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舞文化的发展状况

时间:2016-05-21 编辑:肖兰‍ 手机版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也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众多,而每个民族都有着其具有本民族特性的舞蹈。下面是YJBYS小编搜索整理的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舞文化的发展状况,供参考阅读,希望你喜欢!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培训网!

  一、概述

  1、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既是一个民族精神世界的写照,同时也是这个民族所创造的物质文化的结晶。

  2、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是西北各少数民族在不同的地理环境、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各自的经济文化条件下,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而形成的。

  二、不同时期中国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

  1、先秦时期

  中国的西北地区系指新疆、甘肃、陕西、宁夏、青海五省(区)的版图。

  先秦时,西北地区民族众多,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尤以少数民族音乐舞蹈艺术形式最为丰富多彩,点缀着灿烂辉煌的华夏文明。青海省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真实的记录了新石器时代西北地区先民舞蹈活动的情景。新疆地区的原始岩画,它形象地记载着原始先民的生殖、性爱、征战、劳作、庆典、宗教祭祀、图腾崇拜、文化娱乐等许多生活场面,而其中最富有艺术魅力的是各种舞蹈动作形象。

  2、秦汉时期

  秦汉时,在今甘、青地区分布有名称不同的众多羌人部落,在西域(今新疆)即天山南有36国,后发展成50多国,在天山北有乌孙、悦般等国。

  西汉初年,古代印度佛教进入鼎盛时期。在贵霜王朝迦腻色伽王执政时期,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佛教乐舞,开始借道中国西北地区而东渐。自印度佛教传入西域与中原地区后,沿丝绸之路一带各地均以喜好胡风乐舞为社会风尚。东渐之杂技幻术融入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音乐、舞蹈,一经与中原百戏乐舞结合后,更显出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艺术特色。的第盛行的佛教法事祭典活动更以哪呢过表演胡风乐舞为其幸事。

  西汉时期,中原地区流行的角抵戏《曼延之戏》、《东海黄公》、《总会仙唱》等因杂糅其西域乐舞百戏,而侵染着浓重的胡人文化色彩。

  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民族大迁徙,民族大融合时期,在文化上则是各民族文化汇聚与交融时期。在此期间,大批土生土长在西北地区的音乐、舞蹈家与民间艺人随之迁居中原,使得西北少数民族乐舞文化充分的传播与发展。从今辽东迁至甘肃、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将浓厚草原气息的鲜卑乐舞艺术与当地传统文化相融合,从而形成“杂奏”歌舞之艺术格局。

  4、隋唐五代时期

  隋唐五代时期,中华民族音乐舞蹈获得了全面的发展,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乐舞也达到鼎盛时期。隋开皇初年,宫廷正式制定“七部伎”,至唐初增为“十部伎”。后来继而发展为“坐部伎”、“立部伎”与“太常四部乐”。其中,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乐部占有重要地位。

  唐代形成的相当规模的宫廷乐舞,其中主要可分为剑舞与软舞两大类。之后在剑舞与软舞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霓裳羽衣》和《苏摩遮》,敦煌莫高窟壁画中丰富多彩的乐舞形象资料,使得西北地区特有的敦煌乐舞的得空前的发展。

  5、宋辽金西夏元时期

  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形势变化多端,西北各族被称之为色目人。北宋时,西夏为加强与中原王朝的文化交流,而专门设立了扮演乐舞戏曲的番汉乐人院。西夏王朝自创建之日起,边大力弘扬佛教文化,并于寺院洞窟与石刻碑铭上,大量绘制供养佛祖的“伎乐图”。如敦煌莫高窟,榆林窟的西夏壁画与武威现存的西夏碑刻《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铭》即存留着西夏乐舞艺术弥足珍贵的形象资料。世居漠北的回鹘人,自迁至河西与西域地区后,仍保持着能歌善舞的优良艺术传统。唐代西域乐舞节目《柘枝》,自宋代已逐步演变为乐舞诗相融合的《柘枝队舞》形式。元代统治者抵达西北地区,特别是古代新疆地区,颇为重视发展少数民族的乐舞艺术。

  6、明清时期

  元、明以来,世居西北地区的各民族,逐渐形成为单一的民族共同体。明清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宗教舞蹈大多已形成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品种。

  在历史上西域与河西地区都流行过胡人假面歌舞,此种乐舞形式对中原地区的傩舞与傩戏均产生过重要影响。在敦煌地区流行的驱傩歌辞《儿郎伟》中记载有跳傩舞的情景。明清时期新疆哈密的《黑灯舞》,和田的《火舞》与甘肃武威的《滚灯舞》,以及西北少数民族流行的各种假面舞,亦可视为西域与敦煌傩舞之艺术流变。回族的伊斯兰教乐舞是西北地区具有地区特色的舞蹈品种。

  7、民国时期

  这一时期,西北地区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承袭明清的舞蹈类别和表演形式,依然伴随着劳动人民的生活在自然传衍着,在他们的革命斗争与劳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西北少数民族舞蹈按其内容与形式一般可分为自娱性舞蹈、祭祀性舞蹈和宗教性舞蹈三大类。自娱性舞蹈以自娱,娱人为特征,较为典型的有维族的《赛乃姆》。祭祀性舞蹈主要有《安召》、《白鹦哥》、《绿鹦哥》、《黑走马》和《跳花儿》等等。宗教性舞蹈,主要集中于佛教和伊斯兰教两大类舞蹈,如《护法舞》、《祈祷舞》和《念舞》等。

  8、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949—1992)

  新中国成立后,祖国边疆地区的各少数民族也翻身做了主人,在党的正确领导下,在经济得到发展的前提下,舞蹈活动也逐步增加,西北这一带的少数民族舞蹈也得快速发展。“文革十年”,各民族民间舞蹈被视为‘四旧’成为被扫除的对象,西北少数民族也未幸免,这一时期的群众歌舞活动销声匿迹。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后,党的民族政策和文艺政策逐渐全面落实。1980年,在北京隆重举行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为弘扬各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促进各民族地区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到了重要做用。举办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节、庙会、民间花会及各种大赛等,也都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群众舞蹈的发展。

  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发展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1、发展现状

  由于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对于精神上的追求就会得到跟过的关注。像近些年来一些大型舞蹈比赛的主办,如电视舞蹈大赛、桃李杯、荷花杯等,大大促进了各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舞蹈类院校的增加及舞蹈教育的推广,西北地区在甘肃省兰州市举办的“飞天杯”等都有力地推动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舞蹈文化的发展。

  2、未来的发展趋势

  舞蹈来源于社会生活,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发展。由于高速经济发展的社会,外来舞蹈文化的撞击,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便吸收接纳了一些外来舞蹈元素于本民族的舞蹈中。但也由于随着一些民间老艺人的逝去,许多传统的民族舞蹈素材也随之消失。不过,随着政策的改进、教育的大力推广、舞蹈比赛的举办。深信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最终将走向全国化、乃至国际化,让更多的人了解西北地区独特的舞蹈文化。

中国少数民族舞文化的发展状况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