后向“浓”“淡”二极伸延,积墨效果苍茫浑厚,厚重华滋。凡表现浓郁、深厚、浑厚、滋润感觉的效果均可用积墨法。

  《染法》分湿染、干染、点染、分染、通染、跳染等。染墨、染色既要统一,又要对比。笔墨太生硬的地方,没气韵需统一可用“通染”法。效果平、灰、花的地方需对比,可用“分染”式。染的过程中要见笔,要留白。“擦染”出干而毛的效果,易表现山石、树木的苍茫华滋之状。《点法》古人云:“一攒、二乱、三线”一攒即先点集中的一大组(聚),二乱(散开),三线(形成动势)。用笔:直笔直点,一点三揉,外实内虚(亦叫空心点),凡点必带动作,点中必有聚散,古有“攒三聚五”之说。古人曰:“画不点苔,山无生气”"画山容易点苔难”"苔痕为美人簪花”"古画有全不点苔者,有以苔为皴者,疏点密点、尖点园点、横点竖点及介点、水藻点之类,各有相当,斟酌用之,未可率意也。”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2

  一、中国山水画五大技法是什么

  中国山水画的基本技法有五种:勾、皴、擦、染、点

  二、国画按技法的分类,分别的全部作品是什么?

  【国画分类概况】

  古代国画分科之说法

  画分十门

  中国画名词。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六门,即人物、屋宇、山水、鞍马、鬼神、花鸟等。北宋《宣和画谱》分十门,即道释门、人物门、宫室门、番族门、龙鱼门、山水门、畜兽门、花鸟门、墨竹门、蔬菜门等。南宋邓椿《画继》分八类(门),即仙佛鬼神、人物传写、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兽虫鱼、屋木舟车、蔬果药草、小景杂画等。参见“十三科”。

  十三科

  中国画术语。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走兽、人间动用、界画楼台、一切傍生、耕种机织、雕青嵌绿。”

  当代国画分类之说法

  当代国画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按其题材和表现对象大致可分为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界画、花卉、瓜果、翎毛、走兽、虫鱼等画科;按表现方法有工笔、写意、钩勒、设色、水墨等技法形式,设色又可分为金碧、大小青绿,没骨、泼彩、淡彩、浅绛等几种。主要运用线条和墨色的变化,以钩、皴、点、染,浓、淡、干、湿,阴、阳、向、背,虚、实、疏、密和留白等表现手法,来描绘物象与经营位置;取景布局,视野宽广,不拘泥于焦点透视;按表现形式有壁画、屏幛、卷轴、册页、扇面等画幅形式,辅以传统的装裱工艺装潢之。按其使用材料和表现方法,又可细分为水墨画、重彩、浅绛、工笔、写意、白描等;中国画的画幅形式较为多样,横向展开的有长卷(又称手卷)、横披,纵向展开的有条幅、中堂,盈尺大小的有册页、斗方,画在扇面上面的有折扇、团扇等。

  三、国画的`技法有什么?

  中国画的笔法

  笔法,是运用毛笔的方法,包括执笔法、笔锋的运用和各种用笔的技法。执笔法和笔锋的运用是只谈用笔,而各种用笔的技法,则是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笔、墨、水三者是鱼水关系,不沾水、不沾墨的净笔不会出形,纯水、纯墨不用笔也难上画面,泼墨、泼彩也要用笔因势利导。为讲述方便则将笔法与墨法分开讲。

  执笔法

  古人把执笔方法归纳为擫、押、钩、格、抵五个字。

  “擫”是用大指肚紧贴笔管的内侧。“押”是用食指第一节贴住笔骨外侧和大指内外配合。“钩”是用中指第一、第二节弯曲如钩地钩住笔的外侧。“格”是无名指第一、二节之间的骨节紧贴笔管用力把中指向内的笔管挡住并向外推。“抵”是用小指托在无名指下面抵住中指的钩。

  学会正确的执笔方法后,再学运腕,用五字执笔法还要做到“指实掌虚”,掌不仅要虚还要竖起来,“掌竖才能腕平”,“腕平才能悬肘”。悬腕是把手腕离开桌面,悬腕的运动轴心在肘。其旋转的幅度可以加大。如画大幅作品,是站在案前作画,还必须悬肘,悬肘的运动轴心在肩,旋转的幅度大于悬腕,但画工笔人物面部五官的细微处,必须枕腕来画,即把手腕靠在桌面上,这样指头也得以稳定,便于描绘其精细处。

  笔锋的运用

  毛笔的笔头分三段,最尖的部位是笔尖,中部是笔腹与笔管相接处为笔根。笔锋有中锋、侧锋、顺锋、逆锋的区别。

  中锋是将笔管垂直,笔尖正好留在墨线中间,画出的线条挺拔流畅,中锋也叫正锋,或叫正用笔。用中锋画的线没有明显的粗细变化。画时提、按用力比较均匀,行笔较稳。若用力不匀,有轻有重,则线条会有粗细变化。

  侧锋是笔管与纸面不垂直,笔管倾斜,行笔时笔管所指的方向和所画的线条方向也有一定的角度,笔尖不在墨线中间, 笔尖的一边光,笔腹的一边毛,并有飞白的效果,侧锋线条一边轻、一边重,有一种切削感。

  顺锋是指笔从怀内至怀外(由左向右):由上向下,这样的笔锋呈顺势,叫顺锋用笔。

  逆锋则与顺锋向相反的方向行笔,笔锋也采用逆势。正用和倒用都可以逆行笔,于笔锋推进中,受阻散开自然形成飞白效果。按笔的轻重,行笔的快慢,画出的效果也不相同。

  笔锋的运用还有:“提按”、“转折”、“虚实”、“滑涩”、“顿”、“戳”、“揉”等方法。

  用笔通常容易有三种毛病,即“版”、“刻”、“结”。“版”,缺少腕力,下笔犹豫不定,勾画出的形状不准确、不自然、扁而平缺少立体感。

  “刻”,笔迹显露,运笔呆滞,转折的地方出现不应有的棱角。

  “结”,笔迹迟顿,该散的地方散不开,运笔不流畅。

  笔法必须服从为客观形象造型的要求,同时必须接受画家思想感情的指挥,所以由于描绘对象和画家个性感情的不同,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笔法和艺术效果。

【传统山水画的技法】相关文章:

中国山水画技法08-27

国画山水画学习技法05-15

冰雪山水画写生转换技法05-23

中国画基础技法教程:山水画写生步骤05-23

传统油画技法基本准则05-14

国画山石技法05-24

油画的主要技法05-21

国画山水的技法05-21

花卉写生的技法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