芭蕾舞剧有哪些

时间:2017-01-07 编辑:琳钗 手机版

  芭蕾舞剧由舞蹈演员身着剧装在音乐伴奏下表演的戏剧。起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后传入法国获得极大发展。那么芭蕾著名舞剧与哪些呢,今天yjbys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著名的芭蕾舞剧吧!

芭蕾舞剧有哪些

  芭蕾舞剧是综合音乐、美术、舞蹈于同一舞台空间的戏剧艺术形式。三位姐妹艺术的密切合作造成时空一致、视听统一的艺术效果,这正是芭蕾舞剧具有独特魅力之所在。

  舞剧,顾名思义舞蹈是它最主要的表现手段,舞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演员在台上不说也不唱,完全依靠形体的表现力来完成所有的戏剧要求——主题思想的阐述、矛盾冲突的展现、人物性格的塑造。

  芭蕾舞剧的舞台表演是由哑剧和舞蹈两大部分构成的。舞蹈部分又可分为直接推动情节进展的和情绪单一、表演性强的两种舞蹈。

  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

  芭蕾舞剧《天鹅湖》已有100多年历史,曾因为最早的编舞者无法捕捉柴可夫斯基音乐的精髓而导致该剧在1877年首演后便黯然落下帷幕。但柴可夫斯基倾注毕生热情所创作的迷人乐章并没有被埋没,1895年1月27日该剧再次登台后,成为百年不朽的经典。

  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天鹅湖》,4幕,作于1876年。这是柴可夫斯基所作的第一部舞曲,取材于民间传说,剧情为:公主奥杰塔在天鹅湖畔被恶魔变成了白天鹅。王子齐格费里德游天鹅湖,深深爱恋奥杰塔。王子挑选新娘之夜,恶魔让他的女儿黑天鹅伪装成奥杰塔以欺骗王子。王子差一点受骗,最终及时发现,奋击恶魔,扑杀之。白天鹅恢复公主原形,与王子结合,以美满结局。

  《天鹅湖》创造了连续演唱跨度最长、演出场次及观众人数最多等多项难以逾越的世界纪录。作为柴可夫斯基倾心创作谱曲的这部杰作,《天鹅湖》已经跨越了音乐舞蹈的界限,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芭蕾舞剧《睡美人》(1889年)

  芭蕾舞剧《睡美人》是根据法国作家贝洛的《林中睡美人》改编的三幕芭蕾舞剧,其音乐部分是由柴科夫斯基在1888年至1889年创作的,它歌颂了友谊和忠贞的爱情。

  《睡美人》虽然是神话题材,却注入了人世间的情感,特别是通过优美的音乐,把富于同情心的紫丁香仙子表现得异常亲切、生动。《睡美人》的题材内容非常适合芭蕾舞的表演形式。用足尖轻盈弹跳的舞姿,薄薄的短纱裙随着舞蹈飞舞着宛如绚丽的花朵,把花仙们在欢庆会上多姿多彩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近一百年来,《睡美人》已成了芭蕾舞剧中的珍品。

  《睡美人》取材于法国作家夏尔·佩罗1697年创作的童话故事《沉睡森林里的美女》。早在1829年,法国巴黎歌剧院便以此为题材上演过一部芭蕾舞剧,却未流传下来。直到1890年,《睡美人》才被年过七旬的俄罗斯编导大师马里尤斯·彼季帕以及柴可夫斯基复苏。在舞剧配乐和架构上,《睡美人》皆为后来者树立了一些典范。俄罗斯国家芭蕾舞团1999年首演于俄罗斯国家克里姆林宫剧院的《睡美人》便是以彼季帕的版本为蓝本。

  芭蕾舞剧《睡美人》以其震撼人心的音乐,气势恢弘的舞蹈,雍容华贵的服装,奢华灿烂的布景,创造出了空前绝后的剧场舞蹈奇观,吸引了各国的舞蹈家和观众们。《睡美人》虽属于“古典芭蕾”的经典代表,但经过现代的包装与演绎,使得这部有些凝重的芭蕾舞剧,又平添了华丽的现代气息。传神地表达了光明战胜黑暗,正义战胜邪恶及对忠贞爱情的讴歌,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1892年)

  《胡桃夹子》是柴可夫斯基编写的一个芭蕾舞剧。根据霍夫曼的一部叫作《胡桃夹子与老鼠王》的故事改编。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圣诞节,女孩玛丽得到一只胡桃夹子。夜晚,她梦见这胡桃夹子变成了一位王子,领着她的一群玩具同老鼠兵作战。后来又把她带到果酱山,受到糖果仙子的欢迎,享受了一次玩具、舞蹈和盛宴的快乐。

  芭蕾舞剧《胡桃夹子》是世界上最优秀的芭蕾舞剧之一,有“圣诞芭蕾”的美誉。它之所以能吸引千千万万的观众,一方面是由于它有华丽壮观的场面、诙谐有趣的表演,但更重要的原因是柴科夫斯基的音乐赋予舞剧以强烈的感染力。 《胡桃夹子》剧本是根据德国名作家霍夫曼的童话《胡桃夹子和鼠王》改编的,全剧共分两幕,描绘了儿童的独特天地。舞剧的音乐充满了单纯而神秘的神话色彩,具有强烈的儿童音乐特色。

