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时间:2020-11-15 18:19:45 社会工作者 我要投稿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那么,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欢迎大家阅读浏览。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界定

  (一)定义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二)现状

  据全国妇联公布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有近5000多万。调查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大幅度上升,而且由于他们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使得他们分辨不清事情的好与坏,再加上社会这个大环境的浸染,小小年纪便开始产生拜金、暴力、色情的负面情绪,衍生出偷盗、斗殴、沉迷网络和色情等诸多道德问题。这些问题已经引起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所以,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已经刻不容缓。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

  (一)自卑心理

  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在缺乏父母关怀的环境下生活,使得他们与父母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在这种特殊的生活环境中,极易表现出胆小、呆板、不与人交往、等不良的人格特点。这些不良的人格特点会直接影响到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致使他们在性格上变得自卑、缺乏自信等的心理问题。

  (二)孤僻心理与人际交往

  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缺乏最起码的心理交流机会,内心的烦恼与冲突无从倾诉也得不到正确的指导,导致对外界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这种情感的严重缺失直接影响其与他人的交往。同时,他们相比完整家庭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心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最终导致在人际交往上出现障碍。

  (三)性格与认知行为偏差

  儿童对于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指导和帮助最早来自于父母,在其成长过程中逐渐的实践才能形成自己的行为准则。农村留守儿童长期得不到父母的呵护与关爱,极易产生认识上、价值上的偏离和性格发展的异常。一方面孩子因为父母保护的缺失而变得胆小、情感冷漠、行为孤僻和缺乏爱心,另一方面孩子因为没有父母的约束而性格失常和行为失范,最终导致性格与认知行为偏差。

  (四)逆反心理严重

  农村留守儿童的逆反心理极强,对抗情绪严重。由于他们缺乏安全感对周围的一切充满怀疑,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对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更是充满不信任。这种潜意识中的不信任导致他们的逆反行为,总感到别人在欺负自己,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对老师、监护人、亲戚的管教与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三、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方面的原因

  1、亲情关爱的缺失

  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中小学阶段,在这个阶段,正是儿童成长过程的第二关键期,亲自关系的正常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父母的依恋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然而对于他们来说,自小便远离父母,长期缺乏一种稳定和和谐的亲子关系,使得他们心里受了委屈、有了问题也没有倾诉的对象等问题,势必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2、监护人不能胜任对孩子的教育

  “留守儿童”大多数由祖父母辈进行监护抚养。老一辈的思想观念比较陈旧,而且对于别人的孩子,通常是不敢管、管不了、也没法管,于是采取通融政策,只要不犯大错误即可。在这种特殊的教育环境下,“留守儿童”养成了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最后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不良问题。

  (二)学校方面的原因

  学校教育在儿童的早起发展过程中也具有特殊的作用,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这就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然而现在老师的教学观念都是应试教育,他们更多地关注的是成绩好的学生,对成绩不好的学生则是放任自流,都忽视了情感方面的教育,没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与信任。尤其在农村学校大多都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等教育。在这样的环境下,更是加剧了他们的心理问题。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

  政府的有关部门对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严重性和危害性认识不够,没有建立社会关爱机制。没有整合社会力量对留守儿童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加之,在社会上往往会遇到一些不公正的待遇,比如认为有些缺乏家庭教育的留守儿童受一些孩子的恶意歧视,教师的冷落等,这些社会偏见也会直接造成他们的心理问题。

  (四)自身方面的原因

  以上引起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原因均属于外部因素,

  而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而其内因就是留守儿童自身的原因。留守儿童正处于这个特殊时期,缺乏父母亲情的滋润,缺少与他人交流,常常处于一种自我封闭的状态,往往不能对自己建立正确地评价,只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感觉处处不如别人,则产生孤僻、自卑、丧失信心、忧郁等情绪问题。

  再加上留守儿童不能有效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在情绪、情感、学习心态和行为方面更易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从而影响其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社会工作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介入

  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在遇到困难时往往得不到家人等及时的支持,而且目前留守儿童在遇到困难时也很难得到政府等正式支持体系的有效的支持。在这种情况下只能求助于专业社会工作等非政府组织获得有效支持,其中复原、预防和稳定的功能是社会工作最基本的功能。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家庭工作、政策分析等专业方法,为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其心理问题。

  (一)个案工作方法的介入

  所谓个案工作,是指运用专业的知识、方法、技巧,通过专业的工作程序,帮助有困难的个人或者家庭发掘和运用自身及其周围的资源,改善个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适应状况。社会工作对留守儿童自身心理问题的介入一般采用个案社会工作方法。针对留守儿童的不同问题,社会工作介入可以采取不同的工作模式。如,当父母出去务工时,留守儿童由于父母的离开,生活的自动平衡被破坏或被打乱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危机介入模式帮助留守儿童找到新的平衡,达到稳定生活的状态;针对留守儿童学习下降、学习动力不足、自觉性差等学习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取个案社会工作模式促进儿童改变;针对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可以通过疏导、鼓励、支持等技术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治疗;针对道德和社会行为方面的问题,可以采取行为治疗模式修正不良行为;此外要开展针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辅导,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他们自测、自控、自我调节,科学的认识自己。