  芭蕾舞剧《白毛女》

  舞剧《白毛女》是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的师生勇于创新,共同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集体创作改编的成果。该剧由著名的艺术大师黄佐临先生担任艺术指导,著名编导胡蓉蓉、林泱泱、傅艾棣、程代辉等编导,严金萱等作曲。它保留了原作中喜儿、杨白劳、黄世仁、王大春等基本人物关系和戏剧冲突,成功地浓缩了情节,大量运用中国民间舞蹈、古典舞蹈的动作,使之与芭蕾舞艺术相结合,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白毛女》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并引起了全国轰动,至今已有40多个春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等都曾观看该剧,并给予极高评价。舞剧《白毛女》,是“八个样板戏”之一。1994年被评为“中华民族二十世纪经典舞蹈作品”。

  1964年,上海舞蹈学校师生为探索芭蕾民族化,根据同名歌剧改编创作芭蕾舞剧《白毛女》,该剧由著名编导胡蓉蓉、傅艾棣、程代辉、林泱泱编导,严金萱等作曲,首演于1965年第六届“上海之春”,至今已有40个春秋。该剧以其深刻的思想内容、鲜明的人物形象、浓郁的民族风格、优美的传统音乐,相继公演1500多场,一直深受国内外广大观众的欢迎,成为中国芭蕾的奠基作之一。一九九四年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像奖。

  芭蕾舞剧《白毛女》是我国民族的内容和外来芭蕾艺术形式的成功结合,在塑造人物方面,既运用芭蕾语汇,又吸取中国民族民间舞、传统戏曲以及武术之长来充实和丰富表现手段。

  舞剧《白毛女》使石钟琴、茅惠芳、凌桂明等脱颖而出。1979年,在舞剧“白毛女”剧组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上海芭蕾舞团以来,随着芭蕾的发展、新秀的崛起,从汪齐风、辛丽丽、杨新华到张薇莹、季萍萍、范晓枫、付姝、余晓伟、陈真荣、孙慎逸,一代代的演员刻苦练习技巧,仔细揣摩角色,准确地把握了喜儿、白毛女、王大春性格演变的脉络和表演的不同风格,舒展自如地完成了一系列高难度技巧,从而以其鲜明的时代特点和亲切感人的艺术形象呈现给广大观众。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

  "红色娘子军":即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是由李承祥、王锡贤、蒋祖慧担当编导,由中央歌剧舞剧院芭蕾舞剧团演出单位演出的芭蕾舞剧。

  该剧以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海南红色娘子军的斗争业绩为素材,围绕吴琼花从奴隶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经历,表现了旧社会妇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自由而战、为妇女解放而战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节。该剧很好的再现了女主人公吴琼花勇敢倔强、深沉善良的性格,塑造了红军干部洪常青高大光辉的英雄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诞生于1964年,开创了中国芭蕾舞史上成功融合东西方文化的先河,也是中芭的保留剧目。50年来,该剧在国内外常演不衰,被誉为“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世界芭蕾舞坛的一朵奇葩”。

  中央芭蕾舞团团长冯英认为,《红色娘子军》在新时代依然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代表了中国人向上、进取的精神。“每个人都有自己成长的路,为了自己的信念不屈不挠,剧中的思想也反映了中国人这种昂扬的精神。”冯英说,“它跟人们的精神追求很贴近,并没有落伍。”冯英还表示,该剧在艺术创新上表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代表了改革开放前中国艺术家的创造力。

  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Raised the Red Lantern

  编剧张艺谋把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的情节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极大地简化了人物关系,只保留了故事中老太爷、三位姨太太,还增加了三太太的情人——戏班年轻小生。故事就是围绕着三太太与小生之间对爱情、自由的追求展开的。三幕演出中每一幕都包含相当曲折的情节。比如:青梅竹马、被迫出嫁、洞房花烛夜、堂会偷情、二太太告密、二太太点灯、棒打鸳鸯等,而从每一个情节的具体表现手法中也可以看到张艺谋描写故事的丰富想象力。

  首演于2001年5月的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取材于苏童的小说《妻妾成群》,根据张艺谋的同名电影改编。剧团邀请了芭蕾圈外的知名艺术家共同创作,电影导演张艺谋担任编剧和导演、旅法华人作曲家陈其钢担任作曲、旅德华人编导王新鹏以及王媛媛担任编舞、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曾力担任舞美设计、法国设计师热罗姆愠湓灦担任服装设计,剧团希望通过“圈外人”的智慧和创意为中国芭蕾注入新鲜血液。

  首演于2001年5月2日的中国芭蕾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也走过了十年的历程,十年间,《大红》剧为中芭带来了无数的荣誉,中芭携该剧在内地几十个城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地区演出,深受观众的喜爱。同时,作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标志性产品,中芭携《大红》剧在世界十多个国家的数十个主流剧场成功演出近三百场。

芭蕾舞剧有哪些相关推荐