  (二)小组工作方法的介入

  小组工作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助人工作方法。社会工作者采用科学手段有目的地组织小组,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帮助组员利用小组过程来应付和解决个人社会—心理功能性方面存在的问题,促进个人发生转变并得到成长。针对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方面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可以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帮助其植入希望、普遍性、正确的初级家庭团体要素、发展社会技巧、模仿行为、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以及情绪宣泄等治疗素。通过小组工作方法可以使“留守儿童”在良好的氛围下获得归属感,通过集体环境给他们注入希望,给儿童以自我表达和宣泄的机会,同时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了解组员的共性,并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学会处理自己的问题。在处理“留守儿童”问题时,可以用到方法有榜样示范法、情景模仿、竞赛激励、角色模仿等;具体的活动有团体辅导、集体活动、团体组织中小集体和小组的活动等;在此过程中,社会小组工作者可以为留守儿童举办一些诸如兴趣小组生活技能小组学习小组等一些活动,例如组织留守儿童小组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组织留守儿童准备节目到留守儿童父母集中的工地或企业中进行慰问演出,这些都是可以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沟通能力自信心,并且增进与父母的感情交流。

  (三)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介入

  所谓家庭社会工作就是以家庭为本的社会工作介入, 即动员社会及家庭资源, 促进家庭正常运转及发展的社会福利与服务。在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进行家庭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时,不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辅导,更要从“家庭诊断”或“家族疗法”的角度对整个家庭环境存在的问题进行整体的分析和把握。尤其特别要注意的是使用社会工作方法中的“人在情境中”这一方法原则,把“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去解决,例如社会环境、物理环境、临时的环境等。因为只有了解人所处的环境对其生活的影响,才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个人的问题以及问题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用这种方法进行干预的时候,家庭工作方法可以采取亲子沟通方法,了解儿童当前面临的一些主要心理问题,运用恰当、良好的家庭教育方式。社会工作者需要广泛宣传“留守儿童”心理存在的问题,引起家长以及监护人的重视。社会工作人员可以在流动人口集中的地方或者利用留守儿童父母假期回家探亲之际组织他们进行一些活动,如进行家长监护责任教育和子女教育知识宣传活动比较常见的模式就是留守儿童家长学校。要努力改变家长外出务工时与子女的教育沟通方式,并做出合理的`安排。同时,家长、监护人、 学校之间要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共同商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让孩子能在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环境下成长。

  (四)学校及农村社区工作方法的介入

  学校社会工作方法就是要以所需要帮助的人群为特定的服务对象,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来更好地协助学生解决他们目前面临的问题,与此同时也需要与学生家长、学校人员及社区人士进行沟通与协调或为他们提供咨询。另外,这种工作方法不仅要解决如性格孤僻、自私、任性及其他不良行为问题,更要处理如厌学症、考试焦虑等情绪问题以及学校以外的教育环境问题。一般来说,在“留守儿童”问题的学校社会工作方法的干预上,有三个层次的介入:

  发展性介入,例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心理教育课,

  对留守儿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让孩子懂得正确地自我评价,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做到从自身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预防性介入,例如多开展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吸引学生,

  如演讲比赛、书法比赛、运动会等,鼓励留守儿童积极参加,帮助其缓解自己的心理问题;此外还可以丰富留守儿童的课余生活,增进与老师、同学间的关系,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氛围;

  治疗性介入,例如班主任要密切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动态、情绪变化和心理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细心地观察和沟通,打开他们的心扉,做到遇到问题能够找老师解决,具体措施包括设法让儿童愿意亲近老师、求助解决问题、建立儿童同辈友谊网络以及强化儿童的认知能力等。

  关于“留守儿童”问题的社区工作方法的干预,要依靠传媒的作用,加强村民对“留守儿童”的责任感和爱心的培养,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使他们在某种意义上能像关注自己的子女一样关注身边的“留守儿童”,对他们倾注关爱和呵护,从而建立一种无形的、有效的社区儿童保护体系。

  (五)社会及社会政策工作方法的介入

  社会及社会政策工作方法主要是由处于儿童社会工作体系中较高层次的人员所进行的关于儿童发展全局方面的计划实施、管理和监督工作。内容主要包括推动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立法,在“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上向政府提供咨询及建议,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儿童权益等。 在政策体制方面,社会工作者也应该积极呼吁政府努力创造条件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弱化乃至消除与户籍制度相配套的对农民工有歧视性的各种制度,如城乡就业制度、教育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医疗与住房制度等,从而消除农民工城乡流动的制度壁垒,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废除高过城市学生的教育费、学杂费等,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城乡间的有序流动。还可以通过协调各组织间的关系,整合多方面的资源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投入,促进教育资源均衡分配,妥善解决留守儿童在外地的就学问题。社会工作者在这些过程中充当倡导者、支持者、协调者、参与者和管理者的角色。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相关文章:

1.家庭社会工作介入婆媳关系问题分析

2.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安全保护作用

3.社会工作介入社会救助工作问题分析

4.社会工作介入殡葬活动分析

5.社会工作介入养老项目案例分析

6.青少年社会工作介入案例分析

7.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校园暴力分析

8.社会工作介入青少年网络成瘾案例分析

9.社会工作介入孤残儿童家庭寄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